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22)
- 2023(15832)
- 2022(13292)
- 2021(12469)
- 2020(10508)
- 2019(24504)
- 2018(23992)
- 2017(46419)
- 2016(24829)
- 2015(28259)
- 2014(28125)
- 2013(28124)
- 2012(26039)
- 2011(23502)
- 2010(23429)
- 2009(22143)
- 2008(21790)
- 2007(19427)
- 2006(16897)
- 2005(15097)
- 学科
- 济(115816)
- 经济(115708)
- 业(72673)
- 管理(65304)
- 方法(53568)
- 农(51599)
- 企(50543)
- 企业(50543)
- 数学(47995)
- 数学方法(47513)
- 农业(34152)
- 中国(31097)
- 财(28715)
- 业经(27166)
- 贸(21901)
- 贸易(21893)
- 易(21348)
- 地方(21075)
- 学(20590)
- 制(20532)
- 银(16380)
- 银行(16353)
- 务(16077)
- 财务(16034)
- 融(16017)
- 金融(16013)
- 财务管理(15993)
- 发(15805)
- 行(15617)
- 企业财务(15182)
- 机构
- 学院(363047)
- 大学(361485)
- 济(160960)
- 经济(158108)
- 管理(140864)
- 理学(122470)
- 研究(121445)
- 理学院(121214)
- 管理学(119268)
- 管理学院(118591)
- 中国(94629)
- 京(74385)
- 财(72491)
- 农(72099)
- 科学(71495)
- 所(60393)
- 财经(58235)
- 中心(57210)
- 农业(55603)
- 业大(55494)
- 研究所(54691)
- 经(53246)
- 江(52570)
- 经济学(51035)
- 北京(46440)
- 经济学院(46277)
- 范(45447)
- 师范(45048)
- 财经大学(43104)
- 院(42311)
- 基金
- 项目(241970)
- 科学(192052)
- 基金(179203)
- 研究(177588)
- 家(155373)
- 国家(154063)
- 科学基金(132775)
- 社会(116582)
- 社会科(110349)
- 社会科学(110321)
- 基金项目(94124)
- 省(92640)
- 自然(83845)
- 自然科(81944)
- 自然科学(81922)
- 教育(80828)
- 自然科学基金(80519)
- 划(77635)
- 资助(73844)
- 编号(71321)
- 成果(57468)
- 部(55480)
- 重点(54122)
- 发(52574)
- 创(49934)
- 国家社会(49578)
- 课题(48177)
- 教育部(47866)
- 创新(46723)
- 科研(46491)
- 期刊
- 济(174487)
- 经济(174487)
- 研究(105848)
- 农(73264)
- 中国(66724)
- 学报(55180)
- 财(54902)
- 科学(51921)
- 农业(49993)
- 管理(46799)
- 大学(42905)
- 学学(40732)
- 融(34483)
- 金融(34483)
- 业经(32350)
- 教育(31211)
- 技术(30666)
- 财经(28666)
- 经济研究(27833)
- 经(24619)
- 业(24444)
- 问题(24380)
- 世界(19542)
- 统计(19535)
- 贸(19050)
- 版(18621)
- 技术经济(18480)
- 策(17172)
- 理论(16314)
- 经济问题(16289)
共检索到531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贵先 胡宝娣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利用基于扩展的3变量VAR模型,考察了1985-2003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短期的正效应,但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而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彭代彦 吴扬杰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农地集中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农民收入,如果用人均耕地面积标准差和基尼系数衡量的农地集中度再提高10%,被调查农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将分别下降1.15%和1.93%,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现阶段的农地集中不是在农村劳动力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尊重农民的农地经营自主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欣 李伟毅 赵佳
尽管我国农民绝对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但是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使农民的相对剥夺感日益增强,而且还诱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问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除工农业的产业特征之外,还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因素。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逐步遏制以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长效机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何盛明 王辉 潘国俊
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允许存在的,也是合理的,在一定意义上,这是改革和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过去的绝对平均主义,其结果必然是拉开收入差距。但是差距过大是不正常的,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必须进行调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延雷 王志刚 郭晨旭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代剑 黎彦
对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和就业,学术界缺乏定量研究,致使人们无法准确认识乡村旅游的作用与价值。文章利用浙江省三个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社会调查资料,运用回归分析法,探讨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就业的比例以及乡村旅游收入与从业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时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12.17%,提高农村就业率13.26%,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民增收 就业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江红霞 刘金曼
湖南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比较突出,最近几年呈现出不断缓和的趋势,城乡相对差距与绝对差距都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城乡差距地区间差异大,绝对水平仍然过大,缩小城乡差距仍是全面小康建设中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资本与企业下乡,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
湖南省 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增收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普亮
