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164)
2023(21752)
2022(18529)
2021(16882)
2020(14182)
2019(32251)
2018(31564)
2017(59992)
2016(32518)
2015(36376)
2014(35974)
2013(35560)
2012(33117)
2011(29938)
2010(30206)
2009(27789)
2008(26359)
2007(23480)
2006(20822)
2005(18184)
作者
(97154)
(80951)
(80314)
(76073)
(51069)
(38975)
(36474)
(31627)
(30888)
(28838)
(27475)
(27362)
(25756)
(25467)
(25113)
(25018)
(24082)
(23922)
(23222)
(23181)
(20200)
(19893)
(19727)
(18611)
(18256)
(17991)
(17893)
(17804)
(16466)
(16092)
学科
(134064)
经济(133918)
(90296)
管理(88987)
(71379)
企业(71379)
方法(57022)
数学(49558)
数学方法(48928)
(43665)
中国(40836)
(33561)
地方(32912)
业经(32217)
(29570)
金融(29568)
(29412)
农业(29009)
(28812)
银行(28729)
(27675)
(27183)
(24216)
贸易(24196)
(23454)
理论(21268)
技术(21098)
环境(20839)
(20616)
财务(20534)
机构
学院(461342)
大学(460903)
(185102)
经济(181091)
管理(176646)
研究(161478)
理学(152917)
理学院(151151)
管理学(148233)
管理学院(147422)
中国(123720)
科学(102447)
(98581)
(88525)
(83382)
(82378)
研究所(75395)
业大(74819)
中心(74407)
农业(68929)
(68859)
财经(66591)
北京(61909)
(60764)
(60672)
师范(59990)
(58661)
经济学(56163)
(55728)
经济学院(50718)
基金
项目(319423)
科学(249881)
基金(230850)
研究(227028)
(204678)
国家(202965)
科学基金(172580)
社会(143397)
社会科(135887)
社会科学(135852)
(126127)
基金项目(122024)
自然(113837)
自然科(111204)
自然科学(111172)
自然科学基金(109162)
(106420)
教育(103874)
资助(95192)
编号(91001)
成果(72859)
重点(72469)
(71249)
(69090)
(66300)
课题(63685)
创新(61943)
科研(61436)
计划(59669)
国家社会(59329)
期刊
(203622)
经济(203622)
研究(133262)
中国(93614)
(83625)
学报(81802)
科学(72914)
管理(64205)
(62043)
大学(61583)
学学(58448)
农业(56386)
(51063)
金融(51063)
教育(49425)
技术(39081)
业经(35760)
经济研究(32164)
财经(32157)
(27752)
(27698)
问题(26643)
(23661)
科技(23232)
业大(22277)
图书(22013)
技术经济(21621)
理论(20742)
商业(20424)
统计(20213)
共检索到685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曼   庄晋财   孙泽南  
乡村产业融合是中国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城乡要素市场分割的背景下,城乡要素共生与乡村产业融合之间需要协同匹配。通过多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城乡要素共生模式的差异性及其对乡村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各模式的共性看,城乡要素共生以要素质参量兼容、共生频率深化、共生界面稳定为前提,最终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从依存条件的差异性看,要素属性、交易维度和主体特质的差异影响共生界面的生成,形成契约性共生、一体化共生、平台型共生三种类型;从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看,共生关系的产业跨度、关系形态和关系结构影响乡村产业融合的模式,形成纵向延伸融合、横向交叉融合、产业链网融合三种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鑫  曹洁  
运用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城乡融合存在经济融合优于生活融合、东部优于中西部的特征,并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劳动力、资本、技术要素集聚对城乡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对城乡经济融合产生了正向集聚效应,且劳动力市场化在欠发达地区能够显著且持续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农业资本投入对经济融合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具有前置性、农业现代化技术提高对经济融合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较弱。其次,劳动力、资本和技术难以对城乡生活融合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农业资本投入增加能够在当期显著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生活融合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更有针对性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举措。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顾相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建设数字乡村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农民数字劳动素养不高、城乡缺少统一的数据要素安全保障机制、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应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数字乡村和城乡融合的方针政策,提升农业经营者数字素养,加快科技兴农,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作用。同时,进一步补足乡村建设短板,弥合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薛珂  
本文以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相应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个指标的数值,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智慧物流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智慧物流能有效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和物流产业智慧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智慧物流通过扩大物流规模产生的中介效应助力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最后,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建刚  赵志强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是打造新型城乡关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应有的题中之义。以城乡融合发展赋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聚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追求,遵循“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导向,回应“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因此,要以城乡空间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和公共服务融合为抓手,以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产业振兴资本的多方投入机制、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的入乡激励机制、乡村产业振兴技术的开放共享机制、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以“五融合五保障”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廖耀华  
乡村振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不仅为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有效推动了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与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成为商贸流通产业集聚的关键,商贸流通产业集聚也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因此,本研究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展开城乡融合发展对商贸流通产业集聚的路径机制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雷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数字化赋能流通业发展成为提高城乡间流通效率,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流通数字化、流通效率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流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流通渠道数字化和流通产业数字化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流通数字化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流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和流通产业数字化在我国中部的驱动效果最强,流通渠道数字化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驱动效果较强;流通效率在流通数字化和城乡产业融合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间接影响效果占总效应的33.5%。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军  田金莹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思路。数字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数字乡村,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乡村振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2012-2020年各省份数字乡村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数字乡村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特殊人群信息素养、实施乡村数字治理等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杰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研究主题。迈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具体表现为传统城乡的"二元结构"在多年的推动和创新中,呈现明显"松动"状态,"三农"问题也得到初步解决。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国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且初步形成了发展框架和明确目标,即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可见,新时期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吴晓曦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方式。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手段,也是一个动态化的创新过程,更是一个高效、智慧的内融状态。当前,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卓有成效,以数字技术推动多业态产业融合,以电子商务引领乡村产业结构重塑,以金融科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但也存在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支持不足及科技创新供给力不足等问题。美国、南非的精准农业模式,德国的大数据共享数字农业模式和英国数字网络新型订单农业模式,对完善我国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为此,我国在推进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应注重从政策体系、投入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加以推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勇军  王庆生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途径实现融合,并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围绕"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内容制作→策划融合→营销与服务、品牌经营→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品牌再延伸→消费者购买环节"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网络。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看,主要有政府、乡村集体、外来投资商和乡村居民个体,并由此形成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一、引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新时代城乡关系演变的现实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快速城镇化持续发展,积累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显现,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保伟  刘世斌  
调查发现常州市数字建设势头强劲,硕果累累,但是政策支持和整体规划方案不够完善、数字技术和农业农村融合仍然不足、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仍不够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不高、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建议采取出台整体规划方案、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对策,加速城乡融合速度,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成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海鹏  彭思雨  沈倩岭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及要素流动对我国城乡融合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通过促进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颜培霞  
产业融合不仅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产业融合从优化升级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空间互联互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不同层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探讨了产业融合的不同模式以及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提出从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的联动发展、加强全域统筹建设与促进产业和高级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分别强化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撑、外部环境支撑和要素支撑,加快推动以产业融合为内驱动力的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