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9)
2023(11578)
2022(10050)
2021(9475)
2020(7909)
2019(18952)
2018(18313)
2017(33979)
2016(18367)
2015(20513)
2014(20359)
2013(20079)
2012(19049)
2011(17195)
2010(17199)
2009(15974)
2008(15976)
2007(13931)
2006(12147)
2005(11022)
作者
(52379)
(44149)
(43641)
(42000)
(27861)
(21376)
(20186)
(17217)
(16640)
(15579)
(15032)
(14858)
(14028)
(13679)
(13597)
(13559)
(13512)
(12787)
(12730)
(12640)
(10945)
(10779)
(10539)
(10302)
(10072)
(9845)
(9672)
(9605)
(8801)
(8759)
学科
(78824)
经济(78746)
(48744)
管理(46663)
(37263)
企业(37263)
方法(34500)
数学(30475)
数学方法(30201)
(27650)
中国(23533)
(20436)
农业(18984)
业经(18743)
地方(17506)
(16104)
(14725)
(14457)
贸易(14451)
(14010)
(12054)
金融(12051)
(11980)
银行(11950)
(11554)
财务(11534)
财务管理(11499)
(11414)
(11126)
企业财务(10881)
机构
大学(260668)
学院(257245)
(107791)
经济(105535)
管理(98807)
研究(91994)
理学(85229)
理学院(84206)
管理学(82720)
管理学院(82240)
中国(69828)
(55953)
科学(55772)
(48825)
(47336)
(46566)
中心(43475)
研究所(42325)
业大(39236)
(38894)
财经(38733)
农业(36832)
(36568)
师范(36217)
北京(35269)
(35214)
经济学(33217)
(32741)
(30681)
经济学院(30099)
基金
项目(173791)
科学(136869)
研究(127811)
基金(126768)
(111505)
国家(110215)
科学基金(93399)
社会(81391)
社会科(76937)
社会科学(76914)
基金项目(67521)
(66763)
自然(59459)
自然科(58038)
自然科学(58023)
教育(57831)
自然科学基金(57006)
(56743)
编号(52761)
资助(50661)
成果(43409)
重点(39303)
(38875)
(38060)
(35634)
课题(35045)
国家社会(34114)
科研(33623)
创新(33269)
教育部(33216)
期刊
(118749)
经济(118749)
研究(77366)
中国(52415)
(43835)
学报(42366)
科学(39426)
(38813)
管理(32729)
大学(31836)
农业(29669)
学学(29548)
教育(26758)
(23010)
金融(23010)
技术(21071)
业经(20066)
经济研究(18976)
财经(18965)
(16380)
(16135)
问题(16126)
图书(15768)
(13922)
(12996)
资源(12903)
技术经济(12617)
理论(12571)
统计(12056)
世界(12054)
共检索到389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1982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乡已婚者在主要生命阶段的居住方式既有相同或相似表现,也有差异。2000年和2010年城市新婚者多组成独立生活单位,农村则为与父母同住比例最大。1982年和1990年,城乡初育妇女均以在核心家户生活为主导,至2000年城市20岁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下降,25岁组依然以核心家户为主;2000年农村这两个年龄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均较之前明显下降。在养育子女阶段,1982年和1990年不同年龄组多子女妇女中有较高比例的标准核心家户。城乡4个时期夫妇"空巢"峰值均在65岁组,有配偶老年夫妇独住峰值在75岁组及上下,老年夫妇健在时独住逐渐成为主要居住方式。城乡丧偶老年人的家户并未出现普遍"解体",与已婚子女同住仍是主要做法,但"解体"趋向逐渐增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1982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乡已婚者在主要生命阶段的居住方式既有相同或相似表现,也有差异。2000年和2010年城市新婚者多组成独立生活单位,农村则为与父母同住比例最大。1982年和1990年,城乡初育妇女均以在核心家户生活为主导,至2000年城市20岁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下降,25岁组依然以核心家户为主;2000年农村这两个年龄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均较之前明显下降。在养育子女阶段,1982年和1990年不同年龄组多子女妇女中有较高比例的标准核心家户。城乡4个时期夫妇"空巢"峰值均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当代中国三代直系家庭构成既有总体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城乡变动趋向具有差异的另一面。城乡三代直系家庭变动具有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并没有改变对小家庭居住方式的偏好;而农村家庭独子增多,长大后外出非农就业成为主流,结婚、生育后与父母同居共爨"获益"较多,且矛盾冲突少于多子家庭,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因此提高。2010年城乡三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均以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此类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削弱,2010年一半及以上的三代直系家庭没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在其中生活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向,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于这一家庭内帮助子代"抚幼",提升了其助子育幼的功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第一次降至50%以下,表明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居共爨已不占多数,但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存在差异。老年人独居、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是目前两种并存的方式,表现出"传统"和"现代"居制交织的特征。但无论城乡,老年人独居均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老年人口中,高龄、丧偶和无生活自理能力者与已婚子女同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不过独居也较2000年之前明显提升。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选择与养老保障方式有很大关系,并成为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城乡老年人在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老年群体对小家庭的提升作用明显。文章认为,老年人独居增多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和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人与子孙的亲情沟通不能忽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松  张凌云  刘洋  綦群高  
