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21)
- 2023(9814)
- 2022(8154)
- 2021(7407)
- 2020(5979)
- 2019(13513)
- 2018(13003)
- 2017(25086)
- 2016(13873)
- 2015(15008)
- 2014(14712)
- 2013(14567)
- 2012(13407)
- 2011(12283)
- 2010(12473)
- 2009(11497)
- 2008(11465)
- 2007(10251)
- 2006(9362)
- 2005(7878)
- 学科
- 济(59918)
- 经济(59842)
- 农(45209)
- 业(42813)
- 管理(32354)
- 农业(29957)
- 方法(21775)
- 企(21500)
- 企业(21500)
- 数学(19675)
- 数学方法(19492)
- 中国(18574)
- 业经(17342)
- 地方(13496)
- 学(12923)
- 制(11464)
- 发(11222)
- 财(11163)
- 贸(11042)
- 贸易(11040)
- 易(10749)
- 农业经济(10087)
- 人口(10019)
- 环境(9615)
- 村(9007)
- 农村(8987)
- 发展(8799)
- 展(8699)
- 技术(8540)
- 策(8519)
- 机构
- 学院(205843)
- 大学(203358)
- 济(84414)
- 经济(82764)
- 管理(76763)
- 研究(74250)
- 理学(67923)
- 理学院(67074)
- 管理学(65818)
- 管理学院(65470)
- 农(65039)
- 中国(54671)
- 农业(50684)
- 科学(49788)
- 业大(43790)
- 京(42367)
- 所(39541)
- 研究所(36567)
- 中心(34039)
- 财(33009)
- 农业大学(32175)
- 江(30606)
- 财经(27339)
- 范(27305)
- 师范(26913)
- 业(25386)
- 经济学(25248)
- 北京(25179)
- 经(25140)
- 省(25134)
- 基金
- 项目(147686)
- 科学(115976)
- 基金(108801)
- 研究(101008)
- 家(98549)
- 国家(97645)
- 科学基金(82185)
- 社会(66877)
- 社会科(62989)
- 社会科学(62970)
- 基金项目(59080)
- 省(58595)
- 自然(54490)
- 自然科(53296)
- 自然科学(53276)
- 自然科学基金(52326)
- 划(49405)
- 教育(43678)
- 资助(41799)
- 编号(39727)
- 农(35821)
- 重点(33166)
- 发(33129)
- 部(31981)
- 创(30500)
- 成果(30311)
- 计划(29247)
- 创新(28604)
- 国家社会(28515)
- 业(28382)
- 期刊
- 济(94103)
- 经济(94103)
- 农(67973)
- 研究(55172)
- 农业(45881)
- 学报(42225)
- 中国(38316)
- 科学(37829)
- 大学(31177)
- 学学(30227)
- 业经(22437)
- 业(21552)
- 财(21154)
- 管理(20767)
- 融(18874)
- 金融(18874)
- 问题(15735)
- 版(13788)
- 教育(13720)
- 业大(13545)
- 农村(13488)
- 村(13488)
- 农业经济(13424)
- 技术(13279)
- 经济研究(12812)
- 财经(12530)
- 农业大学(12005)
- 世界(11389)
- 资源(11346)
- 经(10754)
共检索到292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凌燕 秦波 张延吉
基于2011年的中国社会调查数据,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层面的科教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城市主观排斥,以及个人层面上的基本情况、乡土记忆、城市体验、未来期望等因素,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城乡身份认同均具有显著影响。根据模型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市民化 身份认同 多层次模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兆林 杨庆媛 张佰林 藏波
本文以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分析框架为基础,并基于重庆市1829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已定居城镇、家庭是否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土地是否有撂荒或闲置、退地补偿或补助是否按时足额发放、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的高低对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是否在外非农务工、土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内、退地政策是否多变、退地后是否担心就业问题对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参加新农保、退地后医疗与养老保险预期的高低仅对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
关键词:
农户 土地退出 意愿 影响因素 户籍制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利用对全国1288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从个人特征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及心理层面分析了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程度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参加社会活动及朋友数量是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月收入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的差异更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身份认同 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利用对全国1288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从个人特征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及心理层面分析了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程度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参加社会活动及朋友数量是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月收入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的差异更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身份认同 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兆敏 吴瑞君
使用2013年我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收入差异,揭示了导致二者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及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作用,导致流动人口的收入回报率高于户籍人口、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回报率高于高端劳动力市场;教育、经验、吃苦耐劳等因素是低端市场劳动力的收入高于户籍人口的重要原因;经验是流动人口在高端劳动力市场收入高于户籍人口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收入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以往有关迁移流动影响生育水平的研究仍存在一个盲点,即缺少流动人口孩子出生地的分析。在弥补这个盲点后,分别通过泊松回归与Heckman二阶段模型再次分析了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泊松回归结果显示,农业户籍流动人口曾生子女数是农村本地人口的0.855倍,乡城流动人口的曾生子女数为农村本地人口的0.840倍,两类流动人口的累计生育率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Heckman二阶段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曾生子女数相比分别减少了0.237个与0.268个。因此,人口流动与生育水平降低确实有着因果影响关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以往有关迁移流动影响生育水平的研究仍存在一个盲点,即缺少流动人口孩子出生地的分析。在弥补这个盲点后,分别通过泊松回归与Heckman二阶段模型再次分析了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泊松回归结果显示,农业户籍流动人口曾生子女数是农村本地人口的0.855倍,乡城流动人口的曾生子女数为农村本地人口的0.840倍,两类流动人口的累计生育率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Heckman二阶段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曾生子女数相比分别减少了0.237个与0.268个。因此,人口流动与生育水平降低确实有着因果影响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卢小君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农村退出、落户城镇,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的定量研究方法,探索并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用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对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持观望态度的比例较高,个人特征因素(年龄、婚姻、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因素(参加劳动培训、签订劳动合同、居住处)、社会生活因素(朋友数量)和土地处置因素(承包地的处置方式)对农业转移人口用土地置换城镇户籍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潇 Peter Ho
