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7)
- 2023(10643)
- 2022(9023)
- 2021(8152)
- 2020(7062)
- 2019(16628)
- 2018(16344)
- 2017(31963)
- 2016(17446)
- 2015(20160)
- 2014(20205)
- 2013(20080)
- 2012(18601)
- 2011(16865)
- 2010(17295)
- 2009(16125)
- 2008(15945)
- 2007(14339)
- 2006(12160)
- 2005(10608)
- 学科
- 济(83069)
- 经济(82992)
- 业(50765)
- 管理(50137)
- 方法(45575)
- 数学(41862)
- 数学方法(41264)
- 企(40699)
- 企业(40699)
- 农(24211)
- 财(20606)
- 中国(20292)
- 业经(17409)
- 农业(16551)
- 地方(15193)
- 贸(14639)
- 贸易(14634)
- 易(14193)
- 学(14114)
- 务(12697)
- 财务(12659)
- 财务管理(12625)
- 制(12515)
- 企业财务(11999)
- 理论(11988)
- 技术(10801)
- 融(10766)
- 金融(10764)
- 银(10628)
- 和(10616)
- 机构
- 学院(261280)
- 大学(260031)
- 济(109554)
- 经济(107387)
- 管理(103623)
- 理学(90889)
- 理学院(89968)
- 管理学(88179)
- 管理学院(87706)
- 研究(81113)
- 中国(60329)
- 京(52826)
- 科学(49779)
- 财(49080)
- 农(43842)
- 所(40738)
- 财经(40248)
- 业大(39426)
- 中心(38524)
- 江(38143)
- 研究所(37107)
- 经(36616)
- 经济学(35027)
- 农业(34508)
- 北京(32668)
- 范(32591)
- 师范(32258)
- 经济学院(32122)
- 州(30182)
- 财经大学(30027)
- 基金
- 项目(177582)
- 科学(140711)
- 基金(130294)
- 研究(127501)
- 家(113013)
- 国家(112103)
- 科学基金(97232)
- 社会(82091)
- 社会科(77952)
- 社会科学(77930)
- 省(70147)
- 基金项目(68510)
- 自然(63484)
- 自然科(62141)
- 自然科学(62126)
- 自然科学基金(61043)
- 教育(61010)
- 划(58704)
- 资助(55226)
- 编号(51554)
- 成果(40840)
- 部(40141)
- 重点(40021)
- 发(37492)
- 创(37077)
- 课题(35637)
- 教育部(34889)
- 科研(34529)
- 创新(34482)
- 国家社会(34014)
共检索到363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会娟 曲双石 陈锡康
本文将通过构建城乡就业群体乘数,旨在衡量城镇、乡村就业人员的相互影响关系,城乡就业群体乘数借鉴了宫泽乘数模型的概念,研究了城镇、乡村两大就业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将着重于内部不同的就业群体之间直接拉动、完全拉动作用,为就业问题的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2007年全国城乡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结果显示增加城镇就业带来的就业群体拉动作用最优,尤其是对乡村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
关键词:
城乡就业 拉动效应 乘数 投入产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竟竟
从区域系统视角构建城乡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并以河南省为实证对象,进行城乡相互作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相互作用量与城市市区和县域经济实力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较之以人口规模表征城乡系统质量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城乡联系的实际水平;距离衰减规律在县域层面仍具有一定作用,但在市域层面不明显;城乡相互作用量分析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是对城乡相互作用量化研究的有益尝试,实践上可为各地加强城乡联系指明方向。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秦永 裴育
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与中国当前社会各阶层相互流动密切相关的城乡大学毕业生就业差异。我们从学理上论证了社会资本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命题。进一步,与城镇学生相比,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其毕业前主要社会资本投资集中在农业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人群,而就业部门主要为城市正规部门,毕业前的社会资本投资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因而原籍为农业户口的学生可利用的社会资本较少,故其就业概率较低。我们利用2009年南京市某高校微观数据,采用Prob it模型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证实,农村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比城镇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概率低。因此,应当鼓励个人利用社会资本求职,但也要推动企业建立公平的招聘制度以克服社会资...
