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88)
- 2023(6709)
- 2022(5463)
- 2021(4654)
- 2020(3729)
- 2019(8201)
- 2018(7731)
- 2017(14191)
- 2016(7405)
- 2015(8297)
- 2014(8266)
- 2013(8370)
- 2012(7929)
- 2011(7534)
- 2010(7743)
- 2009(7225)
- 2008(6762)
- 2007(6077)
- 2006(5714)
- 2005(5180)
- 学科
- 济(62185)
- 经济(62152)
- 方法(18049)
- 管理(17670)
- 地方(17443)
- 数学(16565)
- 数学方法(16493)
- 业(15875)
- 农(15079)
- 中国(13595)
- 业经(12260)
- 地方经济(12239)
- 农业(11097)
- 企(10221)
- 企业(10221)
- 学(9848)
- 发(8338)
- 环境(7241)
- 财(7096)
- 经济学(6847)
- 制(6434)
- 发展(6433)
- 展(6334)
- 融(6291)
- 金融(6291)
- 产业(6240)
- 人口(6049)
- 农业经济(5973)
- 贸(5447)
- 贸易(5442)
- 机构
- 大学(122149)
- 学院(122094)
- 济(65117)
- 经济(64066)
- 研究(47579)
- 管理(43444)
- 理学(37430)
- 理学院(36937)
- 管理学(36407)
- 管理学院(36157)
- 中国(34083)
- 科学(26369)
- 财(25315)
- 京(24649)
- 所(24168)
- 经济学(22333)
- 研究所(21863)
- 农(20717)
- 财经(20479)
- 中心(20213)
- 经济学院(19861)
- 经(18575)
- 江(18115)
- 业大(16987)
- 范(16170)
- 师范(16046)
- 院(16005)
- 农业(15718)
- 北京(15409)
- 财经大学(15039)
- 基金
- 项目(78910)
- 科学(63035)
- 基金(58892)
- 研究(57594)
- 家(51065)
- 国家(50628)
- 科学基金(43241)
- 社会(41339)
- 社会科(39228)
- 社会科学(39217)
- 基金项目(30866)
- 省(30234)
- 教育(25076)
- 自然(24900)
- 划(24723)
- 自然科(24324)
- 自然科学(24319)
- 自然科学基金(23920)
- 资助(23309)
- 编号(21412)
- 发(19130)
- 国家社会(18353)
- 重点(17836)
- 部(17525)
- 成果(17210)
- 发展(16119)
- 展(15920)
- 创(15764)
- 济(15583)
- 经济(15444)
共检索到189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延东,王奋宇
本文使用了国际间移民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概念,通过对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对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情况及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对其经济地位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规教育与培训的作用。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对其经济地位获得的作用则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流动人口不仅面临着对原有的人力资本进行转换,使之能更好地在新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的问题,还面临着突破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原始社会资本”的束缚,建立新型社会资本的任务。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袁城 李荣彬 王悦
本文认为,城乡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行为是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制度、地域分割、经济发展水平等导致了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率要远远低于城-城流动人口;此外,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异质性的逐渐增强,这两个群体内部的社会保险参与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其中,教育程度、子女个数和职业性质等变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保险 参保率差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欢
中国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离不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CMDS),本文实证检验了流动经历对农村人口教育获得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具有流动经历显著改善了子女受教育情况,表现为受教育年限延长与高中入学率提高,且该效应在女性群体中更为明显,也意味着流动经历有效缩小了农村地区教育获得中的性别差距。由于农村家庭存在“男性主导”的决策模式,流动经历的教育获得与性别差异缩小效应在父亲具有流动经历的家庭中更为突出。基于上述发现,本文还考察了流动经历改善子女受教育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经历的教育获得效应具有显著代际传承特征,有利于提高子女就业稳定性并缩小城乡教育机会差距。本文为理解教育性别差距下降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经验支撑。
关键词:
流动经历 人力资本 性别差异 城乡差距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思奇 姚远 屠新泉
"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是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中的一大歧视性安排,对中国的贸易利益造成了不利影响。随着2016年《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即将失效,关于中国届时能否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目前,美国、欧盟、印度等WTO成员至今仍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尤其是美国的立场最为坚决。本文以WTO法和美国国内法为视角,对WTO与美国国内法中的市场经济地位规则进行解读;结合美国国内在对华经贸政策上的政治考量,重点分析美国在此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对美国处理这一问题的可能选择加以预期和研判,最终提出中国的策略选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以2015—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流动人口在居住地获得公共服务对其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劳动力获得居住地公共服务能促进其家庭住房支出以外的消费,而对住房支出没有影响;获得居住地公共服务能提高流动劳动力在居住地的居留意愿,进而提高其家庭消费水平;获得居住地公共服务加强了流动劳动力受到的户籍居民所带来的消费同群效应,提高了其消费水平向户籍居民“看齐”的积极性;获得公共服务所带来的促消费作用在公共服务需求更高的群体和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中更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伦
文章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城乡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城镇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流动人口,其原因在于城镇流动人口在收入、工作、闲暇活动、社区活动参与等方面均表现出优于农村流动人口的现象,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分割。农村流动人口需要提高在流入地的融入能力,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翠迎 汪润泉
该文以职工养老保险为例,实证考察了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对流动就业人口城市消费的影响。基于国家卫计委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检测调查数据,该文比较了有无职工养老保险的流动就业人员在消费行为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消费弹性大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者,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有提升作用;对于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消费弹性低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者,且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受到其自身收入水平的制约,当收入较低时,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有促进作用,当收入较高时,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 流动人口 消费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居民之间最主要的差异集中表现为社会保障福利和其他公共资源的获得。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户籍类型造成的城乡差分及因户籍地引起的内外之别共同作用于个体社会保障的可获得性,三个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梯级差别,乡-城流动人口处于农村人和外来人的双重弱势;而且,经济越发达,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越低;而在经济欠发达之地,他们与本地市民的差距较小,呈现出低水平融入的特点。这些发现表明,各级政府改善流动人口社会福利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地区现行的制度安排,而这些制约维系着不同身份人群之间在公共资源可及性和可得性方面的不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文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实证分析了流入地流动人口与同时期流出地留守人口两个人群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职业呈现出鲜明的"非农化"和地缘性特征,单位依附性增强,但职业地位并未提高。除了地域和个人特征变量之外,就业时间与就业渠道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尽管超过半数的留守人口有过外出务工经历,但控制其他变量之后,外出经历对于留守人口的职业选择并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文章对这些结论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基于CFPS2010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但乡城流动人口偏好程度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无论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还是一孩或一孩二孩生育在流出地的,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二孩与三孩递进生育概率均小于农村本地人口。在社会融合五个维度中,经济融合维度尤其是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会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提高农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教育水平 生育间隔 Cox回归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良健 陈坤秋 王奔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自冶州)的6053个流动人口样本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较强,湖南省对流动人口吸引力较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参保类型、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周工作时间、家庭月净收入、亲生子女数对湖南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样本点类型具有反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伦
文章对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分析,利用国家计生委2011年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以及多元logistic模型分别对影响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个人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福利政策因素、业余生活因素和社会认同因素进行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