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30)
- 2023(3235)
- 2022(2738)
- 2021(2437)
- 2020(1902)
- 2019(4547)
- 2018(4167)
- 2017(8360)
- 2016(4475)
- 2015(4438)
- 2014(4356)
- 2013(4391)
- 2012(4070)
- 2011(3605)
- 2010(3723)
- 2009(3311)
- 2008(3123)
- 2007(2680)
- 2006(2406)
- 2005(2151)
- 学科
- 济(23570)
- 经济(23559)
- 管理(10067)
- 中国(9811)
- 方法(8296)
- 地方(8240)
- 业(8027)
- 数学(7687)
- 数学方法(7639)
- 城市(6410)
- 企(5760)
- 企业(5760)
- 结构(5093)
- 产业(4714)
- 城市经济(4521)
- 学(4347)
- 环境(4226)
- 财(4083)
- 农(4067)
- 地方经济(3896)
- 业经(3676)
- 制(3615)
- 发(3546)
- 体(3009)
- 产业结构(2982)
- 农业(2756)
- 方城(2709)
- 体制(2609)
- 融(2515)
- 金融(2514)
- 机构
- 大学(64294)
- 学院(63337)
- 济(28164)
- 经济(27393)
- 研究(24584)
- 管理(23162)
- 理学(20378)
- 理学院(19968)
- 管理学(19588)
- 管理学院(19460)
- 中国(16435)
- 科学(15781)
- 京(14402)
- 所(11622)
- 财(11195)
- 研究所(10771)
- 中心(10406)
- 范(10194)
- 师范(10102)
- 院(9724)
- 经济学(9651)
- 财经(9512)
- 江(8835)
- 经济学院(8765)
- 北京(8741)
- 经(8725)
- 业大(8704)
- 师范大学(8634)
- 农(8382)
- 研究院(7558)
- 基金
- 项目(47317)
- 科学(39137)
- 基金(36793)
- 家(32558)
- 国家(32384)
- 研究(31542)
- 科学基金(28821)
- 社会(22777)
- 社会科(21880)
- 社会科学(21875)
- 基金项目(20687)
- 自然(19197)
- 自然科(18815)
- 自然科学(18812)
- 自然科学基金(18461)
- 省(17517)
- 划(15474)
- 资助(13675)
- 教育(13602)
- 重点(10919)
- 发(10804)
- 编号(10671)
- 部(10184)
- 国家社会(10166)
- 创(9308)
- 创新(8901)
- 科研(8720)
- 计划(8695)
- 发展(8691)
- 教育部(8691)
共检索到86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单刚 王晓原 王凤群
通过回顾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通过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健康"生长"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以及适合中国特色的和谐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空间结构 和谐发展 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清裕,张文尝,王先文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单中心、多中心和网络型三种演变类型。不同类型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同。现阶段,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时期,集聚与扩散并存。大城市中心城过分集中给城市交通及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加速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疏解大城市中心城过度集中状况,解决中心城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城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城市交通 综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潘海啸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指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城市的交通和土地使用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控制。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城市交通政策、土地使用控制对延缓个人机动化快速发展的作用,及轨道交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多模式交通体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建设具有我国特点的低碳城市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5D模式,并对在规划实践中如何实现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超
聚集效应主要决定于城市区域空间之间的互补性 ,而与土地价格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城市区域空间互补性越强 ,聚集经济越大 ,资源空间布局越有效率 ,城市通勤距离也越短。由此才可以形成有效率的城市多中心空间形态。大都市交通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资源空间布局的非互补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安宁 刘洋 梁进社 张伟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艾大宾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群体分化的空间表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几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有所不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是演变的宏观背景,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构成演变的内在动因,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变化是演变的外在条件,渐进性和继承性是演变的基本特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庞娟 段艳平
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治理强调空间的经济效益,忽视城市社会空间的多元化与协调性,导致空间治理正义缺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认为从以前强调的增长理念为主导转向以公平公正理念为主导,是城市治理方式转型的关键。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城市社会空间的良好治理,首先应增强政府对公众需求的满足,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回归;同时,应创造不同途径让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协商、沟通与合作达到多元利益的平衡。
关键词:
社会空间结构 治理 城市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邵晖
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是城市空间结构最为核心的内容,它的演变历程是城市成长变迁的历程,其演变机理也折射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分工为切入点,对产业成长和生产组织结构的演变以及其在空间上的表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变迁进行研究。撇开各行业的特殊性,将各个产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研究城市各产业的区位选择及变迁,揭示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本质和机理,并分析其所体现出的普遍性规律。认为在分工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企业功能的不断分化,不同功能之间的联系成本决定了功能空间的结合或分离,联系成本和区位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空间成本,而企业的区位决策即是要寻求空间成本的最小化。
关键词:
城市产业空间结构 分工 联系成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艳阳 陈晓明 叶强
我国当前人口、土地和机动化三方面矛盾突出,快速交通机动化进程中城市公共空间情境面临危机。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使用方式及使用人群、文化区位等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中国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矛盾在于可达性与机动性的冲突,进而阐述了构建中心区快速与慢行系统的基本构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邹永军 丁红
城市空间上的发展包含"中心式"与"轴线式"两种模式,与此相适应,城市商业、商业中心在竞争中发展。商业繁荣后出现集中发展的趋势,这与商业经营者的选择密切相关,也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同时,商业形态也发生变化,购物中心成为最普遍、最典型的商业形态。在这基础上,城市商业中心形成各种级别,在空间上有规律地分布在整个城市中。
关键词:
城市 商业 空间结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叶堂林 林琳
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类进入崭新的"城市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将发生很大变化,城市将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最终向城市功能区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从原来的一二三向二三一,最终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本文力图弄清城市空间布局演变与城市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探寻规律并指导实践。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空间布局 特大城市 产业升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安录
<正>交通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核心需要,是建设美丽国土空间、美好宜居城市的基本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贺三维教授长期聚焦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互动关系及布局优化等议题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技术方法和实证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成果。《交通网络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协同优化路径》(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一书紧密围绕交通与城市空间互动机制,从城市管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大部分国家政府和学者都在鼓励通过规划和发展高密度的单中心城市来提高交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当给定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人口分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因为平均通勤距离的缩短而更加环保。然而,当考虑到高人口密度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时,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作用,发现提高人口密度的政策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价格、工资和地租,从而鼓励厂商和劳动力的迁移,而这种城市体系的经济地理重塑过程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交通污染。一项针对单中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政策在多城市的区域尺度下产生的空间均衡效应可能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交通出行 单中心 多中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