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97)
2023(13286)
2022(11024)
2021(10036)
2020(7883)
2019(17637)
2018(16989)
2017(32056)
2016(16889)
2015(18459)
2014(17980)
2013(17457)
2012(16110)
2011(14709)
2010(15010)
2009(14278)
2008(12964)
2007(11359)
2006(10299)
2005(9409)
作者
(45854)
(37918)
(37788)
(35615)
(24057)
(18101)
(17113)
(14637)
(14584)
(13475)
(12887)
(12766)
(11875)
(11800)
(11758)
(11689)
(11108)
(11016)
(10901)
(10800)
(9417)
(9136)
(9084)
(8816)
(8806)
(8397)
(8346)
(8289)
(7641)
(7485)
学科
(74181)
经济(74100)
管理(46375)
(45371)
(35636)
企业(35636)
中国(32237)
(26605)
金融(26604)
地方(26356)
(24691)
银行(24676)
(24036)
(23203)
方法(22313)
(19788)
业经(19581)
数学(18845)
数学方法(18705)
(16331)
农业(16264)
(13794)
(12928)
贸易(12912)
(12402)
地方经济(12374)
环境(11984)
(11864)
理论(11366)
中国金融(11229)
机构
学院(230985)
大学(225028)
(97249)
经济(94982)
管理(84523)
研究(81026)
理学(71663)
理学院(70779)
管理学(69612)
管理学院(69189)
中国(67321)
(47643)
(47306)
科学(46504)
(39410)
中心(38677)
财经(36395)
(35452)
研究所(35200)
(34958)
(32941)
(32623)
师范(32360)
经济学(30852)
北京(30055)
(29994)
(29591)
业大(29583)
经济学院(27775)
财经大学(26886)
基金
项目(150681)
科学(120187)
研究(115585)
基金(108079)
(92291)
国家(91421)
科学基金(79553)
社会(76147)
社会科(72268)
社会科学(72253)
(60710)
基金项目(56985)
教育(51965)
(49948)
自然(47541)
编号(47340)
自然科(46491)
自然科学(46483)
自然科学基金(45622)
资助(42212)
(38652)
成果(38260)
重点(34025)
课题(33851)
(32436)
(32064)
发展(31880)
国家社会(31572)
(31374)
创新(30109)
期刊
(116927)
经济(116927)
研究(75069)
中国(51622)
(37659)
金融(37659)
(35426)
(35229)
管理(32064)
科学(30452)
学报(29849)
教育(27184)
大学(23529)
农业(23431)
学学(22261)
业经(21596)
经济研究(19020)
技术(18783)
财经(17905)
问题(16133)
(15492)
(12157)
商业(12020)
现代(11539)
(11123)
(11122)
理论(10301)
世界(10255)
技术经济(10157)
国际(10138)
共检索到365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熊万胜  袁中华  
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基于中国城市传统以及地方与城市关系的独特性,研究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必须注意到城市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既有研究普遍忽视了这一视角。近代已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的地方与城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城市地方体制和城乡关系紧密化的态势。结果是,地方政府在行政上服从于城市政府,地方社会系统服从于城市社会系统。在这种城市主导地方社会的城乡格局中,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有一个如何发挥出地方政府相对于城市立场的自主性问题。而这需要地方政府找准政策平衡点,在城乡之间均衡分配发展权。在现阶段,如果说全局性的大城市中心主义一时难以撼动的话,走出市县内部的城区中心主义是一个可能的出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树强   周国华   李晓青   吴国华  
科学认知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系统演化过程和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其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分析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作用与城乡融合系统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城乡人口、土地与产业等主控要素,集成运用系统动力学、遗传算法等模型构建“人—地—业”协调的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其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城市群地区城乡地域系统走向融合是多源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呈现城乡空间内生发展动力与城乡空间交互融合动力协同影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耦合关联的复杂运行过程与机制;(2)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系统包含多要素非线性关系、多源动力组合与多层反馈结构,城乡“人—地—业”要素间的互馈关系演化动态影响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系统运行状态与城乡国土空间利用格局;(3)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203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总人口规模将可能突破1800万人,城乡GDP可能将增至3.5万亿~4.3万亿元左右。基于统筹协调的综合发展情景可兼顾城乡发展效率与公平,是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可深化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并为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诊断与优化调控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文彬  
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深度剖析城乡发展现状可知:高效集聚、科学配置发展资源正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质内容。当前,城乡发展失衡的典型病症表现为资源配置进程的异化,而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工作就是促进资源双向流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在于高效充实农村发展资源。借助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及资源流动经验,有助于清楚认识城乡资源流动机理。既应营造低成本开放性的流动环境生态,并将精准界定资源价值作为流动基础;也要创建高互补共享型的资源流动机制,同时借助资源匹配化解要素短缺来保障资源高效流动。为此,应该通过全面掌握城乡资源状况、构建城乡一体化资源市场、科学诊断城乡差异性需求和推动发展资源适当向乡村倾斜等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盛开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土地要素交换机制,改革过去农村土地主要"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困局。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稀缺宝贵。为支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贡献了大量土地资源(包括一部分宝贵的耕地资源),然而农民并没有从这种单向土地流转中得到太多实惠,要么被征用的土地价格极低,要
关键词: 非农产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焕峰  张蕊  周锐波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更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国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路径。研究方法: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从经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城市更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和交互项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结果:(1)城市更新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作用效果介于0.7%~1.0%,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分异;(2)城市更新从城乡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社会融合三个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3)城市更新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主要基于要素空间流动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以及人居福利效应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研究结论:城市更新是一种资源要素空间配置、部门配置和绿色配置的优化过程,通过破除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障碍、加快产业置换与重构的步伐、着力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颜培霞  
