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8)
- 2023(12986)
- 2022(11378)
- 2021(10625)
- 2020(8796)
- 2019(20365)
- 2018(20195)
- 2017(39197)
- 2016(21308)
- 2015(23800)
- 2014(23788)
- 2013(23417)
- 2012(21293)
- 2011(19144)
- 2010(19050)
- 2009(17589)
- 2008(17137)
- 2007(14851)
- 2006(13158)
- 2005(11570)
- 学科
- 济(83436)
- 经济(83311)
- 管理(66293)
- 业(58943)
- 企(50287)
- 企业(50287)
- 方法(36746)
- 数学(31509)
- 数学方法(31157)
- 中国(23925)
- 财(22826)
- 农(20862)
- 业经(19163)
- 制(18898)
- 地方(18214)
- 学(18031)
- 环境(14637)
- 理论(14174)
- 务(14160)
- 财务(14090)
- 财务管理(14061)
- 农业(13738)
- 和(13610)
- 贸(13450)
- 贸易(13442)
- 企业财务(13343)
- 技术(13300)
- 体(13145)
- 易(12995)
- 划(12827)
- 机构
- 大学(304055)
- 学院(300587)
- 管理(121968)
- 济(117531)
- 经济(114697)
- 理学(106214)
- 理学院(104936)
- 管理学(103166)
- 管理学院(102616)
- 研究(99317)
- 中国(72065)
- 京(65167)
- 科学(62016)
- 财(55774)
- 所(48641)
- 财经(44536)
- 中心(44357)
- 农(44220)
- 研究所(44216)
- 业大(44135)
- 江(43134)
- 北京(40906)
- 范(40460)
- 经(40404)
- 师范(40140)
- 院(36632)
- 州(35091)
- 经济学(34914)
- 农业(34456)
- 财经大学(33222)
- 基金
- 项目(210598)
- 科学(167045)
- 基金(154408)
- 研究(153866)
- 家(133820)
- 国家(132758)
- 科学基金(115485)
- 社会(98100)
- 社会科(92952)
- 社会科学(92930)
- 基金项目(83491)
- 省(81476)
- 自然(75754)
- 自然科(73993)
- 自然科学(73978)
- 自然科学基金(72631)
- 教育(70006)
- 划(68749)
- 编号(62164)
- 资助(62028)
- 成果(50163)
- 重点(46585)
- 部(46250)
- 发(43912)
- 创(43896)
- 课题(42699)
- 制(41256)
- 创新(40973)
- 国家社会(40116)
- 教育部(39974)
- 期刊
- 济(128978)
- 经济(128978)
- 研究(90485)
- 中国(55534)
- 学报(45909)
- 管理(44535)
- 科学(43517)
- 财(42023)
- 农(40040)
- 大学(35124)
- 学学(33008)
- 教育(32270)
- 农业(27637)
- 技术(24897)
- 融(23604)
- 金融(23604)
- 财经(21450)
- 业经(20497)
- 经济研究(19537)
- 问题(18269)
- 经(18145)
- 图书(15437)
- 科技(15164)
- 理论(15124)
- 现代(14340)
- 实践(13932)
- 践(13932)
- 技术经济(13890)
- 版(13384)
- 业(13378)
共检索到432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春才 赵坚
认为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城市空间演化不断对城市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另一方面,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又会对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演化产生引导作用,它们之间通过可达性这一关键因素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琦川 黄贤金
研究目的:基于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梳理,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LUTI)的复杂机理展开系统回顾与述评,并尝试提出未来亟需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与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外实证研究领域及空间尺度表现出明显分异,部分研究结果亦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国外热衷于引入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LUTI一体化模型,而国内所引入的数学规划模型多停滞在理论分析与模拟层面,应用性相对有限,但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加强LUTI协调性评价,研究领域呈现出新特征。研究结论: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LUTI研究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未来应加强对LUTI模型方法与互馈机理的研究,并深入探讨现代交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环境、社会因素亦应引起重视,国内学界则应注重本土性与应用性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魏巍 陈国伟 潘海啸
重点研究常州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形态及各种用地功能布局演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常州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常州交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空间演化 空间形态 用地布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清裕,张文尝,王先文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单中心、多中心和网络型三种演变类型。不同类型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同。现阶段,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时期,集聚与扩散并存。大城市中心城过分集中给城市交通及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加速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疏解大城市中心城过度集中状况,解决中心城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城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城市交通 综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胜 唐承丽 周国华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培祥 徐淑梅
从区位和交通条件、资源赋与资源地域组合、区域发展外部势力介入、计划经济时期重化工业基地建设、制度环境等方面探讨了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进而为解决东北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关系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与区域 相互作用 机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海慈 桑裕臻 韩圣龙