我国的户籍制度相对比较特殊,曾衍生了大量"农转非"户口买卖现象,这使人不禁产生疑问:非农业户籍会使人更幸福吗?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FPS数据,构建了一个包括户籍因素在内的影响幸福程度的有序因变量模型,不但详述了户籍类型与居民幸福程度的内在联系机制,同时还分析了众多主客观因素对幸福的影响。研究发现,户籍类型转变的实质是社会行动者基于户籍制度功能做出的理性选择行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户籍制度功能会引起幸福程度的差异;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和教育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幸福程度。因此,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应重视户籍制度的功能而非形式;同时,完善农村就业机制、增强个人自信心是提升社会行动者幸福程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非)农业户籍 幸福 制度功能 农转非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金龙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系统考察了非农户籍身份转换对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户籍身份转换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经济收入。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非农户籍转换带来的收入优势并非均衡分布在所有经历了"农转非"群体之中,通过竞争机制完成"农转非"的人,其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不仅优于农业户籍群体,甚至高于非农户籍出身的城镇居民,而非竞争性"农转非"群体则不具备这种相对优势。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的结果再次表明,户籍身份转换可能仅是有利于潜在个体能力和资源禀赋较高的群体。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如果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经济融合,取消农业户籍仅是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配套的福利制度改革将是非常重要的政策着力点。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胡咏梅 张平平 方晨晨
基于CFPS2010的数据,利用扩展的明瑟收入方程比较分析了不同户籍成人的基本技能的经济回报率。研究发现:1.数学运算、字词识记、语言表达、网络使用等基本技能的提升对个体收入、获得高认知技能岗位的机会有显著正向影响。2.农业户籍成人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业户籍成人,但获得高认知技能岗位的机会与非农业户籍成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农业户籍成人基本技能的收入回报率显著低于非农业户籍成人,数学运算、字词识记技能对提高从事高认知技能岗位机会的作用也显著低于非农业户籍成人。4.基本技能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部分通过提高个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浩 陈功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作为重要劳动力来源,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户籍地和居住地之间存在较大经济差距,农民工消费水平往往受到影响。此外,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对其消费行为也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实证分析户籍地与居住地经济差距对农民工消费水平的影响,并探究身份认同的中介效应,旨在为各地方政府优化农民工保障政策、刺激农民工消费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地与居住地经济差距对农民工消费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与高消费水平农民工相比,户籍地与居住地经济差距对低消费水平农民工的负向影响更大。在户籍地与居住地经济差距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机制中,身份认同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智超 宋志峰
进城农民生活质量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提高进城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增强进城农民的心理认同感,成为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基于北京市近郊和远郊的进城农民调查数据,将市民化划分为户籍身份和心理认同两个维度,运用定序对数模型及工具变量法,分别检验市民化对进城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户籍身份,进城农民对城市身份的心理认同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交流意愿越强烈,对城市居民身份自我认可程度越高,生活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另外,户籍身份与心理认同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性别等个人特征差异。基于此,应进一步统筹推进进城农民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健全进城农民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进城农民全面融入城市。
关键词:
进城农民 生活满意度 市民化 心理认同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许传新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处于模糊状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对家乡学校的怀念程度、传媒接触、社会排斥感、社会剥夺感和社会差异感等对其身份认同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陶印华 申悦
医疗设施可达性关乎民生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等重大社会议题,受到广泛关注。将空间视角和社会视角相结合,考虑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在城市不同区域内可达性的差异,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当前城市医疗服务的资源配置及其社会公平问题。本文以上海市不同等级医疗设施的可达性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潜能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中不同区域内医疗设施的可达性、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就医可达性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医疗设施可达性自内城区向郊区逐渐降低,郊区可达性的波动程度较大;户籍人口的就医可达性优于流动人口,2类人群的差异在中心城边缘区和近郊区最为明显;居住地区位显著影响居民的就医可达性,但对于户籍人口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可为上海市医疗资源的空间配置优化和改善流动人口就医条件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