理论上认为,通过增加财政农业支出促进农民增收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化解"三农"困境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估算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增收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后,财政农业支出确实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并不明显。这表明,财政农业支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逻辑并未得到实证支持。究其原因在于,财政农业支出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带来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步甚至更快速增长。文章认为,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减少财政农业支出的"非农化"倾向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财政农业支出 城乡居民收入 非农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文婷 刘志彪
数字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经济、城镇化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基于2013-2018年10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影响农民增收的基本传导机制和异质性传导机制,并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不仅直接显著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间接促进农民增收;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存在显著城镇化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应该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镇化 农民增收 长江经济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安萍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从目前中国农民收入状态看,问题不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而是农民收入结构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改进思路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非农就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庶 岳希明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最初目的在于遏制水土流失,但因同时影响农户收入和就业方式而具有经济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0年间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旨在评估退耕还林在农民增收、非农就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首先,退耕还林后,包括退耕还林补贴在内的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前相比有所增长,但如果不计退耕还林补贴,农户退耕后非农收入的增长刚好弥补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收入损失,增收效果暂不明显;其次,从整体来看,退耕还林补贴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农户,因此明显降低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再次,在退耕后农户的就业取向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农户倾向于从事林牧渔业经营活动,而中等收入农户倾向于外出务工,差异的产生与人群组间的内在特征有关;此外,工程暂且无法吸引退耕村非退耕户从事非农就业,带动效应不显著;最后,项目的脱贫效果随贫困标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而言,脱贫效果显著。尽管农户增收主要来源于退耕补贴,但考虑其生态保护效应、非农就业促进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以及扶贫效应,退耕还林工程应当予以持续。在此过程中,如何促使退耕户实现稳定的非农就业,避免退耕户复垦是制度完善的关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庶 岳希明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最初目的在于遏制水土流失,但因同时影响农户收入和就业方式而具有经济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0年间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旨在评估退耕还林在农民增收、非农就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首先,退耕还林后,包括退耕还林补贴在内的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前相比有所增长,但如果不计退耕还林补贴,农户退耕后非农收入的增长刚好弥补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收入损失,增收效果暂不明显;其次,从整体来看,退耕还林补贴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农户,因此明显降低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再次,在退耕后农户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宜庆 熊子怡 张科 王雯
文章利用城市面板数据、互联网招聘大数据以及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运用工具变量法和选用“宽带中国”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缓解内生性后依然稳健。具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低技能劳动力招聘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此外,还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异质性作用,发现该增收效果在年轻化的农村劳动群体和宗族网络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贝贝 刘天军
文章在明确信息素养、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采纳与农户收入之间的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陕西省4个苹果基地县的878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信息素养、电子商务采纳与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信息服务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电子商务采纳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且在不同学历和社会资本的农户群体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信息素养显著促进农户电子商务采纳和农民增收;电子商务采纳在信息素养影响农户收入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信息服务在信息素养、电子商务采纳和农户收入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乡差距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基于城市偏向理论的视角
政府卫生支出城市偏向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政府卫生支出城市偏向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中国农产品价格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
金融包容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城乡收入差距:分析框架及实证检验
互联网、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机理和实证检验
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是否真正促进了农民增收?——基于多期DID的实证检验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