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47)
2023(12523)
2022(10213)
2021(9359)
2020(7648)
2019(17457)
2018(16626)
2017(32197)
2016(16181)
2015(17995)
2014(17496)
2013(16881)
2012(14873)
2011(12965)
2010(12429)
2009(11487)
2008(9752)
2007(7862)
2006(6417)
2005(5324)
作者
(40954)
(34087)
(33670)
(31896)
(21323)
(16245)
(15538)
(13276)
(13132)
(11625)
(11588)
(11430)
(10608)
(10311)
(10235)
(10080)
(9941)
(9906)
(9687)
(9681)
(8074)
(8056)
(7894)
(7816)
(7741)
(7589)
(7195)
(7157)
(6694)
(6644)
学科
(64706)
经济(64645)
(46886)
管理(46380)
(40389)
企业(40389)
方法(31984)
数学(27911)
数学方法(27509)
(25657)
金融(25654)
(23155)
银行(23150)
中国(22759)
(22393)
(19944)
(19332)
业经(18342)
地方(15369)
(14134)
农业(14090)
(12754)
财务(12711)
财务管理(12689)
企业财务(12150)
理论(11858)
(11596)
贸易(11585)
(11324)
中国金融(11145)
机构
学院(214054)
大学(211685)
管理(89183)
(89172)
经济(87454)
理学(78602)
理学院(77883)
管理学(76548)
管理学院(76144)
研究(61178)
中国(52578)
(41329)
(40584)
科学(34460)
财经(34208)
中心(33083)
(31388)
(29064)
经济学(28840)
业大(28162)
(27990)
(27083)
师范(26824)
经济学院(26355)
财经大学(26100)
(26004)
(24083)
商学(24056)
北京(24037)
研究所(23852)
基金
项目(156953)
科学(126993)
研究(117853)
基金(117309)
(100116)
国家(99240)
科学基金(88688)
社会(79377)
社会科(75489)
社会科学(75472)
基金项目(62757)
(61501)
自然(55482)
教育(54408)
自然科(54350)
自然科学(54339)
自然科学基金(53363)
(50638)
编号(47233)
资助(45739)
成果(36353)
(35058)
重点(34824)
(34559)
(33895)
国家社会(33860)
创新(32054)
人文(31522)
教育部(31458)
课题(31045)
期刊
(87370)
经济(87370)
研究(56974)
中国(36216)
(32070)
金融(32070)
(31913)
管理(31517)
学报(27782)
科学(27045)
(26590)
大学(23193)
学学(22091)
教育(20050)
技术(19148)
农业(17795)
财经(16510)
业经(16462)
经济研究(14287)
(14177)
问题(11258)
理论(10617)
商业(9876)
(9807)
实践(9748)
(9748)
统计(9716)
技术经济(9695)
(9642)
图书(9579)
共检索到296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苏秋  
网络文化对城乡区域的文化差异具有调和作用,有助于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研究发现,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共同富裕包含两方面意涵:一是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二是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从城乡文化融合的视角看,共同富裕就是充分发挥文化调节的作用,既要通过发展文化经济来解决城乡居民经济物质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解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地,基于数字乡建背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网络文化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两方面调节:一是在生产环节,引入新兴经济业态,促进城乡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城乡经济同步增长;二是在分配环节,发挥文化调节在第三次分配中的涵化作用,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分配的均等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尤其是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应当以数字媒介为抓手,发挥网络文化调节作用,在文化数字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实现城乡居民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为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央不断强调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实现均衡而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关于共同富裕的探讨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以绝对收入标准衡量的贫困问题就是实现"富裕"的最基本要求。今后农村的相对贫困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将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挑战,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置于城乡融合的框架中解决。其二,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之一,将收入差距缩小在一定水平上,实现发展与共享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和谐,这也是"共同"的要义所在。当前我国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妨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牢牢把握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弊端,对于当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而言应是重要的战略侧重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为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央不断强调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实现均衡而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关于共同富裕的探讨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以绝对收入标准衡量的贫困问题就是实现"富裕"的最基本要求。今后农村的相对贫困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将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挑战,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置于城乡融合的框架中解决。其二,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之一,将收入差距缩小在一定水平上,实现发展与共享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和谐,这也是"共同"的要义所在。当前我国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妨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牢牢把握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弊端,对于当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而言应是重要的战略侧重点。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慧  
文章基于中国2011-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二者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对东、中部地区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的协同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则不存在此效应。基于此,应加速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打破城乡发展壁垒;加速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促成发展成果共享;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缩小地区间差距,以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兰兰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走好“共同”之路,而城乡融合是重要发力点。文章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对城乡融合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并借助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法考察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各省份排名相对稳定,且整体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就空间分布而言,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关系;东部地区表现为高—高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表现为低—低集聚现象。未来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以生态—经济融合为驱动、因地制宜盘活要素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兰兰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走好“共同”之路,而城乡融合是重要发力点。文章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对城乡融合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并借助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法考察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各省份排名相对稳定,且整体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就空间分布而言,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关系;东部地区表现为高—高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表现为低—低集聚现象。未来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以生态—经济融合为驱动、因地制宜盘活要素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郑军  丁钊颖  
