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96)
2023(15205)
2022(12877)
2021(11545)
2020(9524)
2019(21844)
2018(21006)
2017(39049)
2016(21431)
2015(23550)
2014(23587)
2013(23375)
2012(22101)
2011(20281)
2010(20391)
2009(18878)
2008(18763)
2007(16981)
2006(15079)
2005(13682)
作者
(66941)
(56186)
(56133)
(52932)
(35360)
(27228)
(25371)
(22045)
(21182)
(20045)
(19152)
(18785)
(17990)
(17673)
(17487)
(17417)
(17311)
(16649)
(16285)
(16059)
(14326)
(13860)
(13698)
(12797)
(12746)
(12630)
(12443)
(12306)
(11377)
(11359)
学科
(94644)
经济(94544)
(58785)
管理(56265)
(42304)
企业(42304)
方法(36908)
(33362)
数学(32517)
数学方法(32227)
中国(28272)
地方(25944)
农业(23591)
业经(22634)
(21963)
(20180)
(18650)
贸易(18638)
(18029)
(16254)
(15218)
环境(15191)
银行(15151)
(15111)
(14994)
金融(14992)
(14592)
技术(13860)
地方经济(13811)
(13198)
机构
学院(314558)
大学(312812)
(128232)
经济(125580)
研究(114912)
管理(114341)
理学(98420)
理学院(97135)
管理学(95312)
管理学院(94727)
中国(85474)
科学(74463)
(67416)
(66805)
(60857)
(56967)
研究所(55604)
业大(53500)
农业(53229)
中心(52271)
(48890)
财经(44801)
(43229)
师范(42666)
北京(41888)
(40807)
(40575)
经济学(39195)
(38896)
(37770)
基金
项目(212080)
科学(165067)
基金(151831)
研究(149012)
(135819)
国家(134607)
科学基金(112732)
社会(94936)
社会科(89912)
社会科学(89883)
(85471)
基金项目(80917)
自然(73355)
(72262)
自然科(71635)
自然科学(71611)
自然科学基金(70341)
教育(67472)
资助(60533)
编号(59358)
(51292)
重点(48959)
成果(47709)
(45349)
(44311)
课题(42250)
创新(41513)
计划(41241)
科研(41226)
发展(39896)
期刊
(145576)
经济(145576)
研究(89552)
中国(66731)
(63908)
学报(59113)
科学(52056)
农业(43327)
大学(43140)
(42667)
学学(41045)
管理(39826)
教育(33018)
(29392)
金融(29392)
业经(26318)
技术(25552)
经济研究(23394)
(22525)
财经(21725)
问题(19740)
(18674)
(17673)
科技(15872)
业大(15818)
技术经济(15693)
(15390)
商业(15303)
资源(15300)
图书(13998)
共检索到473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新  王瑞  徐瑞璠  孙才志  
文章在对水贫困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水贫困指数(WPI)相对重视资源、设施、环境子系统的特点,分别建立城市水贫困、农村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了1997—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城乡水贫困协调发展水平,借助ESDA模型及Tobit模型刻画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97—2020年我国城乡水贫困情况持续改善,城市改善速度要高于农村;城乡水贫困协调发展程度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空间分异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城镇化水平、政府支持能力对协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工业化程度则对协调发展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不同类型的地区应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城乡水贫困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姬志恒  张彦  
为了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状态及其成因,基于2006—2020年省域数据,利用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考察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乡发展协调度持续增长且内部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随时间推移均具有缩小趋势;各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的离散程度均趋于下降但存在不同分化态势;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相关,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力并存在时变特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因地因业制宜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豫新  欧国刚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动力因素,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四个维度测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全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豫新  欧国刚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动力因素,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四个维度测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全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斌  赵新华  
文章利用2006年全国31个省的数据,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和快速聚类分析对中国区域城乡协调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中国各省份的城乡协调水平差异可知东部城乡协调整体水平最好、中部次之、西部城乡协调水平最低,并得出经济和社会协调性是影响城乡协调性的主要因素,同时城乡之间的生活状况和空间布局同样影响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文荣  王鹏飞  叶俊焘  
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协调发展度模型、聚类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2002-2012年30个省域城乡协调度的动态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各省的城乡协调度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增长差异明显;整体上城乡协调度出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协调度高的省份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协调度低的省份主要集聚在"黑河-腾冲"线以西的地区;江西、安徽、辽宁3个省份表现出局部空间异质性。最后,结合地理二元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等理论尝试解释了地理单元间的相互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智鹏   姜玉英  
文章引入逆绝对离差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改进区域竞争力、位序-规模、耦合-协调以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样本期间,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其变化趋势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差异性”的特征。具体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竞争力上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梯度”递减效应;在位序-规模上表现为上升趋势并具有稳定性;在耦合协调效应上呈现由中级向高级过渡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但该趋势在信息流与交通流中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区位效应。此外,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城乡差距、能源消耗是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的潜在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威漩  胡盼盼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城乡收入差距、适度城乡收入差距及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机理:一方面,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过高或过低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针对我国城乡发展现状,从振兴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和政府对农村的教育、税收、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及投入两方面分析了促使我国城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韦廷柒  
1、历史因素从历史上看,阻碍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一般说来,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新中国在成立之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在国内,经济贫穷落后,194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仅为66.1元。在国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中国的措施。在这种严峻的国内外政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鉴  
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3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度分析了2008和2013年各行政单元"五化"协调水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五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鉴  
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3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度分析了2008和2013年各行政单元"五化"协调水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五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呈"集群化"、"等级化"及"梯度化"特征,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3)"五化"协调发展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区域差异较小;"五化"协调发展效率呈"等级化"及"阶梯化"特征,效率值的高低与城市行政级别等级格局基本一致,且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依次降低。(4)"五化"协调规模效率较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低的关键原因;"五化"协调度空间格局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虎  周楠  
文章基于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在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应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了两产业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提高态势,始终保持着"东-中-西"递减的分布格局,且区域差异先减小后增大;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对产业协调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四友  赵媛  文琦  崔盼盼  许昕  孔德明  
研究农村贫困化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贫困发生率为研究指标,采用变异系数、空间统计模型、空间变差函数、双变量LISA模型等定量方法对2003~2015农村贫困化的时空分异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贵州省农村贫困程度整体在加深,区域差异日益加剧,在空间上呈东部、南部、西部高,而中部和北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格局。(2)县域贫困化重心在107.047 2°E~107.174 4°E,26.668 5°N~26.713 2°N之间变动,总体上向东南方向移动,贫困化大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3)农村贫困化空间格局演变同时受到随机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异主要体现为南—北向,而西北—东南方向则较为均衡。(4)农村贫困化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与农村贫困化的负相关关系最为明显,各因素与农村贫困化的双变量LISA聚类图的空间差异明显。最后,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差异化扶贫措施和走产业扶贫的道路等方面提出了破解贵州省农村贫困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