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6)
- 2023(11926)
- 2022(10565)
- 2021(9922)
- 2020(8259)
- 2019(19373)
- 2018(19369)
- 2017(37609)
- 2016(20730)
- 2015(23217)
- 2014(23316)
- 2013(23213)
- 2012(21388)
- 2011(19137)
- 2010(18940)
- 2009(17036)
- 2008(16323)
- 2007(14130)
- 2006(12322)
- 2005(10399)
- 学科
- 济(86132)
- 经济(86047)
- 管理(56134)
- 业(52910)
- 企(43324)
- 企业(43324)
- 方法(38196)
- 数学(33173)
- 数学方法(32784)
- 农(22878)
- 中国(22145)
- 地方(22024)
- 业经(19369)
- 学(18511)
- 财(17337)
- 农业(15387)
- 环境(14107)
- 理论(13595)
- 和(13546)
- 技术(13472)
- 制(12840)
- 贸(12698)
- 贸易(12692)
- 产业(12500)
- 易(12182)
- 划(11313)
- 务(10936)
- 财务(10874)
- 财务管理(10853)
- 地方经济(10843)
- 机构
- 大学(287719)
- 学院(287073)
- 管理(117433)
- 济(109747)
- 经济(107074)
- 理学(102245)
- 理学院(101082)
- 管理学(99361)
- 管理学院(98863)
- 研究(95837)
- 中国(68331)
- 京(63114)
- 科学(62627)
- 农(47819)
- 所(47808)
- 财(46402)
- 业大(45892)
- 研究所(44050)
- 中心(43737)
- 江(41388)
- 北京(39709)
- 范(39506)
- 师范(39184)
- 财经(38135)
- 农业(37683)
- 院(35420)
- 经(34590)
- 州(34556)
- 师范大学(31909)
- 经济学(31443)
- 基金
- 项目(205835)
- 科学(160793)
- 研究(149190)
- 基金(147024)
- 家(128327)
- 国家(127278)
- 科学基金(109249)
- 社会(92384)
- 社会科(87466)
- 社会科学(87440)
- 省(81511)
- 基金项目(79989)
- 自然(72295)
- 自然科(70538)
- 自然科学(70520)
- 自然科学基金(69187)
- 划(68773)
- 教育(67006)
- 编号(61606)
- 资助(59705)
- 成果(48427)
- 重点(45711)
- 发(44717)
- 部(44120)
- 创(42595)
- 课题(42168)
- 创新(39706)
- 科研(38905)
- 计划(37551)
- 大学(37364)
- 期刊
- 济(118860)
- 经济(118860)
- 研究(81226)
- 中国(52823)
- 学报(45483)
- 科学(43010)
- 农(42701)
- 管理(40131)
- 大学(33430)
- 财(33267)
- 学学(31300)
- 教育(30623)
- 农业(30301)
- 技术(25302)
- 业经(20555)
- 融(19065)
- 金融(19065)
- 经济研究(17563)
- 问题(17366)
- 图书(17069)
- 财经(16921)
- 资源(15931)
- 业(15764)
- 科技(15168)
- 经(14449)
- 技术经济(14237)
- 理论(14097)
- 现代(13677)
- 实践(13162)
- 践(13162)
共检索到407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路振华 张军连 李宪文 汪秀莲 白晓飞 张嘉
以产业用地综合数据库为基础,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构建,实现基于区域的城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根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在传统强度评价的基础上,新增规模、结构和布局评价,并构建三级收敛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综合功能型城市为样本,构建了能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评价标准;引入相对权重模型,通过隶属函数计算构建评价模型。以合肥市为样本,开展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显示:(1)禁止发展产业用地面积偏大是总体集约度偏低的最主要因素;(2)距离聚集度也是限制性因子之一;(3)规模合意度与强度合意度评价结果适中。
关键词:
城市 产业用地 集约利用评价 合肥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杨 张军连 李林 韩岳岐 李文娟
在我国城市产业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土地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等现象。实施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可以为城市产业用地优化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城市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土地空间布局和利用强度角度出发,以同心圆理论、多中心理论等区位理论为支撑,采用定性和定量化方法结合,以科学、便捷、高效为原则,系统地提出宗地层次上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以及评价模型,并对合肥市商服业用地、重工业用地和轻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适当提出了一些用地建议。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所有评价的宗地中,有62.46%的宗地达到集约,总体集约水平较低;②在三类用地中,达到集约的宗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宰斌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分区研究宰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辖区内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和长远部署,旨在加强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协调产业间的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及其综合效益。市级规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郎昱
