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6)
2023(9743)
2022(7755)
2021(6924)
2020(5104)
2019(11092)
2018(10732)
2017(18905)
2016(10316)
2015(11456)
2014(11756)
2013(11302)
2012(10673)
2011(10050)
2010(10153)
2009(9545)
2008(8839)
2007(8108)
2006(7518)
2005(6872)
作者
(31292)
(26390)
(26230)
(25062)
(16720)
(12290)
(11771)
(10124)
(10035)
(9305)
(9240)
(8738)
(8640)
(8384)
(8280)
(8090)
(7676)
(7608)
(7506)
(7207)
(6785)
(6390)
(6373)
(6161)
(5990)
(5843)
(5668)
(5585)
(5318)
(5222)
学科
(65783)
经济(65722)
管理(26419)
(20587)
地方(20344)
(17340)
中国(16398)
方法(15705)
(15034)
企业(15034)
业经(14860)
数学(13534)
数学方法(13404)
地方经济(13403)
(13016)
农业(12164)
(10176)
(10088)
(9427)
(9038)
(8659)
金融(8652)
环境(8516)
(8017)
银行(8002)
理论(7860)
(7842)
经济学(7422)
发展(7328)
(7303)
机构
学院(156658)
大学(153196)
(70922)
经济(69370)
研究(61019)
管理(52021)
中国(44526)
理学(43489)
理学院(42935)
管理学(42154)
管理学院(41860)
科学(35380)
(32298)
(31251)
(30786)
研究所(27777)
中心(26455)
(26254)
(25626)
财经(23930)
经济学(23072)
(22650)
师范(22412)
(22210)
(21530)
业大(20938)
经济学院(20281)
北京(20276)
农业(19978)
(19862)
基金
项目(100181)
科学(78234)
研究(77109)
基金(69993)
(60779)
国家(60213)
社会(50446)
科学基金(50314)
社会科(47550)
社会科学(47539)
(40584)
基金项目(35515)
教育(34775)
(33320)
编号(31437)
自然(28171)
自然科(27444)
自然科学(27434)
资助(27229)
自然科学基金(26885)
成果(26557)
(24579)
课题(23922)
重点(23281)
国家社会(21344)
(21068)
(20579)
发展(20467)
(20160)
(19828)
期刊
(93931)
经济(93931)
研究(52150)
中国(36176)
(27507)
学报(24691)
(23592)
科学(22413)
管理(21193)
教育(20053)
大学(19049)
农业(18366)
学学(18201)
经济研究(15797)
技术(15282)
业经(14798)
(14692)
金融(14692)
财经(12913)
问题(11647)
(11458)
技术经济(8524)
(8092)
(8078)
统计(8068)
世界(8005)
(7939)
经济问题(7729)
改革(7378)
(7378)
共检索到254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冬阳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深刻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逻辑向度,需要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理论逻辑、城乡经济发展变革的历史逻辑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逻辑。要从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统一城乡要素市场、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均衡城乡资源配置等方面协同发力,在互促互融的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中,努力实现城乡经济互促共进、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更高水平的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蕴藏着构建城乡经济共同体,推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价值底蕴。城乡经济共同体与共同富裕本质上存在统一性:共同富裕彰显着城乡经济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城乡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构建的逻辑向度需基于城乡经济发展演绎脉络的历史逻辑、城乡发展失衡积重难题的现实逻辑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旨归的实践逻辑予以把握。在实践进路上,城乡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与经济形态共生化是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构建的四重维度,支撑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构建城乡经济共同体亟需统一城乡要素市场,提升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水平;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城乡资源的互通与交融;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产业链条双向延伸;优化城乡经济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相融相生格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绍勇  周伟  
城市和乡村天然地存在着普遍的依存和互动关系,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是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打造城乡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从学理层面来看,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是系统统筹城乡经济互促共生的理念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扎实推进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深刻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逻辑向度,需要整体把握城乡经济发展变革脉络演进的历史逻辑、城乡发展不平衡积重难题的现实逻辑,以及推动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战略目标的实践逻辑。在其实践进路上,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打造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引擎;统一城乡要素市场,提升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效能;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激发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活力;均衡城乡资源配置,增强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动力。在互构互促、互融互补的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发展中,推进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光文  李晓曈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科学指导、党的自我革命的百年历史演变、发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的三重逻辑而生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系列党建话语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建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四个自我""两个伟大革命""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为基本内涵意蕴的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新时代构建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健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推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一体化发展、加强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的路径遵循。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熙  姜宁宁  
在激荡交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背景下,高校应当且亟须与时俱进地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向、同步、同频教育。本文从价值、内容、实践层面剖析共同体教育的逻辑理路。在价值逻辑层面,聚焦两个大局的时代意义、思想渊源和教育诉求,探析高校协同推进共同体教育的研究起点和立场;在内容逻辑层面,高校要重点协同加强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观安全观教育、新型的民族与国际关系教育、科学治理观教育以及现代政党认同教育六大重点;在实践逻辑层面,高校必须从教育理念再造、育人机制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协调、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合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取得切实成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栾林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由"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从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整体思想可以深入领会习近平完整的新战略思想,具体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如新"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协同战略、生态扶贫战略和民生导向战略等,既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马克思的思想来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也从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基础——多学科视角探索具体经济活动乃至改革过程。