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76)
- 2023(12476)
- 2022(10517)
- 2021(9461)
- 2020(7500)
- 2019(16772)
- 2018(16116)
- 2017(30050)
- 2016(15958)
- 2015(17709)
- 2014(17512)
- 2013(17346)
- 2012(16853)
- 2011(15769)
- 2010(16159)
- 2009(14827)
- 2008(14375)
- 2007(12906)
- 2006(12127)
- 2005(11412)
- 学科
- 济(90478)
- 经济(90390)
- 管理(37334)
- 业(33952)
- 地方(28841)
- 中国(28569)
- 方法(24790)
- 企(24211)
- 企业(24211)
- 数学(21263)
- 数学方法(21088)
- 学(20827)
- 农(20534)
- 业经(17885)
- 地方经济(16997)
- 农业(14578)
- 发(14222)
- 环境(14145)
- 融(13660)
- 金融(13658)
- 制(12724)
- 银(12467)
- 银行(12431)
- 财(12241)
- 行(12225)
- 贸(11761)
- 贸易(11745)
- 和(11201)
- 易(11133)
- 理论(10593)
- 机构
- 大学(240032)
- 学院(238965)
- 济(105791)
- 经济(103432)
- 研究(99448)
- 管理(81400)
- 中国(72773)
- 理学(67780)
- 理学院(66700)
- 管理学(65498)
- 管理学院(65040)
- 科学(61489)
- 京(54282)
- 所(51984)
- 研究所(47104)
- 财(45325)
- 中心(42861)
- 农(42825)
- 江(38559)
- 范(36469)
- 院(36299)
- 师范(36075)
- 北京(35161)
- 财经(35090)
- 业大(34124)
- 经济学(33788)
- 农业(33406)
- 经(31755)
- 科学院(30688)
- 州(30633)
- 基金
- 项目(155544)
- 科学(122480)
- 研究(111784)
- 基金(111777)
- 家(100342)
- 国家(99155)
- 科学基金(82678)
- 社会(73208)
- 社会科(69360)
- 社会科学(69342)
- 省(60985)
- 基金项目(58387)
- 划(52200)
- 自然(51807)
- 自然科(50531)
- 自然科学(50515)
- 自然科学基金(49587)
- 教育(49496)
- 资助(44846)
- 编号(42831)
- 发(40930)
- 重点(36552)
- 成果(35544)
- 部(33284)
- 发展(32901)
- 展(32392)
- 课题(32322)
- 创(31588)
- 国家社会(30962)
- 创新(29739)
- 期刊
- 济(133949)
- 经济(133949)
- 研究(81917)
- 中国(55817)
- 学报(40470)
- 农(40120)
- 科学(38113)
- 管理(32912)
- 财(31758)
- 大学(29794)
- 学学(27926)
- 教育(27885)
- 农业(27663)
- 融(24012)
- 金融(24012)
- 经济研究(22101)
- 技术(20229)
- 业经(19770)
- 财经(18245)
- 问题(18147)
- 经(16057)
- 业(14818)
- 世界(13220)
- 资源(12772)
- 贸(12630)
- 技术经济(12586)
- 发(12363)
- 图书(11825)
- 国际(11808)
- 现代(11478)
共检索到391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陆铭
本文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总结城市、区域与国家发展的相关研究,并对中国的一些相关政策及其影响进行评论。城市发展方面,城市可以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并且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城市和大城市的作用仍然受到政策限制;区域发展方面,人口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但地方政府行为却导致市场分割和地区间分工下降;国家发展方面,偏离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的投资政策导致区域间资源误配以及地方政府负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损。
关键词:
规模经济 市场分割 空间政治经济学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徐现祥 王贤彬 高元骅
中国区域发展的事实可以概括为:区域内发展迅速、区域间矛盾突出。这种发展模式存在内在逻辑一致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开始把发展经济当作首要目标,通过财政和人事干部体制改革从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等方面把地方官员的职业发展、辖区财政收入与其辖区发展捆绑在一起。地方官员对激励作出反应,逐渐成为维护市场型(market preserving)或强化市场型(market augmenting)的地方官员,既致力于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辖区发展,也主动或被动参与辖区间的标尺竞争,致力于取得比其他辖区更好的经济发展绩效,以期在竞争中胜出。地方官员这种既致力于发展辖区经济又致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露平 吴岩
马克思主义的落后国家发展理论是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从"政治运动逻辑"转至"经济启蒙逻辑",并拓展为经济化的实践逻辑,不断呼唤着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落后国家发展理论推进了中国政治经济学建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丰富和发展了落后国家发展理论。就本质而言,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学从哲学维度提出了中国科学有效地发展经济的路径,实现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和谐,形成了人民经济学与财富经济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中央政府的政策焦点 ,然而中央政府并不能独立决定这种政策的实施及其绩效。针对于此 ,理论界提出了一个简洁实用的分析框架 ,认为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取决于国家意愿与财政能力的搭配。本文则将分析视野进一步扩展到国家与地方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博弈层面 ,据此解释了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以来区域经济政策的演进及其绩效。并解释了为什么早在“九五”期间即已萌发的区域政策调整意愿直至“十五”期间才以西部大开发的方式付诸实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健 郭冠清
新形势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也成为政治经济学关注的研究内容。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的背景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核心在于把握发展和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来自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的政治引领经济的主动性,这形成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制度优势。新形势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发展理念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有机统一,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相互贯通,共同指引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全方位内在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同时,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共同推动国际共同安全和国际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塑造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世界性视角,促使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也具有世界意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耀彬 陈文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发展战略总体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发展观,仅就城乡两部门理论而言,城乡的发展规律就是从城乡不分到城乡分离又逐步走向城乡一体的这一渐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区域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的地缘政治思想和区域公平观,为当前区域公平发展和区域差异整治提供了思想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次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体现了区域发展的演变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域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以区域价值动态运行规律为依据,通过对区域政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区域创新与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域发展提供前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耀彬 