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26)
- 2023(10844)
- 2022(9065)
- 2021(8270)
- 2020(6595)
- 2019(14428)
- 2018(13735)
- 2017(25287)
- 2016(13165)
- 2015(14206)
- 2014(13271)
- 2013(12716)
- 2012(11344)
- 2011(10231)
- 2010(10337)
- 2009(9918)
- 2008(8661)
- 2007(7409)
- 2006(6735)
- 2005(6037)
- 学科
- 济(50460)
- 经济(50412)
- 业(32429)
- 管理(31051)
- 融(25355)
- 金融(25352)
- 企(25202)
- 企业(25202)
- 银(22855)
- 银行(22843)
- 行(22271)
- 中国(22010)
- 农(18869)
- 地方(17926)
- 方法(16692)
- 数学(14771)
- 财(14602)
- 数学方法(14509)
- 业经(14352)
- 农业(13570)
- 制(12983)
- 中国金融(11011)
- 学(10528)
- 贸(8973)
- 贸易(8960)
- 务(8866)
- 财务(8845)
- 财务管理(8829)
- 易(8613)
- 企业财务(8406)
- 机构
- 学院(173676)
- 大学(168548)
- 济(67768)
- 经济(66110)
- 研究(61220)
- 管理(60373)
- 中国(52500)
- 理学(51660)
- 理学院(50969)
- 管理学(49745)
- 管理学院(49463)
- 科学(38307)
- 京(35015)
- 财(32569)
- 中心(30627)
- 所(30356)
- 农(29376)
- 研究所(27758)
- 江(26262)
- 财经(25651)
- 范(24966)
- 师范(24700)
- 业大(24541)
- 经(23170)
- 院(22899)
- 农业(22580)
- 州(22354)
- 经济学(21752)
- 北京(21405)
- 师范大学(19988)
- 基金
- 项目(121629)
- 科学(96213)
- 研究(89275)
- 基金(88012)
- 家(77623)
- 国家(76971)
- 科学基金(65881)
- 社会(57608)
- 社会科(54668)
- 社会科学(54656)
- 省(48776)
- 基金项目(46937)
- 自然(41599)
- 划(40691)
- 自然科(40663)
- 自然科学(40657)
- 教育(39939)
- 自然科学基金(39849)
- 编号(36456)
- 资助(34277)
- 成果(28698)
- 重点(28477)
- 发(28456)
- 创(26009)
- 课题(25674)
- 部(25065)
- 国家社会(24442)
- 创新(24308)
- 科研(23382)
- 发展(22601)
共检索到263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游猎 刘国玲 陈睿山
人口变化与用地增减的关系问题,是区域城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城乡人地关系协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运用人居空间变迁模型分析和比较了1997年以来苏浙沪皖三省一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市、县、镇、乡、村5级行政单元人口变化与用地增减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1)分省来看,苏浙皖三省整体呈现出城镇膨胀、蔓延与乡村萎缩、收缩互补态势;苏皖人地数量变化比沪浙更为协调,变迁强度更弱且更具稳定性。(2)分级来看,乡村地区人地数量变化一致性最弱,表现出明显的人口用地弹性,且异动明显;而市县镇变迁较为稳定。结论指出:人口要素虽然总体表现为乡村向城市逐级流动,但上海、浙江已经显示出人口的城乡双向流动;而用地要素则表现为乡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后者从要素间关系角度反映了“地随人走”的趋势。研究通过识别长三角地区城乡人居空间变迁过程及特征,有助于判断当前城乡融合的发展形势,并可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笑杰 金晓斌 罗秀丽 周寅康 肖人荣
城乡融合是国土空间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探究其对低碳土地利用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低碳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运用ESTDA框架和空间计量模型量化了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对低碳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性,并对具体因素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甄别。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低碳土地利用效率在波动中上升,区域差异显著并呈现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扩散模式;(2)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低碳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空间依赖程度呈增强态势,局部格局保持稳定并表现出HH型和LL型的空间聚类趋同现象;(3)城乡融合发展相对于低碳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空间整合性较弱,且局部关联和动态跃迁展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4)城乡融合是影响低碳土地利用的关键因素,其发展水平每提高1%将导致本地低碳土地利用效率增加0.2%,而控制因素中科技投入和对外开放的直接效应为正,财政压力和生态压力的直接效应为负,财政压力、环境规制、公共服务设施和土地市场化则均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低碳高效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施建刚 段锴丰 吴光东 李佳佳 徐可
基于EBM超效率模型、核密度估计及GML指数分析方法,在考虑区域碳排放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研究2008—2017年长三角地区27座中心区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及其动态演进特征,并对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效率严重偏低,且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效率普遍低于经济次发达地区;(2)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出现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且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3)各项投入指标的整体冗余率偏高,碳排放的冗余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效率损失也存在较大影响;(4)城乡融合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变动趋势有所改善,且主要得益于驱动城乡区域技术进步因素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高效、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启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志飞 宋伟轩 王捷凯 陈艳如 熊烨箐
在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案例,运用熵值法计算长三角地区2008—2018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城乡融合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高”结构向“Σ”转变的空间演变特征,空间融合发展水平和社会融合发展水平的高值区大致呈现出“Σ”的空间分布特征,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高”的圈层结构特征,生活融合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高级化、财政支农支出比例、财政分权有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产业结构偏离、城乡基本建设支出比例不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从时间变化上看,政府力量在逐步减弱,市场力量在逐渐增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锴丰 施建刚 吴光东 周佳宁 刘聪
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一个持续演进并有序发挥作用的复杂、有机的运作系统。为拓展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相关理论体系,进而指导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论文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并分析了4类驱动情景(包括基准情景和内生动力、外生动力、基础动力三类动力因素驱动情景)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不同维度水平以及综合水平随时间的动态演变特征,并讨论了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1)现状延续型发展模式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不同维度及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趋势向好;(2)三类动力因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路径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间能够弥补彼此在城乡融合发展不同维度方面驱动力不足的劣势;(3)外生动力和基础动力对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效果明显弱于内生动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峰
作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新引擎,文化消费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圈,其文化消费状况及城乡差距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民生状况将直接对全国产生示范作用。文章将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农村文化消费状况及城乡差距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提出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消费协同改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文化消费 城乡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可人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促推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全地域资源要素的均衡化配置,形成了乡村地区空间高密度均质化转型的独特趋势,主要表现为乡村生产要素非农化、农居布局分散化、村落区位郊区化。但在较大程度上引发长三角地区乡村空间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产业同质化竞争、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等深层次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提出完善现有乡村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构建新型乡村空间的对策建议。重点是研究制定乡村空间布局、农居建设整治、农田水利及附属设施建设、乡土景观建设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引导长三角地区乡村布局建设向更加规范有序、集聚集约的方...
