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6)
2023(10839)
2022(9443)
2021(8957)
2020(7285)
2019(16916)
2018(16884)
2017(32444)
2016(17501)
2015(19722)
2014(19714)
2013(19556)
2012(17755)
2011(15960)
2010(15678)
2009(14249)
2008(13739)
2007(11917)
2006(10446)
2005(8612)
作者
(50012)
(41229)
(40988)
(39003)
(26279)
(19851)
(18640)
(16316)
(15721)
(14634)
(14224)
(13808)
(12912)
(12829)
(12664)
(12380)
(12354)
(12196)
(11686)
(11546)
(10167)
(9938)
(9790)
(9483)
(9271)
(9083)
(9068)
(9060)
(8199)
(8133)
学科
(70386)
经济(70199)
管理(48691)
(46871)
(39119)
企业(39119)
方法(33566)
数学(27832)
数学方法(27520)
(22943)
中国(20224)
业经(18373)
(17298)
(15567)
农业(15442)
地方(15216)
理论(13264)
(13014)
(11513)
(10838)
贸易(10832)
环境(10639)
(10481)
教育(10404)
技术(10328)
(10145)
财务(10063)
财务管理(10045)
企业财务(9537)
(9481)
机构
大学(248886)
学院(246326)
管理(102054)
(94262)
经济(92035)
理学(89528)
理学院(88503)
管理学(86906)
管理学院(86456)
研究(80727)
中国(57235)
(52944)
科学(50928)
(42128)
(39684)
(37763)
业大(37067)
研究所(36334)
中心(36248)
(34467)
财经(34420)
师范(34218)
(33925)
北京(33393)
(31322)
(29138)
农业(29134)
(28097)
师范大学(27835)
经济学(27392)
基金
项目(175730)
科学(138562)
研究(130268)
基金(127758)
(110224)
国家(109219)
科学基金(94565)
社会(82989)
社会科(77632)
社会科学(77607)
基金项目(68855)
(68085)
自然(61026)
自然科(59603)
自然科学(59593)
教育(59124)
自然科学基金(58521)
(57233)
编号(54021)
资助(51718)
成果(43791)
(38520)
重点(38429)
(36689)
课题(36417)
(36072)
创新(33429)
科研(33398)
教育部(33246)
项目编号(33235)
期刊
(102122)
经济(102122)
研究(72566)
中国(44751)
学报(38886)
科学(37251)
(36474)
管理(35235)
(30022)
大学(29816)
教育(28793)
学学(27908)
农业(25902)
技术(20166)
业经(17675)
(17074)
金融(17074)
财经(16012)
经济研究(15376)
图书(14820)
(13472)
问题(13365)
理论(12689)
科技(12363)
(11877)
实践(11856)
(11856)
(11586)
技术经济(11372)
现代(11190)
共检索到347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居民之间最主要的差异集中表现为社会保障福利和其他公共资源的获得。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户籍类型造成的城乡差分及因户籍地引起的内外之别共同作用于个体社会保障的可获得性,三个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梯级差别,乡-城流动人口处于农村人和外来人的双重弱势;而且,经济越发达,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越低;而在经济欠发达之地,他们与本地市民的差距较小,呈现出低水平融入的特点。这些发现表明,各级政府改善流动人口社会福利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地区现行的制度安排,而这些制约维系着不同身份人群之间在公共资源可及性和可得性方面的不公。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翠迎  汪润泉  
该文以职工养老保险为例,实证考察了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对流动就业人口城市消费的影响。基于国家卫计委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检测调查数据,该文比较了有无职工养老保险的流动就业人员在消费行为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消费弹性大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者,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有提升作用;对于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消费弹性低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者,且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受到其自身收入水平的制约,当收入较低时,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有促进作用,当收入较高时,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秦立建  王震  葛玉好  
基于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对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影响。利用变量法的IVProbit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尝试解决劳动者的工资与参加社会保险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外来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效应;第二,区域分割效应大于城乡分割效应;第三,若不解决工资与社会保险参保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则将低估外来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城乡分割效应和区域分割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林刚  
文章以"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与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和《中国人口科学》刊登的论文为基础,从研究视角、问题导向和研究方法三个角度,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程昶志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流动人口呈快速增加趋势。流动人口属于非技术性移民,具有低收入、受歧视、高风险、高流动性等特征,保障能力较弱。在家庭保障和社区保障不足以使他们抵御工业化带来的风险(如工伤、失业和老龄等),政府应该承担他们社会保障的责任以化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中的社会风险。根据流动人口的实际需要,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解决他们在工伤和大病医疗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构建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匡时  嘎日达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并没有摆脱社会保障的制度陷阱、不公平陷阱和低水平陷阱,反而又延伸出了社会保障的流动陷阱和踢皮球陷阱。这些陷阱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人口和社会保障的流动造成的,而是社会保障的模式、现行财政制度和相关政策体系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联合导致的。要摆脱这些陷阱,实现人口和社会保障的自由流动,我们需要以建立健全全国社会保障模式弹性统一为主线,以加强社会保障网络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为重点,以衔接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均等化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文杰  罗金莉  韦玮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其服务管理,尤其是社会保障管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的流动人口较之早期流动人口出现了诸多个性化的需求特征,形成了"三低"局面。一是收入水平低。目前流动人口群体中低收入阶层依然占据较大比重,4.5%的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收入低于500元,27%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二是参保率低。在就业的流动人口中,52%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以农业流动人口为例,其医疗保险平均参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海峰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管辖区内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本文所探讨的流动人口指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敦贤  
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从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和可操作的角度出发,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宜实施分类分层,首先确立强制性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第三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然后是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唐成千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通过Logit模型考察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偏低,且内部阶层差异明显;除工作特征和区域因素外,个体特征对社保参保率的影响也很大,这表明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的获取上有一定的主动权。因此,政府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以吸引企业和流动人口参加,让流动人口能共享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唐成千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通过Logit模型考察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偏低,且内部阶层差异明显;除工作特征和区域因素外,个体特征对社保参保率的影响也很大,这表明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的获取上有一定的主动权。因此,政府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以吸引企业和流动人口参加,让流动人口能共享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樊小钢  
流动人口这一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与城市化进程交织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 ,表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的不同步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造成流动人口的权益受损 ,也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必须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构建有利于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艳华  赵清  
对湖北省J市城市流动人口返乡后的社会适应与社会保障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城市流动人口返乡后其基本生活满足,但收入来源单一;生活状态总体良好,但返乡后的心理适应需要关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挥了积极功能,但并未完全普及;自我养老逐渐成为主导方式,但养老保障存在风险。因此,应重视第一代流动人口返乡后的心理状况和养老保障,加大农村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的宣传力度,发展多元形式的养老模式,以提升其返乡后的生活质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袁城  李荣彬  王悦  
本文认为,城乡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行为是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制度、地域分割、经济发展水平等导致了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率要远远低于城-城流动人口;此外,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异质性的逐渐增强,这两个群体内部的社会保险参与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其中,教育程度、子女个数和职业性质等变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胡健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乡、区域双重分割下城市流动人口与迁入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群体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不同流动人口群体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存在显著差异,省际乡城迁移流动人口与迁入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最大;(2)城市流动人口与本市居民间社会距离的区域分割效应显著大于城乡分割;(3)城乡—区域双重分割对拉大城市流动人口与本市居民两大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明显的强化叠加效应;(4)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参与度越高,迁入城市时间越长,与本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越小。文章认为,要缩小流动人口与迁入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社会融合,必须加大力度推进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的改革,增强域乡间与区域间的包容性,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水平,并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