- 年份
- 2024(7280)
- 2023(10612)
- 2022(9469)
- 2021(9003)
- 2020(7529)
- 2019(17597)
- 2018(17502)
- 2017(34008)
- 2016(18688)
- 2015(21043)
- 2014(21240)
- 2013(20985)
- 2012(19085)
- 2011(17254)
- 2010(17083)
- 2009(15624)
- 2008(15166)
- 2007(13001)
- 2006(11466)
- 2005(9928)
- 学科
- 济(73414)
- 经济(73295)
- 管理(52778)
- 业(48124)
- 企(40071)
- 企业(40071)
- 方法(34005)
- 数学(29327)
- 数学方法(28972)
- 中国(21998)
- 农(18385)
- 财(17433)
- 学(17192)
- 地方(16188)
- 业经(15452)
- 制(13831)
- 理论(12679)
- 贸(12331)
- 贸易(12326)
- 农业(12172)
- 和(12018)
- 易(11926)
- 环境(11916)
- 技术(10941)
- 务(10536)
- 财务(10474)
- 财务管理(10455)
- 划(10190)
- 银(10129)
- 银行(10093)
- 机构
- 大学(267664)
- 学院(262872)
- 管理(106906)
- 济(101522)
- 经济(99072)
- 理学(93338)
- 理学院(92244)
- 管理学(90703)
- 管理学院(90210)
- 研究(88180)
- 中国(62718)
- 京(57552)
- 科学(55561)
- 财(45842)
- 所(43965)
- 研究所(40224)
- 农(39575)
- 业大(39571)
- 中心(39202)
- 财经(37328)
- 北京(36521)
- 江(36360)
- 范(36256)
- 师范(35954)
- 经(33932)
- 院(32241)
- 农业(31044)
- 州(30253)
- 经济学(30124)
- 师范大学(29541)
- 基金
- 项目(185704)
- 科学(145703)
- 研究(135622)
- 基金(134722)
- 家(117089)
- 国家(116132)
- 科学基金(99837)
- 社会(84991)
- 社会科(80286)
- 社会科学(80265)
- 基金项目(72686)
- 省(71219)
- 自然(65504)
- 自然科(63934)
- 自然科学(63923)
- 自然科学基金(62738)
- 教育(61518)
- 划(60793)
- 编号(55425)
- 资助(54972)
- 成果(45008)
- 重点(40934)
- 部(40818)
- 发(38885)
- 创(38086)
- 课题(37771)
- 创新(35512)
- 科研(35183)
- 教育部(35016)
- 大学(34575)
- 期刊
- 济(108331)
- 经济(108331)
- 研究(78985)
- 中国(45963)
- 学报(40957)
- 科学(39104)
- 管理(37249)
- 农(35268)
- 财(32546)
- 大学(30907)
- 学学(28973)
- 教育(28915)
- 农业(24770)
- 技术(21052)
- 融(19073)
- 金融(19073)
- 财经(17397)
- 业经(17246)
- 经济研究(16291)
- 问题(16024)
- 经(14651)
- 图书(14423)
- 理论(13485)
- 科技(13028)
- 实践(12563)
- 践(12563)
- 现代(12518)
- 业(12105)
- 技术经济(11942)
- 资源(11884)
共检索到372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建高 王凌宇
我国学界对城市人口密度有不同认识。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中国天津、上海、广州和日本东京、大阪的人口密度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普遍比日本高许多,上海约是东京的两倍,而且中心市区与周围郊区密度差异悬殊,显著的一极集中。日本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体现在城市住宅形态上,中国城市以集合住宅为主而日本城市以独立住宅为主。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城市研究有待精细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洁 钟业喜
合理的城市人口密度关系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2000年、2005年、2011年三个时间断面数据的支持下,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格局及变化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十余年间全国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规模、不同行政划分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均存在差异;黄河下游流域与长三角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主要区域;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包括五类,其中"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中部地区、四川盆地成片状分布。
关键词:
城市 人口密度 人口集聚 异速增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文钰 高向东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及模拟是城市空间结构、郊区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和区域科学学者对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文献很多,揭示了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演变。本文从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2种研究假设,梳理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研究进展。从已有研究看,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等个别大城市的研究上,多为个案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存在共性特征:①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中国的紧凑性的城市人口分布;②负指数函数在模拟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时有较好的优度;③同国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模型中,人口密度梯度逐渐变小,密度曲线变得更为平缓。④多中心模型研究表明,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已经符合多中心模型分布特征,大城市次中心已经初步发育。纵观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发现存在数据质量差、研究方法滞后、研究城市少、可比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该在未来应努力利用GIS等提高数据质量,创新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研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比较研究,从而构建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而推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及郊区化研究。
关键词: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 中国 郊区化 评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苏红键 魏后凯