基于此,2016年5月11日,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大连哲学研究基地和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振方  李萍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生产力水平提高不断由低质量向高质量演进。我国历经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割体制下的"偏向"型城乡经济循环和改革开放时代不断改革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依附"型城乡经济循环,正致力向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体制下的"互惠"型城乡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变。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业已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之需和兴国之要。然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过程中,在体制机制、要素循环、产业对接、城乡供需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现实梗阻,窒碍了城乡经济循环有效"畅通"。因此,从夯实城乡经济循环的条件基础、打通城乡经济循环的主要动脉、创新城乡经济循环的主流形式、完善城乡经济循环的基本保障四个方面建构起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实现路径,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向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琳佳   宋志平  
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够有效促进政行企校协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的内在需要、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落实高职教育科教融汇的重要载体。针对当前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面临的主体因素阻碍、运行机制不完善、治理体系滞后、组织文化融合困难等现实难点,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路径是:强化主体建设,推动共同体参与主体同向同行;重视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优化共同体生态,多主体联合搭建共同体有效治理体系;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包容开放的共同体组织文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雨   胡亮  
农村环境治理是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内在构成要素,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指南。通过建立“利益-文化-情感”的密切联结与互动,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能够有效激发各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内生性动力,破解农村环境治理中主体缺位与错位的困境。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生态利益碎片化、文化认同不一致及情感联结纽带缺失的现实挑战。为此,应以共同生态利益为坚实基础、以重塑不同主体的文化共振与情感联结为重要抓手,建设融合利益、文化与情感为一体的新型环境治理机制,从而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玮   王浩澎  
随着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新,作为以技术学习为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然面临内外部产业链对接不强、专业设置趋同、学生素养体现不足等实践困境。为破解僵局,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部机制切入,提出外部产业链、内部教育端、学生主体三者皆为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且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内部互动联系。立足于新发展格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外部产业链发展要求、内部教育端需求以及学生主体发展诉求,通过形成三者的耦合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走向科学化进程探寻新路径,以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张凌媛   王思雅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学界尚缺乏对其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的整体性探讨。文章从共同体理论视角出发,厘清中国城乡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现实问题并参照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社区变迁模型,建构了“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城乡共同体分析框架。进一步,文章以桂林阳朔县作为案例,剖析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即主体吸附、反向嵌入和情境修饰,以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来自旅游领域的逻辑思路和现实参考。一方面,文章补充了现有城乡融合研究对社会结构层面的忽视;另一方面,文章与经典的共同体研究进行对话,认为地域仍是城乡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条件,文化意义的亲和性是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突出特征且具有情境限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韦铨   田钒平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是新时代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利于将景区塑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教育阵地和宣介窗口。景区创建的开展不仅在理论上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路,也是增进共同性开展实践工作中的新方法,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升级的新成效。云南的具体实践表明,景区创建能够在一定范畴中重释景观文化意象、重塑景区体验空间、激发景区聚集效应,促推景区成为各民族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文化之魅的平台,通过以旅为媒、以文化人,深化各族人民情系山河的情感和“五个认同”的认知,有力推动各族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吕洪刚  
社区公民道德建设除了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之外,还需要借鉴一切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杜威共同体建构理论的三个基本维度,正好契合了公民道德生成的三重逻辑。其中,共同善作为共同体追求的最高原则,是社区道德治理的价值目标;习惯是共同体中个体维系良好关系的规范,是社区公民道德的主动性生长和保证条件;民主教育是促使社区公民道德生成的基本路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娜  赵金科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在中国传统生态哲学与自然智慧的思想精华与文化根脉基础上,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理论支撑与理念基因,着眼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人类面临的共同生态危机等现实逻辑,所提出的更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与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新范式。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准则主要表现在尊重自然——秉承尊崇自然的理念前提,顺应自然——深耕因地制宜的自然准则,保护自然——演绎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等方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以往生态思想的理论延伸与思想升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选择与科学实践,是为解决全球生态难题、谋求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可以从夯实经济基础、加强制度支撑与厚植思想根基三方面探讨践行路径与架构举措,进而为解决全球人类共同的生态危机、维系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秀伟  白栎影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大运河相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多维度交互,最终形成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依托文化表征性空间进行集体记忆建构,建设记忆之场推进空间生产实践,推动大运河文化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通过"热"回忆实践促成空间表征传达,构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该逻辑实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有效连结。秉持空间正义性原则,推动文化记忆和空间生产的互促与同构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向。据此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通过文化记忆融合提升空间生产包容性,引导记忆主体参与建设保障空间生产民主化,依托文化记忆实践以创新空间生产情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