关键词:
长三角 乡村空间 转型 高密度 均质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浩然 孔翔 李天宇
以长三角地区992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内部分异特征,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为森林乡村分区优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数量分布总体上相对均衡,但是区域内部分异特征显著。(2)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格局,集聚形态上呈现多核式“核心—边缘”结构。(3)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异是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因素互动影响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长期控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因素则会驱动其空间格局演进。(4)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划分了集聚提升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引导区和都市边缘区4个类型区,形成面向县域单元的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的分区优化与科学施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坤杰 许春晓 贺小荣
以韧性城市理论为基础,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2008—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从时序演进角度看,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总体水平呈向好发展,但韧性水平的绝对差距也呈显著扩张态势,其演变周期可划分为“波动—提升—共生”3个阶段。(2)从空间分布角度看,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空间差异性较大,韧性高值区集聚于上海、浙东北、苏南地区,并由此区域向外呈层次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扩散趋势;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空间集聚水平呈良好发展趋势,已形成以四大地区为首的热点区域空间集聚特征。(3)从空间转移角度看,城市人居环境韧性等级的空间传递性较为显著,邻域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城市形成各自集聚的“俱乐部收敛”现象,等级转移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最后,提出要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整体提升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钰 林爱文 朱弘纪
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4年、2009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综合适宜度进行评价和比较,进而运用空间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呈现出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缩减;大多数城市人居环境类型保持稳定,向上转移的城市数量多于向下转移的城市数量;人居环境适宜度表现出较为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了由浙江东部向江苏梯度递减的态势。最后指出充分发挥经济发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度 空间格局 长三角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钰 林爱文 朱弘纪
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4年、2009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综合适宜度进行评价和比较,进而运用空间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呈现出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缩减;大多数城市人居环境类型保持稳定,向上转移的城市数量多于向下转移的城市数量;人居环境适宜度表现出较为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了由浙江东部向江苏梯度递减的态势。最后指出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根据不同区域采取相应措施是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和缩小人居环境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度 空间格局 长三角地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韩传峰 宋府霖 滕敏敏
文章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系统聚类、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碳排放时空格局、聚类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形成了“低者恒低、高者恒高”的局部空间格局;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核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单极”现象,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形成5个聚类,分类结果打破传统时空界限,呈现分散、跨域等特征;影响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决定力从大到小依次是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人口规模,其中,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的交互因子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包含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研发投入的关键交互因子对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更显著的空间叠加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家艳 曾刚
知识基础是技术变革和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已有研究也证明了不同知识类型的价值具有差异。然而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常常因知识的质量难以量化而将研究停留在知识投入-产出的数量层面。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41个城市的专利数据,对城市和技术的知识复杂度和多样化水平进行量化,并分析城市-技术知识网络的空间格局和网络结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知识复杂度存在空间异质性,最复杂的技术仅由少数城市生产;从知识库的多样性和知识复杂度2个维度对城市进行类型划分,获得创新型、赌博型、后进型和锁定型4种区域知识库类型,并基于区域知识库异质性提出针对性的区域发展建议。
关键词:
知识复杂度 空间特征 地方知识库 长三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揣小伟 孙树臣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碳排放量位居中国前列,合理模拟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基于改进的IPAT模型,模拟了2015—206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上海、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分别在2020年、2025年、2030年和2025年达到峰值,碳排放量分别为166.430百万吨、1 034.391百万吨、457.954百万吨和1 650.570百万吨;低碳情景下,碳排放均在2020年达到峰值;高碳情景下,仅上海在2030年达到峰值,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均无法在2030年达到峰值。长三角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应以基准情景作为发展的下限,以低碳情景作为发展的上限,确保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现状,提出了低碳发展策略,以期为长三角地区低碳发展,顺利实现碳中和,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