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09)
- 2023(17791)
- 2022(15192)
- 2021(14142)
- 2020(11503)
- 2019(26306)
- 2018(25933)
- 2017(48952)
- 2016(26499)
- 2015(29613)
- 2014(29105)
- 2013(28671)
- 2012(26052)
- 2011(23548)
- 2010(23683)
- 2009(22225)
- 2008(20717)
- 2007(18350)
- 2006(16377)
- 2005(14343)
- 学科
- 济(105169)
- 经济(105063)
- 业(78335)
- 管理(73189)
- 企(56175)
- 企业(56175)
- 农(52244)
- 方法(42958)
- 数学(37080)
- 数学方法(36643)
- 农业(34898)
- 中国(33867)
- 业经(28475)
- 财(27517)
- 融(27332)
- 金融(27327)
- 地方(26649)
- 银(26289)
- 银行(26245)
- 行(25303)
- 制(22869)
- 学(22376)
- 环境(21088)
- 贸(18956)
- 贸易(18934)
- 易(18423)
- 理论(17230)
- 务(16846)
- 财务(16773)
- 财务管理(16745)
- 机构
- 学院(369516)
- 大学(365092)
- 济(146838)
- 管理(145468)
- 经济(143590)
- 理学(126486)
- 理学院(125117)
- 研究(124085)
- 管理学(122904)
- 管理学院(122277)
- 中国(98425)
- 科学(77349)
- 京(77145)
- 农(76221)
- 财(65245)
- 所(62056)
- 业大(60461)
- 中心(59072)
- 农业(58269)
- 研究所(56563)
- 江(54332)
- 财经(52186)
- 范(49237)
- 师范(48817)
- 北京(48223)
- 经(47554)
- 州(44653)
- 院(44483)
- 经济学(43043)
- 经济管理(39886)
- 基金
- 项目(256828)
- 科学(201529)
- 研究(190425)
- 基金(184915)
- 家(161019)
- 国家(159561)
- 科学基金(136944)
- 社会(120377)
- 社会科(113722)
- 社会科学(113690)
- 省(101849)
- 基金项目(98674)
- 自然(87560)
- 教育(85479)
- 自然科(85376)
- 自然科学(85359)
- 划(84370)
- 自然科学基金(83780)
- 编号(79525)
- 资助(74490)
- 成果(63356)
- 重点(57335)
- 发(56442)
- 部(55728)
- 课题(53583)
- 创(52988)
- 国家社会(49445)
- 创新(49352)
- 科研(48524)
- 教育部(47311)
- 期刊
- 济(165495)
- 经济(165495)
- 研究(106291)
- 农(76867)
- 中国(74257)
- 学报(59221)
- 科学(55417)
- 农业(51831)
- 管理(48563)
- 财(47551)
- 大学(45504)
- 融(43787)
- 金融(43787)
- 学学(43264)
- 教育(39843)
- 业经(32561)
- 技术(30526)
- 业(24686)
- 财经(24129)
- 经济研究(23796)
- 问题(22393)
- 经(20534)
- 版(19561)
- 资源(18208)
- 科技(18002)
- 图书(17644)
- 理论(17154)
- 技术经济(17040)
- 现代(16795)
- 业大(16397)
共检索到545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志强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通过以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的融合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融合,我们从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根本目标出发来提升城市的生态承受力与农村转移人口自身的质量,提升转移人口对于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贡献度和适应能力,才能够最终实现农村转移人口质量与转移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文举 田永杰
[目的]合理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对2005—2016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作出动态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政策和建议。[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区,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及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借助耦合度模型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 2005—2016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呈现出中间短暂下降但整体上升的态势,耦合程度介于0.9~1缓慢上升趋势,其中,郑州、洛阳、鹤壁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焦作、濮阳、安阳、新乡、漯河处于较高水平耦合状态,南阳、开封、驻马店、平顶山、许昌处于较低水平耦合状态,周口、信阳、商丘、三门峡处于低水平耦合状态。[结论]河南省应在强化生态意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规划生态空间布局方面进行完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苏贤保 李勋贵 赵军峰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合理规划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研究重点考虑不足,研究方法存在误差等问题,以甘肃省17个流域为评价单元,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阈值入手,提出新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来量化研究区2015年、2020年、2030年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方法较现有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更符合实际;甘肃省大部分区域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呈超载状态,超载的流域集中在西北,不超载的流域集中在东南,承载力、承载规模和开发潜力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综合来看,河西内陆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不具备开发潜力,黄河干流区间和泾河流域开发潜力较小,嘉陵江、渭河、洮河、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最大,其他流域开发潜力居中;水资源对水资源系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较水环境更强;对比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与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发现三者的分布格局基本吻合,这一现象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以及水资源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宋来敏
从经济环境、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四个维度选取28个指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承载力问题。以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为例,综合使用熵权法与时序加权法对2013—2018年皖江城市带八市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趋势变化来看,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发展趋势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综合评价值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与经济环境承载力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且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从时序加权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具有分级特征。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地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优化措施。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
关键词:
雄安新区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承载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方式的市场化作为施政重点,多管齐下、综合整治。
关键词:
雄安新区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承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翰 高明秀
文章运用超效率DEA和熵权法TOPSIS模型分别测算2001—2015年山东省17市生态效率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其时空变异特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生态效率—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CCD_(Ee-Rebc))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综合区域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评价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市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特征和自内陆向沿海递增的空间变化格局。小区域集聚特征明显并形成济南、青岛两个极化中心,生态效率平均值威海最高、德州最低;山东省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市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资源承载力子系统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山东省的CCD_(Ee-Rebc)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发生迁移交换现象,青岛成为区域极化中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保强 熊理然 蒋梅英 张磊
利用ENVI4.8和Arcgis9.3软件对2001~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出各年份的生态承载力。结合相关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同时根据滇池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取18个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其与生态环境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子系统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滇池流域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快速下降趋势,降幅达37.3%;耕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最明显,下降幅度达52.61%,但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上升幅度达27.08%。(2)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与三大系统要素相关性较好,其耦合形态呈"...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耦合 形成机理 滇池流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陈端吕 彭保发 王亚力
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从系统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及系统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洞庭湖区总EC和人均EC呈持续下降态势,降幅达5.12%;生态资产类型中耕地的EC降幅达12.66%,建设用地的EC升幅达15.49%。②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弹性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要素之间呈显著相关性,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呈现"J"型、倒"U"型、直线型和"L"型等不同的耦合形态。③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矿产开发和工程建设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弹性度衰退、资源和环境供容能力下降、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功能受制约是形成这种耦合关系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耦合 形成机理 洞庭湖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凯 邹荟霞 任建兰 赵琳 孙雪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伴随城镇化综合指数提高,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先下降、后上升,经历了"U"型变化过程;第二,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既存在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胁迫效应,也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第三,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临界协调三个阶段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 耦合关系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凯 邹荟霞 任建兰 赵琳 孙雪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伴随城镇化综合指数提高,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先下降、后上升,经历了"U"型变化过程;第二,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既存在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胁迫效应,也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第三,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临界协调三个阶段。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 耦合关系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婉侠 韩彬 谢潇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婉侠 韩彬 谢潇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