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85)
2023(7573)
2022(6502)
2021(6120)
2020(4857)
2019(11106)
2018(11158)
2017(20611)
2016(10942)
2015(12225)
2014(11609)
2013(11046)
2012(9834)
2011(8650)
2010(8641)
2009(7972)
2008(7240)
2007(6109)
2006(5345)
2005(4604)
作者
(28773)
(23883)
(23816)
(22459)
(15152)
(11502)
(10850)
(9306)
(9074)
(8447)
(8214)
(7860)
(7586)
(7523)
(7245)
(7056)
(7045)
(6987)
(6890)
(6682)
(5829)
(5637)
(5582)
(5578)
(5343)
(5298)
(5167)
(5129)
(4896)
(4689)
学科
(39034)
经济(38996)
管理(26627)
(20793)
地方(15984)
(14886)
企业(14886)
中国(13829)
(12902)
方法(11761)
数学(10141)
数学方法(9981)
农业(8781)
业经(8638)
(8304)
贸易(8297)
(7901)
环境(7814)
(7586)
城市(7477)
(6893)
地方经济(6698)
理论(6581)
(6125)
(5589)
(5495)
(5389)
城市经济(5365)
教学(5034)
(4816)
机构
学院(138364)
大学(133274)
管理(49755)
(48643)
经济(47215)
研究(46343)
理学(42232)
理学院(41610)
管理学(40631)
管理学院(40368)
中国(34632)
(31366)
科学(30611)
中心(22884)
(22096)
(21963)
(21250)
业大(21183)
(21102)
(20914)
师范(20886)
研究所(20021)
北京(19897)
(17986)
(17810)
农业(17278)
师范大学(16688)
技术(16575)
财经(16510)
(14821)
基金
项目(98134)
科学(75899)
研究(72670)
基金(67836)
(58937)
国家(58424)
科学基金(50519)
社会(44423)
社会科(41908)
社会科学(41898)
(39660)
基金项目(37208)
(33550)
自然(32961)
教育(32718)
自然科(32083)
自然科学(32071)
自然科学基金(31386)
编号(31052)
资助(26219)
成果(23684)
(22639)
课题(22042)
重点(21995)
(20281)
(19281)
(18997)
创新(18941)
科研(18225)
大学(18121)
期刊
(59717)
经济(59717)
研究(39095)
中国(28712)
(20460)
学报(19637)
科学(19199)
管理(17811)
教育(16708)
(15628)
大学(14863)
农业(14439)
学学(13798)
技术(13535)
业经(11994)
(10196)
金融(10196)
资源(9493)
城市(9286)
(9263)
问题(9069)
经济研究(8992)
图书(7651)
(7645)
现代(7254)
(6765)
科技(6764)
财经(6676)
商业(6443)
职业(6051)
共检索到206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晓宇  郭小东  顾建波  
在城市灾害频发与城市防灾规划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街道安全设计的概念、内涵及设计内容。以丽泽商务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的街道安全设计部分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的防灾规划定位与设计目标的分析,结合街道安全设计原则,对现有规划方案进行有效整改,以期为防灾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源  
城市郊区化和街道荒漠化是当前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避免城市中心区的衰退,建设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需要调整现行的技术主义的街道交通设计策略,实施城市主义的街道设计策略,使得街道空间真正成为能够结构社区的市民生活空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天新  刘凤  
破碎化是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空间演化的重要特征,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空间破碎化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海淀区上地、清河街道为例,利用GOOGLE地图(1:1500比例尺,空间分辨率0.54m)和实地调研数据,选取地块密度、地块数破碎化指数、地块面积标准变异系数、地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与通道密度等五种指标,从地块的规模、形状与通道三个方面,对研究区空间破碎化程度与及其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快速城市化影响,研究区整体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特别表现在地块面积标准变异系数与地块形状破碎化指数较高,分别为1.574,0.313、0.177。上地街道多核跳跃式的发展模式,使其地块规模与通道破碎化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宏琤   潘焕学  
“村改居”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共同富裕则是“村改居”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处于“村改居”政策后期的北京市史各庄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分析了“村改居”的现实需要、模式形成以及阶段性成效,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史各庄的“村改居”有取代“瓦片经济”的“新富路径”探索、消除村民及村间收入差距的“共富”、支持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等三方面需求;“村改居”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中“旧村”拆除沿用了已有的政策,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使得政府与村民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村改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共同富裕构建了治理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建立了能够有效缩小村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机制。研究建议: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确保集体产业高效发展;对史各庄“村改居”模式进行借鉴时,应关注模式探索和形成中的机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宏琤   潘焕学  
“村改居”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共同富裕则是“村改居”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处于“村改居”政策后期的北京市史各庄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分析了“村改居”的现实需要、模式形成以及阶段性成效,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史各庄的“村改居”有取代“瓦片经济”的“新富路径”探索、消除村民及村间收入差距的“共富”、支持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等三方面需求;“村改居”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中“旧村”拆除沿用了已有的政策,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使得政府与村民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村改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共同富裕构建了治理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建立了能够有效缩小村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机制。研究建议: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确保集体产业高效发展;对史各庄“村改居”模式进行借鉴时,应关注模式探索和形成中的机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善文   祝朝阳   张珊珊   刘晟楠   汪坚强  