关键词:
户籍 社会资本 就业 大学毕业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于晓雪
本文通过建立VEC模型,进行相关协整分析,辅助以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湖北省1978-2009年间流通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通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短期互动及长期均衡中均起到了单向的原因关系,这对于研究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源源
利用中国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就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短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收缩效应";在长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扩张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作用较小,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作用的程度逐渐减弱。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 就业 向量自回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泽义 何春丽
本文借鉴工资结构理论,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以1998—2014年我国省际数据为样本,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市场潜能产生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空间聚集的马太效应,市场潜能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并且呈现出地区异质性,在东中部表现明显,而西部不明显。跨越U型关系门槛值的天津、上海、江苏以及安徽,其市场潜能的极化效应发挥作用,受制于就业结构的固化累积,阻滞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其余省份仍可利用市场潜能的城乡收入均等化效应,提升市场潜能来缩小其收入差距。FDI缩小东中部城乡收入差距,对西部影响不显著;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二元性拉大了差距,且西部人力资本投资的扩大效应强于东中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泽义 何春丽
本文借鉴工资结构理论,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以1998—2014年我国省际数据为样本,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市场潜能产生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空间聚集的马太效应,市场潜能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并且呈现出地区异质性,在东中部表现明显,而西部不明显。跨越U型关系门槛值的天津、上海、江苏以及安徽,其市场潜能的极化效应发挥作用,受制于就业结构的固化累积,阻滞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其余省份仍可利用市场潜能的城乡收入均等化效应,提升市场潜能来缩小其收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广平 陈立文 陈晨 李丹妮
利用2005~2012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以房屋竣工面积、利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分析了城镇化对房价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正向影响房价,利率则与房价之间存在着显著负向关系;城乡收入差距在城镇化对房价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房价 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饶晓辉 廖进球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本文在计算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平滑转换回归方法对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间转换动态特征。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高区制状态时,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为负;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区制状态时,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为正。同时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估计的非线性模型具有良好的动态特征。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平滑转换回归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建风 刘建平
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动下,我国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却呈现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城市化进程和对外开放的程度对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是否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值得我们探寻。因此,本文以城市化、对外开放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根据广东省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AR模型对这三个变量进行动态计量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和对外开放是造成广东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两者对城乡收入差距均产生明显的正向拉动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的拉动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学龙 于潇 白雪秋
农村劳动力转移无疑可以缩小中国的城乡差距。然而,在现实的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包括现行土地制度在内的障碍。文章在拓展Todaro模型的基础上,基于CFPS(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地需求,从而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这不仅导致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无法将农地的未来收益充分变现,还增加了农民市民化的机会成本,并进一步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因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给予农民"市民化补贴"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是破解城乡差距之困的根本途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立平 王翠萍
本文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采用中国2006—2015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引入极值边界分析(EBA)模型实证检验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以期得出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规律性的结论。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乡村人口数量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而劳动力素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中部地区政府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而城镇化率和劳动力素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因素,而政府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因素;就全国范围而言,政策性因素是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因素。基于以上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了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日东 钱明辉 郑永冰
文章通过引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对传统的LA/AIDS模型进行了拓展,以分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对此拓展模型进行数理推导,解决估计中关键变量数据难以获得的难题。文章随后利用2001-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混合回归模型和SUR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别对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文章进一步通过弹性分析,揭示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内在作用机理,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找出了未来应加强控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以有效降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地区,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孙坤鑫
本文基于31个省(市、自治区) 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就业拉动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检验中运用系统GMM模型剔除内生性,运用面板门槛模型验证阶段性。实证分析发现,总体而言,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总量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均可以拉动总体就业规模的增长,以社会融资规模衡量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存在门槛特征,拉动效应随货币政策规模的扩张而下降,LPR下降对私营主体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据此,建议引导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加,加快LPR改革进程,制定差异化的货币信贷政策工具。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晓妹 尹音频
打破城乡就业隔离,统筹城乡就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分别从总体和结构视角实证检验了财税政策对城乡就业结构的影响效果,表明财税政策对协调城乡就业结构具有正负双向效应,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中,财税政策应更多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以及农民变市民问题,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优化城乡就业结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财税政策 就业效应 优化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投融资体制变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和收敛效应——利用一个内生结构模型所作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支出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影响效应分析——基于TVP模型的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政府支出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影响效应分析——基于TVP模型的实证研究
实际利率与实际汇率相互影响的理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政府间相互作用实证分析模型述评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CGE模型的模拟分析
城市公共品供给对城乡人口迁移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基于ELES模型的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税收安排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2003~2012年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财政分权、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