文章选取"中部崛起"代表城市——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市场、城市消费状况为准则的城市综合体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城市综合体发展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及综合体理论发展规模与该城市自身条件的关系模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曾春水 王灵恩 林明水 王磊
以合肥市为例,从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行业成长性和区域比较优势4个维度构建城市服务业主导产业评价体系,并用加权求和方法构建评价模型,确定城市服务业主导产业。结果表明:合肥市各服务业门类在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行业成长性和区域比较优势方面表现各有差异;最终筛选的服务业主导产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该方法需要数据量少,更容易操作,对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服务业 主导产业选择 发展对策 合肥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路振华 张军连 李宪文 汪秀莲 白晓飞 张嘉
现有土地分类对城市第二三产业用地划分过于粗略,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无法准确掌握城市各类第二三产业用地类型与面积。论文通过引入经济普查数据,把产业单位经济属性赋予土地,在现有土地分类的基础上将城市第二三产业用地类型进一步细分,与国民经济分类衔接。以合肥市为例,应用面积分摊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推算分摊系数、推算分摊面积和实际分摊面积得到各类型产业用地面积和产业用地总面积,同时绘制产业用地分布图。将分摊面积与相关标准、数据比较,结果显示:第一,合肥市工业用地实际使用率为94%,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第二,合肥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52%,比例偏低;第三,部分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
关键词:
城市土地 产业 面积分摊 合肥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成凤 章皓宇 鲍婕 孔亚婧 韩会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部分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地理学、社会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基于问卷调查获取合肥市“老漂族”社交行为特征及城市融入状况的数据,同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他们的城市融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合肥市“老漂族”以省内流入为主,来源地呈现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性且受迁出地人口数的影响。(2)“老漂族”依旧以原有的社交网络为主,新的社交网络并未完全建立,但社交总体情况满意。从不同类型来看,城城型较乡城型的城市融入状况更好,乡城型群体对原住地的依恋情感更为强烈,且在融入感知方面乡城型比城城型更多地感受到本地人对外地人不够友善。(3)综合“老漂族”融入意愿水平发现“,愿意和本地人做朋友”比“愿意融入本地,成为本地的一员”的意愿高;“老漂族”对本地人是否持友好态度的感知总体表现较好;不过在融入现状中,相比于认同“自己已成为本地人”“老漂族”更认同“自己还是老家人”。(4)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职业、个人月收入、是否愿意与本地人做朋友、在合肥的交友目的对“老漂族”的城市融入各方面(融入意愿、融入感知、融入现状)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中乡城型群体的融入感知和融入现状水平不如城城型,且存在明显的消极融入现状。研究结论能够引导城市公共政策关注“老漂族”群体,对促进社会公平、改善“老漂族”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孟然 车娜
2008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被认为是土地利用从粗放到集约转变的风向标。在安徽省合肥市,时任市委书记的孙金龙敏锐地感觉到:经济要高速发展,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必是今后的大势。大变革,才有大机会,被动不如主动!于是,主动向国土资源部要求在合肥市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2008年10月,国土资源部向安徽省政府发出《关于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的复函》,批复同意在合肥市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自此,合肥市成为全国唯一的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四年过去了,合肥市的试点工作开展得怎样?有哪些成效与启示?2012年5月下旬,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合肥市。在这里,记者看到了节约集约用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宝兰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的体现,它的发展关系到城市的未来,而城市环境文化则是与城市生态文明相一致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
城市化 环境 环境文化 城市环境文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芳 马中 郭清斌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及现行水价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水价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基于环境无退化的水价定价方法,在合肥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水价改革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我国水价政策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表明,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价标准要保证环境质量不退化;水价政策的定价原则包括环境无退化原则、全成本定价原则、公共和商业分置原则;环境无退化的水价定价方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合肥市的水费收入增加34.17~55.47亿元,实现氨氮减排0.57~0.89万t,有利于实现水价政策目标,企业、居民和政府都可以承受基于环境无退化原则的水价改革;水价政策执行的监督管理亟待加...
