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94)
- 2023(16677)
- 2022(13731)
- 2021(12896)
- 2020(10268)
- 2019(23205)
- 2018(22596)
- 2017(43167)
- 2016(22858)
- 2015(25311)
- 2014(25031)
- 2013(24511)
- 2012(22765)
- 2011(20441)
- 2010(20674)
- 2009(19192)
- 2008(17782)
- 2007(15735)
- 2006(14122)
- 2005(12889)
- 学科
- 济(99693)
- 经济(99587)
- 业(70225)
- 管理(59883)
- 农(51244)
- 企(46882)
- 企业(46882)
- 方法(36079)
- 中国(34904)
- 农业(34330)
- 数学(32040)
- 数学方法(31611)
- 地方(28066)
- 融(27779)
- 金融(27776)
- 银(26944)
- 银行(26932)
- 业经(26846)
- 行(26087)
- 财(24546)
- 制(22595)
- 贸(17189)
- 贸易(17167)
- 发(17052)
- 易(16671)
- 学(15665)
- 技术(15191)
- 体(14956)
- 环境(14649)
- 务(14281)
- 机构
- 学院(314733)
- 大学(307711)
- 济(135395)
- 经济(132603)
- 管理(121834)
- 研究(106114)
- 理学(104120)
- 理学院(103086)
- 管理学(101454)
- 管理学院(100869)
- 中国(88028)
- 京(63616)
- 农(62996)
- 财(62218)
- 科学(60659)
- 中心(52777)
- 所(51128)
- 江(49157)
- 财经(48350)
- 业大(47620)
- 农业(47567)
- 研究所(45804)
- 经(44045)
- 范(41804)
- 师范(41426)
- 经济学(40987)
- 北京(39600)
- 州(39576)
- 院(37926)
- 经济学院(36935)
- 基金
- 项目(209558)
- 科学(166739)
- 研究(160526)
- 基金(151211)
- 家(129690)
- 国家(128449)
- 科学基金(111500)
- 社会(104357)
- 社会科(98754)
- 社会科学(98732)
- 省(84052)
- 基金项目(79466)
- 教育(72904)
- 划(68864)
- 自然(67941)
- 编号(66878)
- 自然科(66360)
- 自然科学(66348)
- 自然科学基金(65129)
- 资助(60162)
- 成果(53415)
- 发(50788)
- 重点(47009)
- 部(46523)
- 课题(46058)
- 创(44558)
- 国家社会(43400)
- 创新(41489)
- 发展(41402)
- 展(40720)
- 期刊
- 济(157333)
- 经济(157333)
- 研究(95069)
- 中国(69688)
- 农(66268)
- 财(46710)
- 融(46547)
- 金融(46547)
- 农业(44409)
- 学报(43285)
- 管理(43189)
- 科学(42652)
- 教育(35757)
- 大学(35497)
- 学学(33545)
- 业经(31773)
- 技术(29188)
- 财经(23520)
- 经济研究(22931)
- 问题(21752)
- 业(20830)
- 经(20240)
- 农村(16641)
- 村(16641)
- 版(16004)
- 世界(15902)
- 农业经济(15763)
- 技术经济(15254)
- 经济问题(15253)
- 理论(14698)
共检索到489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林春 赵予宁
在城乡关系的不断演进中,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在逻辑与融合路径。“以农民发展为核心,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制度优化创新为抓手,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协同推进”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逻辑,其与农民中心逻辑、市场逻辑等具体逻辑,以及农民发展与市民发展协同、农民积极性创造性与农民收益协同、制度优化创新与战略规划协同、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协同等协同逻辑,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应深刻认识城乡关系的主要矛盾,全力推进以农民发展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科学利用制度优化创新规律,全面推进战略规划引领的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促使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洪海
城乡商贸融合发展不仅是一种服务方式,其更是一种治理模式,城乡商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商业资源配置、二元经济结构出发,探究了城乡商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基于企业、行业、政府三个维度构建了城乡商贸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
城乡商贸融合 内在逻辑 对策研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慧 方城钧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城乡关系演变新的阶段,是新中国70多年党和人民摆脱贫困、推动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城乡发展的伟大实践,从城乡要素配置、产业协同、文明普及、空间融合四个方面阐释城乡融合的科学内涵,深入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公平与效率三个维度,对城乡融合与城乡一体化进行理论辨识。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戈大专 孙攀 汤礼莎 孙东琪 汤爽爽
研究目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解析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机理,进而提出可行的破解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破题思路。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演法。研究结果:多尺度交互的空间网络不畅通和城乡空间多元价值难交换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在措施手段和目标体系的关联性上搭建了二者的衔接逻辑,空间一致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衔接的现实可行性;优化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创新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统筹城乡空间治理体系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研究结论:统筹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公平与生态”三维目标和城乡“要素、结构与功能”融合的内在关系,落实城乡要素有序流通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将有利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兴明
单纯依靠乡村内部无力实现土地最优配置的图景,需要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域来审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问题。城乡融合不仅体现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更蕴含着城乡居民身份、权利平等化的核心价值。必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确立"福利权排他性"相对脱嵌、而共享理念深度嵌入的新型宅基地管理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畅通城镇居民参与闲置宅基地产权市场交易的渠道,并以此为载体吸引乡村建设行动所需的人口、资本等要素资源。基于此,文章以"要素共享、共同发展"为逻辑起点,从顶层设计与政策调适、"精英俘获"防范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层面探讨闲置宅基地城乡共建共享新模式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
闲置宅基地 城乡共建共享 内在逻辑 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渝玲 林心杰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汇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系统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以及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与城乡融合发展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领导力量、经济制度、价值理念、分工体系、物质和精神财富等现实条件。新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推动城乡产业发展进程一体化、生产要素流动自由化、基础设施配置协调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水平均衡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廷勇 杨光情 杨丽 罗汐妍
