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13)
- 2023(17023)
- 2022(14668)
- 2021(13576)
- 2020(11151)
- 2019(25564)
- 2018(25583)
- 2017(48271)
- 2016(26229)
- 2015(29569)
- 2014(29713)
- 2013(29482)
- 2012(27507)
- 2011(25166)
- 2010(25382)
- 2009(23314)
- 2008(22452)
- 2007(19922)
- 2006(18061)
- 2005(16003)
- 学科
- 济(124248)
- 经济(124055)
- 管理(71341)
- 业(66699)
- 企(53714)
- 企业(53714)
- 方法(46092)
- 数学(38385)
- 数学方法(37951)
- 中国(33886)
- 农(33679)
- 地方(33248)
- 业经(28564)
- 学(26823)
- 财(24482)
- 农业(22904)
- 环境(20140)
- 和(19833)
- 制(19355)
- 理论(19047)
- 贸(18504)
- 贸易(18486)
- 地方经济(17968)
- 易(17695)
- 发(17173)
- 融(17120)
- 金融(17116)
- 银(16815)
- 银行(16766)
- 技术(16331)
- 机构
- 大学(376188)
- 学院(375081)
- 济(153369)
- 经济(149938)
- 管理(144664)
- 研究(135812)
- 理学(123613)
- 理学院(122065)
- 管理学(120040)
- 管理学院(119349)
- 中国(100213)
- 科学(83988)
- 京(82302)
- 所(69194)
- 财(68155)
- 研究所(62801)
- 农(61956)
- 中心(60218)
- 江(56680)
- 业大(55026)
- 财经(53492)
- 范(53457)
- 师范(53022)
- 北京(52942)
- 院(49571)
- 经(48358)
- 农业(47597)
- 州(46339)
- 经济学(45432)
- 师范大学(42995)
- 基金
- 项目(251417)
- 科学(196450)
- 研究(185990)
- 基金(179097)
- 家(155820)
- 国家(154437)
- 科学基金(131443)
- 社会(117481)
- 社会科(110449)
- 社会科学(110415)
- 省(99037)
- 基金项目(95409)
- 教育(84204)
- 自然(83532)
- 划(83262)
- 自然科(81411)
- 自然科学(81391)
- 自然科学基金(79877)
- 编号(76536)
- 资助(72980)
- 成果(62740)
- 发(57639)
- 重点(56686)
- 部(54486)
- 课题(53748)
- 创(51296)
- 创新(47769)
- 国家社会(47439)
- 科研(47216)
- 教育部(46339)
- 期刊
- 济(183344)
- 经济(183344)
- 研究(116876)
- 中国(78710)
- 学报(58741)
- 农(58032)
- 科学(55705)
- 管理(53897)
- 财(50408)
- 教育(45607)
- 大学(44390)
- 学学(41428)
- 农业(40266)
- 技术(33585)
- 融(33242)
- 金融(33242)
- 业经(29713)
- 经济研究(28503)
- 财经(26009)
- 问题(23436)
- 经(22360)
- 图书(21279)
- 业(20639)
- 技术经济(19220)
- 资源(18966)
- 科技(18316)
- 理论(17441)
- 现代(17419)
- 版(17305)
- 商业(16450)
共检索到577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德明 吴大维 韩宝龙 张彩平
城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焦点。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VIIRS)、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NPP)搭建评价模型量化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市级与区县级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水平,并通过空间相关性模型(Moran’s I)、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粤港澳城乡经济社会系统与城乡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交互耦合关系。研究发现,粤港澳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与城乡生态协调度较高的区域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城乡经济发展与生态水平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耦合协调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度与城乡生态协调度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良好,珠海以0.871的耦合协调度得分位列第一,但肇庆和深圳以0.315、0.314的耦合协调度得分排在末位,依然存在轻度失调现象。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德明 吴大维 韩宝龙 张彩平
城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焦点。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VIIRS)、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NPP)搭建评价模型量化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市级与区县级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水平,并通过空间相关性模型(Moran’s I)、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粤港澳城乡经济社会系统与城乡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交互耦合关系。研究发现,粤港澳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与城乡生态协调度较高的区域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城乡经济发展与生态水平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耦合协调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度与城乡生态协调度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良好,珠海以0.871的耦合协调度得分位列第一,但肇庆和深圳以0.315、0.314的耦合协调度得分排在末位,依然存在轻度失调现象。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琼 李松林 白杏 夏涛 陈修岭
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容。论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二者发展不完全同步。(2)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作用强,协调性逐渐改善,但耦合协调等级没有发生跃迁,始终为勉强耦合协调类型,形成外围低中心高的空间格局。(3) 11个城市耦合协调亚类型异质性明显,外围的江门、惠州、肇庆均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型。分区域看,经济发展滞后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澳珠中江),基本公共服务滞后型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深港莞惠)和中部(广佛肇)。(4)低值区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高值区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高值区与低值区城市间形成了两极分化现象。该成果能为相关部门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协调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黄燕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高地是国家发展战略,而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是建设文化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调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状况及阅读推广开展现状,剖析了该地区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合作基础、合作意义、合作路径等方面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阅读推广融合发展新模式,由此提出图书馆阅读推广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图书馆阅读推广融合发展的管理机构(管理动力);形成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行为动力);谋划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主题内容的资源共享(内生动力);建设图书馆阅读推广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以期推动全国图书馆阅读推广高质量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富荣 殷倩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中国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提出来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其发展具有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港澳繁荣稳定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重要意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背景、战略意义、发展原则及发展侧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天芸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区位、经济、制度等优势,是推动国家整体转型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进一步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水平,引领我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中坚力量。本文使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1998-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财政收入等指标来衡量金融支持力度,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构造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金融支持对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在长期内稳定促进了大湾区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推动跨境金融、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用好"看得见的手",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端金融人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宣霖
