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04)
- 2023(19128)
- 2022(16214)
- 2021(14920)
- 2020(12370)
- 2019(28026)
- 2018(27522)
- 2017(51767)
- 2016(28091)
- 2015(31252)
- 2014(31124)
- 2013(30925)
- 2012(28680)
- 2011(26192)
- 2010(26469)
- 2009(24576)
- 2008(23183)
- 2007(20470)
- 2006(18357)
- 2005(16592)
- 学科
- 济(127495)
- 经济(127376)
- 管理(78045)
- 业(76078)
- 企(60987)
- 企业(60987)
- 方法(48340)
- 数学(41808)
- 数学方法(41381)
- 中国(38488)
- 农(34318)
- 地方(32647)
- 财(29103)
- 融(28787)
- 金融(28785)
- 业经(28696)
- 银(27738)
- 银行(27662)
- 学(27044)
- 行(26729)
- 制(24004)
- 农业(23799)
- 贸(21408)
- 贸易(21389)
- 易(20680)
- 环境(18806)
- 理论(18597)
- 务(17987)
- 财务(17911)
- 财务管理(17883)
- 机构
- 大学(402406)
- 学院(401664)
- 济(166894)
- 经济(163312)
- 管理(152952)
- 研究(144242)
- 理学(131422)
- 理学院(129898)
- 管理学(127647)
- 管理学院(126948)
- 中国(111355)
- 科学(89537)
- 京(86857)
- 财(74671)
- 所(74063)
- 农(73078)
- 研究所(67507)
- 中心(65420)
- 业大(62731)
- 江(59664)
- 财经(59240)
- 农业(57010)
- 北京(55405)
- 经(53761)
- 范(53198)
- 师范(52572)
- 院(51921)
- 经济学(50765)
- 州(48691)
- 经济学院(45496)
- 基金
- 项目(271454)
- 科学(211484)
- 基金(195092)
- 研究(194821)
- 家(172331)
- 国家(170852)
- 科学基金(144816)
- 社会(123201)
- 社会科(116839)
- 社会科学(116807)
- 省(106773)
- 基金项目(103460)
- 自然(94136)
- 自然科(91892)
- 自然科学(91869)
- 自然科学基金(90208)
- 划(89987)
- 教育(88276)
- 资助(80123)
- 编号(78391)
- 成果(63264)
- 发(61730)
- 重点(61445)
- 部(58650)
- 创(56142)
- 课题(54953)
- 创新(52422)
- 科研(51669)
- 国家社会(50761)
- 教育部(49759)
- 期刊
- 济(190477)
- 经济(190477)
- 研究(122632)
- 中国(82589)
- 学报(68929)
- 农(67753)
- 科学(61578)
- 管理(56865)
- 财(55268)
- 大学(51440)
- 学学(48711)
- 融(47234)
- 金融(47234)
- 农业(46005)
- 教育(42993)
- 技术(34104)
- 经济研究(31077)
- 业经(30776)
- 财经(29492)
- 经(25366)
- 问题(24318)
- 业(23235)
- 技术经济(20226)
- 图书(20099)
- 科技(19839)
- 版(19111)
- 理论(18959)
- 商业(18265)
- 现代(17922)
- 贸(17819)
共检索到611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庞洪伟 杨鑫 巩艳红
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实施的主体,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构建了西藏城乡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采用VAR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两者关系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稳中有进,近五年西藏自治区城乡融合度整体提升明显;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城乡融合的三个维度均对高质量发展有明显的正向带动作用,其中,社会融合的带动作用最强;此外,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有提升的潜在可能。据此,本文认为,西藏自治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在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之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陈长瑶 雷洪博 杨永生
经济融合是城乡深度融合的关键,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兼顾质量与效率双重标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是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港澳台藏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在我国东部、西部、东北地区表现显著,在中部地区表现不显著;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是非线性的,受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相比于本地区,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在邻近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与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战略,注重各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破除制约人力资本要素城乡双向流动的障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农村金融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陈长瑶 雷洪博 杨永生
经济融合是城乡深度融合的关键,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兼顾质量与效率双重标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是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港澳台藏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在我国东部、西部、东北地区表现显著,在中部地区表现不显著;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是非线性的,受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经济融合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相比于本地区,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在邻近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与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战略,注重各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破除制约人力资本要素城乡双向流动的障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农村金融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唐琦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275个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商旅融合助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商旅融合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商旅融合对高人力资本地区、中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商旅融合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劳动力结构、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等传导渠道。据此,提出应科学推进商旅融合、发挥政策先导优势以及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旅游业 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斌 潘明清
西藏是我国唯一没有铁路运输的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瓶颈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西藏交通运输条件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西藏交通运输条件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探讨了青藏铁路建设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青藏铁路 促进 西藏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春桥