进城农民和下乡市民是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为主的城乡融合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两类群体。进城农民不同于传统村居农民,他们基于比较收益进城从事非农职业,并可能经过自身的努力成为未来城市中的“新市民”,而下乡市民是在政策激励之下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具有知识、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新生力量。两类人群有着不同的行为逻辑:进城农民基于理性经济人的价值考量,并不会退出在农村的地权,以便于其在城市发展不畅时能够有回到农村的兜底性保障,而下乡市民通常需要获得集体内部成员的心理认同并得到原单位的业绩激励,才能专注于乡村经济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为此,应当鼓励进城农民在不丧失承包权的基础上流转经营权获得财产性收入,为他们在城市发展提供基本住房保障,而对于下乡市民应当允许他们入股集体经济参与分红获得经济激励。
关键词:
进城农民 下乡市民 行为逻辑 不退地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陆进锋 仝德 龙嘉骞 沈月
县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场域,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探讨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结果表明:(1)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城乡要素自由平等流动、功能深度融合以及权益均等化;明晰农村土地要素的产权结构,促进城乡“人—地—钱”等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动力。(2)宅基地制度改革能够优化乡村空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城乡文化交流,倒逼乡村治理现代化,助力县域城乡多维度融合发展。(3)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需求下,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明确不同类型县域改革的主攻方向,以提高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为导向,增强宅基地流动性;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统筹联动各项城乡融合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谢璐 韩文龙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能和新活力。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范畴,即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农村治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就是通过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数字化赋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活力;通过数字化治理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治理新途径。面对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和数字技术变革带来新挑战的双重困境,需要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五大实践路径,即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数字基础设施、共同和有计划地利用数字生产力、以数字化驱动制度改革、以数字化变革推动“赋权赋能”和以数字化治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守勇
文章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在演化渊源、功能定位、动力机制和现实条件等方面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事业体制思维惯性、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融合发展的机制构建阙如等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应从强化体系化的国家文化治理新理念、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融合载体、提升促进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整体发力,推进两者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任晓刚
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产业绿色化发展支撑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绿色化,数据要素驱动产业绿色化,在充分认识产业绿色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前提下,在深入掌握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基本规律和互动逻辑基础上,要围绕绿色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科技服务产业、先进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布局重点产业和优化产业生态,坚持以下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加快低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现产业绿色化技术赋能;夯实“绿能”产业基础,带动供应链提质增效;推动重点领域零碳标准制定,建立健全零碳标准体系;构建全球绿色技术知识产权共同体,促进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互联互通;构建绿色化数字化技术国际合作网络,推动绿色化数字化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推进绿色化数字化产业项目国际合作落地;打好贸易投资组合拳,构建全球绿色化数字化产业链体系;提高绿色化数字化融合服务水平,增强创新创业主体积极性;提高绿色化数字化融合金融服务能力,增强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动力;提升绿色化数字化融合财税支撑能力,增强绿色化数字化融合推力;发挥平台推介服务优势,激发绿色化数字化融合潜力;发挥技术动态跟踪优势,强化绿色化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保障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课题,其探索历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向的整体理解依赖于系统性的历时性分析。服务于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大致经历了区域破冰、整体实践、改革调适、协调转型、系统融合五个发展阶段。与时代情境相契合,其实践逻辑发生了衔接顺畅之变,集中表现为:关涉内容从基础单一到全面复杂的跃升,主体结构从简单互动到多元联动的变迁,制度机制从整体发散到系统精准的完善,实践体系从简便易行到完备成熟的形塑,行动样态从分散行动到协调推进的演化,价值取向从溢出价值到综合价值的转型。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复杂辩证且全面系统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发展趋向,建设内容的因应性融合、实践主体的联动性融合、长效机制的系统性融合、探索方法的辩证性融合、发展步调的同向性融合、最终成效的普惠性融合是其具体表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课题,其探索历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向的整体理解依赖于系统性的历时性分析。服务于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大致经历了区域破冰、整体实践、改革调适、协调转型、系统融合五个发展阶段。与时代情境相契合,其实践逻辑发生了衔接顺畅之变,集中表现为:关涉内容从基础单一到全面复杂的跃升,主体结构从简单互动到多元联动的变迁,制度机制从整体发散到系统精准的完善,实践体系从简便易行到完备成熟的形塑,行动样态从分散行动到协调推进的演化,价值取向从溢出价值到综合价值的转型。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复杂辩证且全面系统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发展趋向,建设内容的因应性融合、实践主体的联动性融合、长效机制的系统性融合、探索方法的辩证性融合、发展步调的同向性融合、最终成效的普惠性融合是其具体表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课题,其探索历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向的整体理解依赖于系统性的历时性分析。服务于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大致经历了区域破冰、整体实践、改革调适、协调转型、系统融合五个发展阶段。与时代情境相契合,其实践逻辑发生了衔接顺畅之变,集中表现为:关涉内容从基础单一到全面复杂的跃升,主体结构从简单互动到多元联动的变迁,制度机制从整体发散到系统精准的完善,实践体系从简便易行到完备成熟的形塑,行动样态从分散行动到协调推进的演化,价值取向从溢出价值到综合价值的转型。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复杂辩证且全面系统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发展趋向,建设内容的因应性融合、实践主体的联动性融合、长效机制的系统性融合、探索方法的辩证性融合、发展步调的同向性融合、最终成效的普惠性融合是其具体表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