湾区经济是沿海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一种常见模式,国际著名湾区对所在地区及周边发展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中国近年来提出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正从规划到实施,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引领区域的发展。综合该湾区优势来看,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的视角,中西医融合都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在比照分析国际著名湾区要素配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并就如何建设国家中西医融合示范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中西医融合 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喻凯 陈匡钰
报酬递增假设下的要素流动效应和地理尺度重构中的空间聚集效应塑造了流量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流量决定湾区发展的地位、演化格局与边界。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大核心城市流量优势分立,但也面临现代流量经济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流量对经济的拉动力下降、基础流量优势存在分流弱化风险、流量经济分布格局不均衡、区域发展碎片化制约流量经济发展五大挑战,未来应将打造现代流量经济体系作为发挥主引擎作用的重要抓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媛媛 杨励
本文从湾区经济作用为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澳门、珠海城市为例,分析湾区下的空港经济区建设要先做好城市定位,再根据地区优势进行城市联盟协作发展。最后从顶层设计、生态圈构造、产业协同、交通枢纽、机制创新角度为粤港澳湾区下的空港城市协作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借此为国内其他空港城市的协作发展予以启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倪外 周诗画 魏祉瑜
大湾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是引领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增长极。大湾区经济一般表现出六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其一体化发展核心以战略共识、制度保障、要素流通为基本支撑,以空间格局、产业经济、统一市场为主要表现形式。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地区实践,探索建立于"一国两制"基础上的跨越基本经济制度差异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战略目标不统一、制度不协调、产业发展不平衡、外部资源竞争、空间失衡等方面的挑战。需要通过高端服务业升级大湾区经济发展质量与层级,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链轴线,以供应链优势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市场机制与规则跨越经济制度差异,进行传统产业空间的水平化改造以匹配新经济业态等途径促进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粤港澳 大湾区 经济一体化 挑战 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连锋
从经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以粤港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2017年9年间的空间面板数据为基础,从湾区内城市群的开放度、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测算大湾区历年的经济效率,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大湾区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大湾区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效率显著高于其他9个内地城市,大湾区整体经济效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属于"高-高"型空间关联,其余9个内地城市属于"低-低"型空间关联,大湾区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进出口额、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效率 空间溢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广东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未来应加快沿海城市带发展,以港深为核、珠江为轴、沿海为带,形成"T"字型空间结构,发展包括五大城市圈等23座城市,构成"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空间结构。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中央政府的统筹作用。以开放推动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内经济辐射功能与对外国际化水平。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广东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未来应加快沿海城市带发展,以港深为核、珠江为轴、沿海为带,形成"T"字型空间结构,发展包括五大城市圈等23座城市,构成"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空间结构。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中央政府的统筹作用。以开放推动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内经济辐射功能与对外国际化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霞 古钰
近年来,广东省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日趋紧密。广东省制造业正面临高速换档期,亟须注入新动能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港澳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产业竞争力逐年下降、服务业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研究粤港澳各地产业特色,明确其分工定位对促进广东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升港澳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当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别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与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港澳地区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服务业占比均高于珠三角9市,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牵引作用;珠三角9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已不能维持区域内经济高速增长。再以区位熵为指标对粤港澳三地各产业竞争力进行衡量比较以明确各地的分工角色,并对未来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分工 制造业 服务业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丛丛 芮红磊
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衔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对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速北部湾经济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从联动发展的需求动力和共赢空间着手,层层分析两个区域联动发展的共需点,发现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发展具有强大的互补性和显著的异质性,为北部湾经济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影响"两湾联动"发展的现实障碍包括传统障碍短期难改变、北部湾经济区吸引力不足、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关联度较低、资源要素倒流和周围地区竞争激烈等,应分别从组织联动、产业联动、基建联动、创新联动、生态联动五个方面全方位下功夫,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