陈文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发展战略总体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发展观,仅就城乡两部门理论而言,城乡的发展规律就是从城乡不分到城乡分离又逐步走向城乡一体的这一渐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区域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的地缘政治思想和区域公平观,为当前区域公平发展和区域差异整治提供了思想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次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体现了区域发展的演变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域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以区域价值动态运行规律为依据,通过对区域政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区域创新与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陆铭 李鹏飞 钟辉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区域经济在空间布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一系列支持内地发展的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地区间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沿海地区获得并发挥了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但劳动力流动障碍却使得人口空间分布调整滞后于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本文的理论和证据表明,地理因素仍然决定区域经济集聚的程度。由于对地理因素缺乏重视,2003年之后,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主要是将资源引导到地理劣势地区,这一政策虽然带来区域间人均GDP差距缩小,但也伴随着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下降,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地理劣势地区投资回报下降且债务负担高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区域发展与平衡的关系。本文认为,区域发展政策应该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让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按回报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同时,在政策导向上以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均衡替代经济总量的均匀分布,最终开启"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的区域发展新时代。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区域平衡 地理 比较优势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任艳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政策的重点,政治经济学急需对这两大战略进行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方式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区域和产业是中观生产方式的两个维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是要通过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区域层面的重新组合与搭配,优化区域间生产关系。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战略为范例分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是要通过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产业层面的重新组合与搭配,优化产业间生产关系。区域通过产业互补实现协调发展,而产业通过区域协调实现结构升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差异显著,区域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陆续形成了以地缘划分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即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同时实施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东西联动、陆海统筹、协同对外的区域发展新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占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导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和发展要后继有人离不开高校这块阵地。必须透过我国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寻求化解困境的对策,通过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和指导性地位得以巩固,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困境 对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蔡继明 王成伟
本文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本文认为,在经济学体系、研究范式及方法论日益完善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不断深化,且日益呈现出多元视角;而"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一方面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和分析工具的进一步成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经济学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博大思想体系的回归。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江春 许立成
本文运用12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首次系统地检验了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我们研究发现,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金融发展有着显著稳定的负面作用,即使我们控制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禀赋等因素,结果仍然是显著而稳定的。同时,我们研究还发现,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检讨中国既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本文的结论是:加大开放的力度,削弱金融利益集团的影响,构建竞争性的银行业结构将有利于中国金融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政治经济学 利益集团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毓贤
1988年苏联《经济科学》月刊第7-10期全文发表了即将出版的新编高等学校《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该书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尊重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向我们提供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崭新体系,并提出了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概念。这种概念对统计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给予了新的启示。 一、关于教科书的基本评介 教科书分为四篇,为突出重点,评述中将着重探讨各篇中新的内容和观点。 第一篇,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本篇的特点是:(1)突出了人在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德文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30年之后回归到了改革初始水平。这虽然预示着新的改革临界点,但它发生在更高收入水平的发展阶段和中国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性时期,城乡发展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政治经济模型和新增长理论的二元经济模型分析表明,体制、要素和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是造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在扭转收入差距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要优先选择人力资本、农业科技、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通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在改革中寻求双赢的突破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