文章选取我国东部沿海较发达城市青岛及其下属乡镇作为样本,从微观个体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与数字鸿沟之间的关系。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在市区和乡镇地区共进行21组深度访谈,访谈内容涉及个人及家庭ICT持有使用状况、城市或乡村生活状态、城市化意愿等。经过访谈内容转录、编码以及备忘录的撰写,对访谈内容进行多层编码。通过语词提炼和概念整合,从主客观以及直接、间接两个维度归纳出影响城乡数字鸿沟与个体城市化或逆城市化行为相互作用的六个要素:为事件、环境、能力、体验、信念、行为,结合访谈材料对各要素展开分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勇
分工、专业化与集聚效应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文章通过分析物流业对分工与集聚的影响,分析了物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基于空间结构演化的城市物流布局规划。
关键词:
物流 城市空间结构 分工 集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超
聚集效应主要决定于城市区域空间之间的互补性 ,而与土地价格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城市区域空间互补性越强 ,聚集经济越大 ,资源空间布局越有效率 ,城市通勤距离也越短。由此才可以形成有效率的城市多中心空间形态。大都市交通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资源空间布局的非互补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青 刘海珍 刘加珍 李玉江
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利用引力模型思想和ESDA技术在时间截面上对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流量及流向的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结构的空间依赖性特质明显,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后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进入"结构稳态"期;将最大引力分析与ESDA分析结合,量化挖掘城市群体系空间分布轴线,发现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泊松分布"形态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皓 郑伯红 贾磊
将与城市空间扩张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按照其对城市空间扩张的作用分为驱动力因素与制约力因素。对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013年数据按照驱动力因素和制约力因素分类后,运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城市驱动力与制约力的综合分数。运用散点分析研究出城市空间扩张驱动力综合分数与制约力综合分数,以及其分别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关系,寻求驱动力与制约力相互关系最为合理的范围值以及相对应的城市发展空间扩张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城市驱动力以及制约力分别与Boyce-Clark形状指数计算出来的各城市形状指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出最合理的城市空间指数与形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卞显红 沙润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和介入机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旅游者流、旅游物流、旅游信息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城市旅游吸引区边界的确定模型。对长江三角洲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进行分析及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是划分城市旅游经济区的基本依据。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与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的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区进行了划分。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空间相互作用 模型 长江三角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卫阳 王发曾 秦耀辰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由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发端于西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引进和实证,在理论研究上还有待深入。本文分析了几种主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机制和原理,考虑到断裂点模型应用较广,经过了较多的实践验证,重点探讨了该模型的缺陷、演进和扩展形式,从理论上论证了将空间分割原理和断裂点模型结合的扩展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影响空间和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以及行政区划调整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物流分析、设施选址、市场影响力的分析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分析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演进的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深刻的启发:地理学以复杂的自然、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边缘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应积极借鉴其他学科最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是推动其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伟 周忻桐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沈阳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近10年来也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且有渐弱的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之间,除了辽阳与鞍山联系强度较大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波动较小。潜力值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能力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比较明显,近10年来呈现出普遍递减的趋势;沈阳、鞍山、抚顺潜力值一直稳居前3位但变动幅度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中鞍山渐渐呈现出明显的对外辐射作用,成为继沈阳之后新的辐射中心;其他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单刚 王晓原 王凤群
通过回顾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通过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健康"生长"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以及适合中国特色的和谐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空间结构 和谐发展 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