关键词:
水价政策 环境无退化 定价方法 政策效益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俊峰 王硕
以合肥市为例,分析了"医养结合"型养老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合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存在下列问题:养老机构管理归口混乱;"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医疗、养老资源对接困难;"医养结合"型养老队伍建设滞后;"医养结合"型养老遭遇医保政策瓶颈;养老群体等级评价标准不够合理。在分析上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完善"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建议:成立"医养结合"养老联合办公室;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多方联动机制,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的发展;加强"医养结合"型养老队伍建设;完善"医养结合"型养老医保制度;建立严格的养老群体等级评...
关键词:
城市 医养结合 问题 解决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云皓 顾康康 马晴
城市通风廊道对于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的缓解以及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以合肥主城区为例,基于气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多源数据测算城市通风指标,根据指标类型和组合设置4种情景评价体系,包括通风潜力系数(VPC)、通风潜力系数+高温(VPC+LST)、通风潜力系数+雾霾(VPC+PM2.5)、通风潜力系数+高温+雾霾(VPC+LST+PM2.5),在此基础上利用最低成本路径模型构建通风廊道,并采取Pearson关联性模型对各情景下通风效能展开评估。结果显示:(1)提出新的通风廊道构建范式“基于通风潜力系数(VPC)与气候环境指标(LST/PM2.5/LST+PM2.5)组成的复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通风廊道”并验证其具有合理性,其中通风潜力系数由天空开阔度与粗糙度长度确定,气候环境指标的选择以城市面临具体的气候环境问题为依据。(2)合肥市主城区夏季与冬季主导风向分别为东南与东北风向;天空开阔度与粗糙度长度指标高值区分别分布在二环线外围与二环线内老城区;地表温度指标高值区分布在经开区与包河区;PM2.5浓度指标高值区分布在老城区、包河区、新站区与瑶海区。(3)研究构建范式下的通风廊道能够产生较高效能。其中,基于“VPC+LST+PM2.5”构建范式下的通风廊道中风速等级与地表温度、PM2.5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85,其绝对值高于传统基于建筑形态指标构建的通风廊道的相关系数-0.68、-0.82的绝对值。(4)合肥市主城区可划分为“1+7”的两级通风廊道管控体系,在一级和二级通风廊道管控区可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方式。研究旨在从建成环境层面为城市气候适应性的提高提供策略指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罗进辉 王毓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产业粗放、同构和低端锁定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以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资源短缺、产业政策滞后等为代表的市场失灵问题和政府作为不力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国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指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辩证统一的亲清政商关系,能够通过解决融资、人才、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等基础问题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从而助力各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地,本文选取合肥市作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典型案例,总结归纳了合肥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做法和实践成就,并指出当前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总之,本文不仅丰富了亲清政商关系经济后果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路径领域的研究文献,而且能够为地方政府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改革实践提供决策依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包建华 方文丽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培育中小企业创新系统的人工环境,它源于早期中小企业支持计划系统,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运作方式。本文结合合肥市软件企业的成长轨迹,探讨孵化器对高技术企业集群的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
孵化器 集群 企业衍生 高技术产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侠妹 陈媛媛 偶春 张清怡 姚晓洁
城市绿色空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城市绿色空间演变及其生态效益,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能够为改善生态环境、协助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合肥市区的遥感影像图,借助ENVI、ARCGIS、ArcView等相关软件,利用监督分类法对其进行解译分类,分析绿色空间演变及其在固碳、空气净化、暴雨径流削减、热岛效应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合肥市区绿色空间面积降低516.59 km~2,其中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转化面积占据了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的74.9%,无植物覆盖、低植被覆盖度地区增加255.5 km~2,景观格局向破碎化且异质化发展;(2)合肥市区绿色空间生态效益在总量上共计减少4.2亿元,固碳、大气污染物去除、暴雨径流削减分别减少了1.77亿元、548.9万元以及2.61亿元,同时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增至原来的700倍;(3)原围绕中心城区、长江西路等地的高温区,随城市空间扩展而不均匀的扩散到合肥市区范围内的大部分地方,同时研究区域内地表温度随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而增高,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合肥市区城市绿色空间面积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而降低,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也随之降低,致使城市出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生态供需失衡、热岛效应加强等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