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0)
- 2023(13311)
- 2022(11318)
- 2021(10117)
- 2020(8584)
- 2019(19894)
- 2018(19420)
- 2017(37575)
- 2016(20044)
- 2015(22490)
- 2014(22923)
- 2013(23087)
- 2012(22269)
- 2011(20635)
- 2010(21221)
- 2009(19804)
- 2008(19565)
- 2007(17895)
- 2006(16194)
- 2005(15148)
- 学科
- 济(112703)
- 经济(112609)
- 管理(51347)
- 业(49352)
- 方法(37794)
- 企(37263)
- 企业(37263)
- 数学(32713)
- 数学方法(32434)
- 中国(31738)
- 地方(31017)
- 农(27034)
- 业经(22731)
- 学(21047)
- 财(19192)
- 农业(18335)
- 地方经济(18063)
- 制(17371)
- 贸(17002)
- 贸易(16987)
- 易(16252)
- 融(15905)
- 金融(15903)
- 银(15528)
- 银行(15494)
- 环境(15167)
- 发(15162)
- 行(15026)
- 产业(14452)
- 和(14248)
- 机构
- 大学(302118)
- 学院(302041)
- 济(137420)
- 经济(134498)
- 研究(114857)
- 管理(109794)
- 理学(92206)
- 理学院(91013)
- 管理学(89521)
- 管理学院(88918)
- 中国(86229)
- 科学(68171)
- 京(66610)
- 财(60463)
- 所(59655)
- 研究所(53523)
- 农(52074)
- 中心(50826)
- 江(48365)
- 财经(46856)
- 经济学(43354)
- 北京(43059)
- 业大(42617)
- 经(42117)
- 范(42003)
- 师范(41638)
- 院(40864)
- 农业(40454)
- 经济学院(38702)
- 州(38434)
- 基金
- 项目(189144)
- 科学(148389)
- 研究(139519)
- 基金(135110)
- 家(117281)
- 国家(116291)
- 科学基金(98356)
- 社会(89942)
- 社会科(85386)
- 社会科学(85360)
- 省(74708)
- 基金项目(71235)
- 划(62557)
- 教育(62364)
- 自然(60438)
- 自然科(58995)
- 自然科学(58975)
- 自然科学基金(57873)
- 编号(56088)
- 资助(55070)
- 发(47793)
- 成果(46439)
- 重点(43295)
- 部(41523)
- 课题(40174)
- 发展(39069)
- 创(38677)
- 展(38471)
- 国家社会(37338)
- 创新(36275)
- 期刊
- 济(166705)
- 经济(166705)
- 研究(99458)
- 中国(66600)
- 农(48606)
- 财(45845)
- 学报(44763)
- 科学(42816)
- 管理(41805)
- 大学(33736)
- 农业(32491)
- 教育(31856)
- 学学(31541)
- 融(30782)
- 金融(30782)
- 技术(27478)
- 经济研究(27227)
- 业经(26064)
- 财经(23918)
- 问题(23199)
- 经(20912)
- 业(17805)
- 技术经济(17409)
- 贸(17230)
- 统计(15711)
- 世界(15706)
- 商业(15084)
- 国际(14961)
- 现代(14476)
- 经济问题(14099)
共检索到484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鹏飞 刘新智
文章通过构建DSGE分析框架,依据2004—2019年按季度插值所选取的61期经济运行实际数据,考察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产业集聚使得集聚区域经济增长了1.6%,显著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产业集聚引起的大量非技术劳动力集中改变了要素投入结构,长期内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在短期内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但不具有持续性;产业集聚引起的政府创新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市产业集聚引起的基建投资增加使经济发展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动趋势。各城市应致力于其产业集聚水平和质量提升,注重技术创新持久性和连续性,充分考虑政府创新投资与基建投资比例的合理分配。
关键词:
产业集聚 DSGE 劳动力供给 经济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广珍 彭坤
本文在对地方官员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官员行为的多个方面,即财政分权、政治晋升和腐败,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利用这一分析框架,我们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官员行为(主要是努力和腐败)的影响,并得到了相关命题。与那些只研究一方面因素对地方官员行为影响的文献相比,利用我们的框架得到的结论更加全面。
关键词:
政治晋升 财政分权 腐败 经济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邵红伟 靳涛
本文综合以前各个学派、各个学者关于经济发展的见解,认为经济发展是由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合力决定的。这个系统包括形成人与人的关系的制度,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形成人与物的关系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经济活动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以及经济活动的承载平台,如自然地理、资源能源、基础设施、虚拟经济、历史背景、国际环境等。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技术和制度会相互作用,技术创新会提高生产力,引起制度变迁,良好的制度创新也会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高,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决定经济发展。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合力 制度 技术 结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义平
本文从四个方面梳理、研究了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并据此评析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出路。一是马克思的发展观。马克思认为经济发展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如果背离了这一目的,就会为发展而发展,并因此难以持续。二是马克思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是生产端、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产业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一些地方拔苗助长地发展服务业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这也是拉美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三是马克思以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结构的匹配为枢纽,研究了产能过剩、结构调整问题。在市场经济下,结构调整的途径是竞争、兼并、破产、...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发展理论 现实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继忠 冀刚
文章在继承和集成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分工理论的视角重新挖掘外部性与产业发展相关性的理论根源与内涵,并借鉴Glaeser(1992)的划分方法将外部性区分为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同时也将产业发展聚焦为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核心方面,从而构建出ESG理论分析框架,进而能够使外部性、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综合考查外部性对产业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以期能够为"新常态"下中国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外部性 产业增长 结构优化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爱平
传统发展经济学包括早期发展经济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古典主义思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都存在缺陷。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吸收新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开展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从利益关系、主体行为、制度安排、激励结构等方面建立发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针对发展中国家现实问题确立研究内容。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新和