文章利用Arcgis10.0软件,运用Moran's I指数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上分析新疆主要民族分布格局关联特征。结果表明:新疆主要民族的Moran's I指数大于0,表明主要民族人口分布存在聚集和分散现象。以天山为界,维、汉民族入口在南北疆有明显的区域分异,北疆地区汉族人口集聚度较高,南疆地区维吾尔族聚居度较高。1982~2010年,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人口的分布格局变化不明显,而回族人口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在多民族地区以民族间空间交流为基础,通过实施文化、经济和空间融合性规划设计,有利于引导区域间的民族融合;同时,开展区域性"社会规划",优化布局区域性的教育、医疗、交通、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为有序实现民族空间的融合提供保障。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睿  
婚姻和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分析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利用婚姻代际匹配法对2010年人口普查1‰样本的个体数据进行了加工处理,获得以家庭结构特征为单位的人口信息,从婚姻、家庭代际关系和民族等角度,对人口流动、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当前人口变化的一些新态势和新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广胜  
中国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有比较完整的户口登记资料。1982年进行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利用了户口登记资料中可以利用的某些方面。事实证明,在人口普查中利用户口登记资料是有效的,成功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武洁  
本文论述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必要性,阐述了人口普查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和质量验收方法。人口普查的质量控制采用检查、督导和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是定量与定性的统一结合。文章对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与验收定量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的组织实施作了具体说明。人口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只有每个工作阶段都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并切实予以实施,才能有效保证数据质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益民  
根据中共中央1980年第48号文件决定,为了给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作准备,于1980年7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和无锡县进行了人口普查试点。试点目的,一是检验修订普查办法,二是取得组织实施普查工作的具体经验,三是为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培训一批骨干。大家知道,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普查。第一,在十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举行人口普查,在中外历史上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第二,调查项目包括人口的基本特征以及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耀岭  原新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成瑞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82年7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的人口在10亿以上,普查的内容共有19个项目。经过手工计算的主要数字,已于1982年10月27日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全部普查资料的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预计1984年年底可以处理完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同仁  
经国务院批准,将于1984年3月份在北京召开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这次会议得到了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赞助。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利用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已经得出的资料,分析研究中国的人口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评价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研究这次普查的经验。八月份,由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外交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家庭户是我国人口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微观环境,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生育子女、养老事业、货币储蓄、商品消费、住房建设、迁移流动等各个方面,影响到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研究家庭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作为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深入研究,并应该针对它对人们行为和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运用人口存活分析方法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存在的重报问题予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五普”数据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明浩,周祖根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为了及时取得普查的结果,在资料的汇总上分成三个步骤。即:首先进行全面的手工汇总,以取得主要数字。然后,采用随机等距整群抽样,样本的群体以各区(县)的居民小组(生产队)和相当于这一级的集体户为单位,在各区(县)范围内抽取10%的居民小组(生产队)和相当于这一级的集体户作为提前抽样汇总的样本进行机器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