城市中心区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典型地区,高精度的绿色空间识别与服务供需评价能够为规划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树木作为绿色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与服务空间载体,其高精度的识别是绿色空间服务供需精细化评价的前提与难点。利用多源数据与深度学习方法,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取性、复杂建成环境对服务能力多维度影响、城市绿色空间服务的典型需求等,构建了“要素识别—服务供需”分析框架,并以北京核心区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服务能力方面,大型公园与林荫道对应的绿色空间服务能力较高,附属绿色空间受到建成环境的影响服务能力相对有限;(2)服务需求方面,高密度商业、办公片区的服务需求普遍较高,绿地水系周边需求较低;(3)供需关系方面,供需错配由公共绿地服务盲区与高密度建成环境共同导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沈体雁  周麟  王利伟  吕永强  
基于空间句法、核密度估计和皮尔森相关分析等方法,以北京城市中心区为例,结合空间句法轴线模型与百度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探讨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网络总体呈现"东优西劣、北优南劣、西南最劣"的空间格局,高层级网络则呈现"中心环状集聚—外围多极分布"的分布模式。2与高穿行度交通网络相比,高整合度交通网络的区位指向性更强,在不同尺度均更易诱发服务业的集聚。3总体而言,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性明显,但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指向程度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具有显著差异,并据此将25类主要服务业划分为街区指向型、街道指向型、双重指向型和无指向型四类。本文对探索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提高服务业和交通网络规划的科学性具有参考意义,并可为北京城市中心区服务业存量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润田  
分析了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城市中心区滨河地区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以菏泽市赵王河为例,对城市中心区滨河地区设计与开发进行了探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程  黄春晓  李鹏飞  王超  
随着规划及设计的转型,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正朝着以人为中心的规划转变,人对空间的使用逐步成为空间构建的焦点。本文正是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人群的空间使用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地图热力图,配合观测、问卷与访谈,在人、空间、时间三个维度上分析了中心区空间利用的特点,总结了中心区在不同空间、时间、人群三个层面上的分异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动因,包括空间公共性、功能业态、环境设计、人群差异等因素。面对城市中心区未来的空间更新与品质提升,厘清中心区时空利用现象及其背后逻辑,将有助于规划理念、方法的转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定;社区生活圈Ⅱ是在居民出行能力制约下形成的,其中的设施主要面向本社区提供服务;社区生活圈Ⅲ是共享性的圈层,是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重叠的部分。研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18个社区为案例,采用个体居民GPS数据,界定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范围,并通过社区生活圈内的"集中度"和"共享度"的计算,对案例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层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实际划分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吻合。最后,研究提出了基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落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震   李佳萱   刘昉   张忠国   陈一涵  
为剖析服务供给与人群需求的失衡问题,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开展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绿地、福利、医疗等6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龄友好性评估与检验。研究揭示了居民主观体验对设施空间供给可形成有益补充,前往服务设施的便捷程度需要提升,设施空间供给与人群需求不够匹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及代际交互功能不够完备、人性化设计水平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加强公交覆盖,提升步骑行体验;以人定量,优化设施空间供给;关注弱势群体需求,规范无障碍设计;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建设代际复合场地;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鼓励公益性与营利性服务设施混合配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吾扬  谢东晓  
CBD是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c-rict的缩写,中文译为中心商务(或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城市地域结构的角度看,它是城市的核心;从城市职能的角度看,它是城市商业服务业的集中表现。CBD在城市商业网络等级结构体系中属于最高的一级,单一的中心商务区的形成,是城市商业网络成熟的标志,它的变化与发展,牵动着整个城市商业网络的变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化,北京已经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心地方论模式的商业网络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远  
以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区商业业态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我国批发市场的种类和发展形态较多,在空间布局和发展演进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当前,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批发市场处于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针对现有批发市场的布局情况,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导、以行政调控为辅助、以空间规划为依据,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运营成本、引导转型升级等综合性政策措施,推动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晓峰  尹洪广  陈鹭  张亚娟  
以人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具备一定韧性并与人居环境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健康社区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在探讨健康社区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健康社区要素构成系统,并运用层级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构建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量化赋值。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4个典型社区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不同类型社区的健康社区建设差异性的原因。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社区短板,提出全面构建社区医疗保健、安全应急与生活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多层次社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公共空间与园林绿地建设、促进社区街区的综合功能发展、有序完善社区便捷服务圈建设、完善社区营造与共建共享的优化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