教育不仅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范畴。在考察教育的经济学内涵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供给与需求、规模与结构、竞争与垄断、成本与收益等概念等作为分析工具,可构建一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能为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教育 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分析 基本框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益丰 孙治宇
在中国高端产业集聚区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Stackelberg垄断竞争模型与Hotelling竞争区位选址模型构建数理分析框架,论证先进制造业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市场力量的不均等所形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构建产业集聚的必然性。数理论证发现,高端制造业/先进生产者服务业产业特征与集聚过程中企业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凸显出在我国高端产业发展过程中以发展高端产业"龙头企业"战略来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与构建国内价值链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发展高端产业集聚和合理引进外资来攀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忠 林娜萍 林明华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分析,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对中心地域而言,保护原创,控制地租,搭建平台,以留住创意的源泉;对周边地域而言,充分抓住798艺术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本地域的创意资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思路应沿前期规划、中期统筹、后期保护来进行。
关键词:
中心—外围 集聚 北京798艺术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钱学锋 梁琦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探讨外商投资与东道国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在短期内,东道国的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其国内要素禀赋的存量,与外资流入的多少并无直接联系;在长期内,外商投资也不能在东道国产生累积循环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关联效应。而在东道国是大国的情形下,它可以运用较大的贸易政策空间对资本的流动实施宏观调控,并成为制造业的集聚中心。
关键词:
外商投资 东道国利益 空间经济学 集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晨光 程惠芳 俞斌
本文从发展战略、产业与贸易政策、市场制度、公共投资建设等政策手段的4个维度研究了"有为政府"对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影响力。研究认为,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改变了集聚经济圈产业外在的发展环境,从而改变了其要素禀赋的使用与发展方向,发挥了集聚经济圈要素禀赋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促成了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成为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外部动力。研究丰富了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为分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外部动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为政府"的分析框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东勋
内陆欠发达传统农业区在发展中较少能够得到外援和国家级改革开放优惠政策的支持。如何能够摆脱传统农业和资源禀赋约束下的生存经济体系和马尔萨斯陷阱?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加速工业化进程,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应该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我们认为,这些方案都没有根据内陆传统农业区的特征给出针对性的回答。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的观念相对落后,行为模式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半封闭经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里的关键是,开放产生了对本地资源比较优势的认识和外部市场的信息,从而能够真正把比较优势发挥出来。然而,如何才能让半封闭地区的人们主动对外开放呢?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丁志帆
随着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对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与核心特征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立足"微观-中观-宏观"分析框架,探讨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微观层面,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关键要素成本递减与网络效应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且有助于改善配置效率,实现"数量-种类-价格"的多元、动态均衡;中观层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创新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宏观层面,数字经济不仅可以通过丰富要素来源、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和资本深化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通过技术创新和扩散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 理论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荆文君 孙宝文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及相应新兴技术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却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在梳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在微观层面,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可以形成兼具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长尾效应的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匹配供需,形成更完善的价格机制,由此提高经济的均衡水平。在宏观层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三条路径促进经济增长,即新的投入要素、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还具有一种类似斯密提出的自增长模式。最后,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匹配机制与创新激励。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谢思全 张熇铭 李泰宏
本文通过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对区域内参与协调博弈的地方政府主体的偏好、相互间的策略互动和一致性行为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博弈的均衡条件以及协调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协调失败的对策,如建立基于地方收益增大的合作动力机制,加强地方主体之间协调互动的互惠机制,以及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机制等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