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把西藏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长期以来,西藏辖区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贯穿各项工作,以服务民生和实体经济为宗旨,落实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推动西藏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2020年,西藏金融业增加值达138.6亿元、较2012年增长3.3倍,占西藏地区生产总值7.3%、较2012年提高2.7个百分点。如今,金融业已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西藏经济长足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高耿子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在不同城乡关系框架下,对工农关系的调整成效也存在巨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过去城乡不平等关系、以及旧制度路径依赖,都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有阻碍作用和制约性。解决"三农"问题,要立足于城乡关系演进框架,既要破除长期"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制度路径依赖,又要逐步改变和破除二元分割的城乡关系,使城市资源可以流动到农村,真正支持农村农业发展。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除了正面考虑要求商业银行给"三农"提供更多融资机会,更要考虑如何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非农化的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龚新蜀 赵丽玉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需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是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理清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对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的城乡高质量融合效应和人力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城乡高质量融合效应呈倒“u”型,稳健型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技术创新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显著,而数字平台服务支持的影响效果尚不明显;数字经济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效果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农业功能区存在异质性。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会促进倒“u”型曲线拐点左移,强化数字经济的城乡高质量融合效应。根据结论,提出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数字平台建设、提升数字技术吸纳糅合能力、实施分区域差异化战略,并重视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强化数字经济的城乡高质量融合效果。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高质量融合 人力资本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格桑次仁
2000年以来,西藏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中央的支持下步入较快发展的轨道,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也证实了这一点。本文以西藏税收收入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西藏宏观经济状况、城乡居民收入、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等,阐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西藏 税收数据 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天勇 尤元文
在西藏搞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政治高度集中前提下的社会化经济体制 ,在基础设施和垄断性行业中以国有经济为主导 ,在生产经营性产业中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减少和取消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垄断 ,发展城市和城镇 ,在城市和城镇中大力发展企业 ,用城市和城镇及其企业吸收农牧区剩余劳动力 ,在减少农牧区人口的基础上发展一个现代的农牧业 ,改变生育观念和提高人口素质 ,以强劲的企业成长推进西藏的工业化 ,最终形成西藏自我发展的与国内密不可分的经济体系 ,这就是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模式。
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 战略选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范斯义 刘伟
通过构建城乡创新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升级,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激发开放发展的合作诉求,实现共享发展在城乡的扩散与溢出,科技创新在城乡产业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三个维度上发挥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因此,在面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挑战时,要通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推动城乡三产协调发展,做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文化普及工作,推动城乡绿色融合发展及提高城乡治理的"智治"水平,从而提升乡村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弥补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城乡融合 高质量发展 作用机理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荆文君 池佳林
数字经济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回溯“数实融合”的理论基础,梳理“数实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着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研究体系不完整、研究与实践接轨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包括引入“技术-经济”范式界定数字经济概念、关注经典理论在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应用、重视提炼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经验”等。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数实融合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许爱萍
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伴生出大量产业新城是产城融合问题提出的起点,新城产城融合的动力来自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互动,并实现动力循环。新城产城融合大致可划分为产城绝对分离、产城相对分离、产城无序融合、产城有序融合4个阶段。新城产城融合的本质是城市发展向人本导向转变,向人自身要动力的价值取向变化;产城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也有利于催生高效益经济动能,避免产生城市系统性风险。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产城融合的制度障碍;以产立城,夯实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底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补齐社会短板,提高新城承载力等路径,提高新城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
产城融合 产业新城 集群 宜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