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CES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混合回归与GMM法,系统诠释普惠保险、三产融合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三产融合是普惠保险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非农生产资本要素的上升是普惠保险影响三产融合的重要渠道;因三产融合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其增收保障水平,缩小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相比中、东部地区,普惠保险通过三产融合中介效应对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江鑫  黄乾  
本文基于超边际分工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包括两种粮食产品、一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内的四部门三区域的城乡分工理论模型,探讨了城乡公路体系网络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及其影响机理。超边际一般均衡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公路体系网络化有利于将更广大的农村区域融入由城市带动的城乡既有局部分工结构体系内,这能在推动城乡经济增长一体化的同时,提高城乡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城乡公路网络体系差距缩小以及局部分工结构内中间品和自产自销粮食品的固定学习费用越高,分工结构跳跃的交易效率"门槛"值就越低,越有利于由分工来降低固定学习费用的负面影响。此外,针对内在影响机理,本文发现,城乡公路体系网络化带来的交易效率提升,有利于促进平均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力需求以及产品市场范围发生正向变化,这均有利于将更广大农村区域纳入到由城市带动的城乡既有局部分工结构体系内,以此形成完全分工的城乡一体化结构体系。本文从分工角度出发,为城乡公路体系网络化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的理论解释,有利于指导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庞舒雅   张晓林   张波  
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是关键。多年来,能源富集区为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能源富集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关系特殊,城乡融合难度大,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更显迫切。研究表明,能源富集区城镇建设与发展严重倚赖矿产资源,以城市为中心的单极空间发展模式并未根本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不均,应着力推进能源富集区城乡产业协同互补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公平分配,以期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瑶  赵青  郭立宏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CLDS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缓解居民所面临的机会不均和收入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结果在物质资本充盈的地区更为显著,也存在区域异质性,另外互联网的使用会加深数字金融对机会不平等和收入不均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也会通过提高金融产品的持有概率和增加信贷可得性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郭晓鸣  丁延武  
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消除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各类不充分不平衡因素,通过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破除各种壁垒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着力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为新阶段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然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农业农村生产条件改善相对滞后、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尚需进一步破除、农村民生保障短板制约突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急需改革突破等现实挑战。因此,应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为路径选择,推进城乡空间融合,构建共同富裕格局;加速城乡产业融合,夯实共同富裕基石;畅通城乡要素融合,激发共同富裕动能;完善城乡治理融合,提升共同富裕品质;创新城乡制度融合,形成共同富裕合力;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构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惠献波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引擎,科技金融为共同富裕实现注入了新活力。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选用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实证检验了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检验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是科技金融政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区位条件优越、资本配置效率高、创新能力强及经济基础好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探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珂琦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是中国形塑全新发展格局,探寻公平与效率间最佳动态平衡点,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原生动能。选取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除外)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内在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助力城乡共同富裕,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在不同地理区位与产业结构地区呈现出异质性影响范式,具体表现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胡焕庸线”西北地区、低产业结构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更强。机制检验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可增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且在跨越10.2375门槛值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效能更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东   李琳  
以县域为载体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2006-2021年我国1672个县域数据,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影响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渠道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正U”型非线性特征,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县域城乡产业融合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引培来推动共同富裕,但只有当县域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成立。此外,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在区域和城乡产业融合类型层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县域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城乡产业融合模式。据此,要加快推进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并优化县域金融扶持政策和加强企业引培力度,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差异化城乡产业融合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东   李琳  
以县域为载体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2006-2021年我国1672个县域数据,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影响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渠道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正U”型非线性特征,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县域城乡产业融合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引培来推动共同富裕,但只有当县域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成立。此外,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在区域和城乡产业融合类型层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县域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城乡产业融合模式。据此,要加快推进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并优化县域金融扶持政策和加强企业引培力度,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差异化城乡产业融合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