本文从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粗放扩张的现实问题出发,针对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密度效应研究的不足,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密度效应及最优城市人口密度,藉此分析了未来中国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范围内,密度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控制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之后,密度效应的倒U型特征依然显著;以城区总人口比建成区面积核算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约为1.30万人/平方公里。基于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的观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应当在最优城市人口密度标准下协调推进,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节地潜力,明确了集约型城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指出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红娟 彭立芹 冯文钊
以石家庄市2005年和2008年的城市人口数据为基础,在G IS和SPSS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人口集中指数和人口密度等方面运用缓冲区扇形分析法研究城市东北、北东、北西、西北、西南、南西、南东、东南八个方向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并对不同方向的人口密度分布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石家庄市人口密度存在如下方向性特征:(1)人口空间分布东部较西部均匀,局部地区集聚现象明显。(2)内密外疏,东密西疏,县际人口密度变化差异大。(3)城市南东方向郊区化现象较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晓玲 修春亮 Шендрик Александр 王绮
人口密度是识别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视角。文章基于人口统计数据,运用多尺度比较分析方法,对圣彼得堡和大连市2000、2010年两个时段人口密度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人口密度空间集聚性:两个城市不同尺度下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均表现出集聚特征,随着研究尺度逐渐变小,人口密度集聚分布趋势越来越明显,相比而言,大连市人口密度空间集聚的趋势更明显。(2)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式:多尺度下圣彼得堡市显示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多核心空间分布模式;而大连市人口密度显示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单中心为主的空间分布模式。(3)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多尺度下圣彼得堡市各等级人口密度均表现出嵌入式空间分布格局;而大连市各等级人口密度表现为连片式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研究尺度揭示人口密度空间格局特征是不同的,通过多尺度下中俄滨海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比较分析,使得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表现越加明显,利于其特征的总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境质量不协调。依据各地区人口规模与城市空间偏离绿色发展标准的程度,对全国进行四类区域划分,并结合人口结构、城市空间与大气环境状况,制定城市未来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单卓然 黄亚平 张衔春
为弥补既有研究存在的数据平均化基于单一空间类型、对山水资源富集城市针对性不强等不足,以武汉为例,基于城镇居住用地、乡镇街行政辖区、规划地域层次及格网单元的多重叠加,利用GIS及SPSS识别市域及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市域乡镇街人口密度梯度差异大,"核心—边缘—外围"结构突出,"圈层层级式"格局显著;主城区人口高度密集,密度分布呈"复合多中心";"两江口"是三环内人口主中心,其4km范围内单中心结构突出,符合幂函数模型;4km外具备4个人口副中心,主副中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形成三条人口密集轴带。分析认为:我国(特)大城市市域人口密度格局多遵循"核心—边缘"及"圈层分布"规律;主城区存在高密度主中心,人口分布普遍经历从"单核心"向"单核—多核复合化"的渐进过渡,不能单纯用"非单即多"定义主城区人口格局,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因时、因地而异。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本建 张立龙
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
关键词:
城市人口密度 增长前沿距离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铌 李茜铭 杨瑛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土地功能、人口密度及社会选择千差万别,以往依据"千人指标"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存在局限性,"千人指标"适合均质建设用地情况使用,是基础设施宏观衡量参考的标准。城市环境卫生小型转运站分布则力求要在服务与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即确定依据人口密度、最低成本的小型转运站合理的优化服务半径,并应用GIS优化小型转运站空间分布,实现环卫设施空间布局定量分析,达到环卫设施的服务均好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志强 范胜寒 余慧 洪亘伟
城市公园配置不均衡与人口高度聚集是长三角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深刻把握城市公园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探明与人口聚集状态相协调的公园建设路径。文章选用2020年长三角城市公园和人口密度相关指标截面数据,引入标度律模型,探析二者在长三角城市的标度律。结果表明:(1)整体标度律特征方面,公园与人口密度存在非线性关系,其中,公园率、人均公园面积呈超线性模式,为集聚效应的体现,公园密度呈次线性模式,具有规模效应;(2)分类标度律特征方面,苏、浙、皖三省与不同人口密度城市公园要素均符合长三角整体标度律,并存在趋同聚集的空间规律。研究结论可为适配城市人口密度的公园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亦是标度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应用延伸。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正媛 赵世秀
提高居民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分析城市人口密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U”型关系,城市人口密度取对数后阈值为5.1621,即城市人口密度只有超过阈值,才会显著促进居民消费,说明城市人口过多,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而是城市人口密度仍然不够高。作用路径分析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上升,会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朱震葆
The indicator of population density has tight relationship with coun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al indicators. If we use population density as the main basis of sampling frame design, the quality of sample survey will be heightened.
关键词:
人口密度 价值 统计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