产业融合不仅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产业融合从优化升级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空间互联互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不同层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探讨了产业融合的不同模式以及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提出从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的联动发展、加强全域统筹建设与促进产业和高级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分别强化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撑、外部环境支撑和要素支撑,加快推动以产业融合为内驱动力的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融合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川  林聚任  
我国县域空间单元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已受到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得到了极大关注。从空间视角通过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青岛莱西市县域案例研究,旨在探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实践与经验。研究发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需把城乡空间整合置于更大的空间尺度和层面才会得到更深入认识和理解;在抽离化和再嵌入两种重要的空间整合机制及“空间冲撞”作用下,莱西市县域城乡空间格局正在发生重构。其城乡空间重构表现出的基本变化趋势是:由空间分隔走向整合,由空间分散化走向集中化,由空间同质化走向差异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川  林聚任  
我国县域空间单元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已受到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得到了极大关注。从空间视角通过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青岛莱西市县域案例研究,旨在探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实践与经验。研究发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需把城乡空间整合置于更大的空间尺度和层面才会得到更深入认识和理解;在抽离化和再嵌入两种重要的空间整合机制及“空间冲撞”作用下,莱西市县域城乡空间格局正在发生重构。其城乡空间重构表现出的基本变化趋势是:由空间分隔走向整合,由空间分散化走向集中化,由空间同质化走向差异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树强  周国华  戴柳燕  吴国华  贺艳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关系迈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不同于传统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融合,城乡地域系统日益成为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地理学者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构建,并基于“格局—过程—机制—效应—调控”的地理学逻辑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测度、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城乡融合发展影响效应、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视角整合度不够、机制机理解析不深、新趋势关注不足与研究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异质性与动力机制、多尺度/多类型地域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技术手段集成应用、“双碳”与城乡融合发展关联等研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玉环   张冬雪   梁雨萩   丁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3—2020年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7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体系并结合熵值法衡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流程,在此基础上,考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仍然稳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各系统层面融合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主要基于环境效应和就业效应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东部和中部板块城乡融合发展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西部板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宁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方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说,城乡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内涵更加丰富、目标追求更为多元,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人民至上基本理念,又要切实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立足系统理论视角,应实现目标定位上的整体性与辩证性统一,方法运用上的统筹性与创新性统一,动态过程上的层次性与开放性统一,成效导向上的人民性与协调性辩证统一,这就要求加快稳健系统模式构建、整合优化机制构建和聚合创新机制构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代兴梅   朱伽豪   汪昊莹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走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遵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镇化方面的集中体现,旨在通过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形成城市和乡村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鉴于此,本文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现状和对策研究。首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其次,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从人口、经济、文明、生态、外交五个方面分别探索当前城乡融合的发展状况。最后,从人口规模均衡发展、协力迈向共同富裕、物质精神文明并重、发展与保护两手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五个角度提出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佳   张成甦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不仅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内涵、目标任务、实践基础、短板约束与推进路径,还针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及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及其他重要内容展开了拓展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并从以下方面提升研究质量:一是加强实地调研研究,探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专业数据库;二是积极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型研究,探索从“物的融合”到“人的融合”的转换路径;三是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细分领域的研究,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顾相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建设数字乡村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农民数字劳动素养不高、城乡缺少统一的数据要素安全保障机制、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应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数字乡村和城乡融合的方针政策,提升农业经营者数字素养,加快科技兴农,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作用。同时,进一步补足乡村建设短板,弥合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冯永泰  
城乡分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通过乡村城市化城乡又将走向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城乡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变革与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由于制度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城乡融合发展还面临着发展制度的区隔性、要素流动的单向性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偏向性等现实问题。要立足于中国城乡关系实际,着眼于未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基础,以深化城乡产业融合为关键,以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