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7)
- 2023(12350)
- 2022(10090)
- 2021(9310)
- 2020(7418)
- 2019(16677)
- 2018(16156)
- 2017(28187)
- 2016(16431)
- 2015(18121)
- 2014(17853)
- 2013(16602)
- 2012(15107)
- 2011(13668)
- 2010(13874)
- 2009(12695)
- 2008(12379)
- 2007(11065)
- 2006(9809)
- 2005(8904)
- 学科
- 济(53814)
- 经济(53709)
- 管理(45419)
- 业(42899)
- 企(34723)
- 企业(34723)
- 中国(21537)
- 农(20547)
- 方法(20544)
- 教育(19884)
- 财(19182)
- 数学(17863)
- 数学方法(17690)
- 业经(15560)
- 制(15493)
- 农业(13813)
- 学(13038)
- 理论(10793)
- 贸(10700)
- 体(10699)
- 贸易(10694)
- 易(10465)
- 技术(10434)
- 务(10397)
- 财务(10377)
- 财务管理(10354)
- 发(10217)
- 企业财务(9852)
- 银(9737)
- 银行(9701)
- 机构
- 大学(227746)
- 学院(222555)
- 济(85209)
- 经济(83315)
- 研究(80151)
- 管理(78350)
- 理学(68086)
- 理学院(67205)
- 管理学(66031)
- 管理学院(65603)
- 中国(53744)
- 京(48449)
- 科学(47813)
- 财(42033)
- 农(40519)
- 所(39801)
- 范(37633)
- 师范(37262)
- 研究所(36245)
- 中心(35217)
- 江(34575)
- 业大(34464)
- 教育(33673)
- 财经(32935)
- 农业(31620)
- 师范大学(30753)
- 北京(30524)
- 经(29992)
- 院(28732)
- 经济学(26810)
- 基金
- 项目(152048)
- 科学(121451)
- 研究(114034)
- 基金(109579)
- 家(97572)
- 国家(96280)
- 科学基金(80982)
- 社会(73615)
- 社会科(69468)
- 社会科学(69451)
- 省(60174)
- 教育(59193)
- 基金项目(57738)
- 划(52813)
- 自然(50758)
- 自然科(49576)
- 自然科学(49557)
- 自然科学基金(48728)
- 编号(46038)
- 资助(42119)
- 成果(39522)
- 重点(36049)
- 部(35308)
- 课题(35298)
- 制(33486)
- 发(33267)
- 创(32773)
- 教育部(30927)
- 国家社会(30449)
- 创新(30380)
共检索到338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立娟
宏观社会结构中的户口分割所带来的教育机会分化与家庭内部资源配置和行动选择的微观机制共同作用于家庭内部所有子女的教育获得,在兄弟姐妹之间生产出差异化的教育结果。采用2010年CFPS数据,在出生同期群视角下对家庭内部教育不平等作用机制和历史演变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农村家庭内部有更高的教育不平等,但这种户口导致的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消减;1980年以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对家庭内部教育均等化的积极作用开始凸显;父母教育程度的提高更利于促进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的均等化;子女数量对家庭内部教育不平等的扩大作用逐渐上升。其中,早期家庭内部儿子的教育较为均等,但随着教育的性别差异的缩小,儿子数量和女儿数量对家庭内...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诚 尹志超
在中国家庭负债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家庭负债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负债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家庭负债可能扩大收入不平等。其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基准结果表明,家庭负债显著扩大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营性负债显著提高基尼系数,而消费性负债对基尼系数无显著性影响。其中,高收入群体持有较高比例的经营性负债显著提高家庭收入;而低收入群体较高比例的消费性负债未能促进收入水平的增加,甚至抑制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升。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家庭负债为高收入群体创造收益。异质性分析显示,负债显著提高城市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较丰富家庭的收入。
关键词:
家庭负债 收入不平等 财富水平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广肃 夏宇锋
本文基于收入不平等的视角,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2010—2016),首次从个体层面考察了收入差距对教育期望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显著提高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在使用不同收入差距衡量指标、替换教育期望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得到的结论均一致。机制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通过增加父母的物质渴求来提高其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此外,分样本的回归表明,收入差距影响教育期望的正向效果主要来源于独生子女、城市、党员、高收入等相对优势家庭和教育回报较高、教育机会分布不均的地区。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物质渴求 教育期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智勇
学校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基石。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最终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相应的教育回报,故而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差异将导致教育成就的不同,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进而造成收入的不同。本文利用基于上海、浙江和福建的家庭动态调查数据,从个体求学经历的角度分析了城乡不同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差异,也探讨了教育的性别差异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的城乡不平等是造成城乡之间教育成就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回归分析表明,在城市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会明显提升。相反,在农村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显著降低。而且教育成就越高,越依赖于教育环境。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来...
关键词:
教育环境 教育城乡不平等 教育的性别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宇辉 倪志良
利用CHIP2013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家庭收入结构,测算了家庭收入基尼系数和收入来源在家庭收入中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收入结构存在异质性,工资性收入是最重要收入来源;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城市家庭小于农村家庭,收入结构不平等高于总收入不平等;家庭身份差异影响家庭可支配收入,在相同条件下,城市家庭的收入比农村家庭高137%。均等化工资性收入,解除户籍歧视及户籍福利能够缩小家庭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润芳 施金桥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对我国健康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程度进行度量,同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对居民家庭收入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程度在样本期内逐渐降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不平等程度更高,各地区低收入群体健康不平等状况在逐渐改善;样本期内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对子代收入均具有显著影响,教育不平等对子代收入影响逐渐增强,健康不平等程度越高,居民代际收入弹性越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董丽霞
在共同富裕视域下,研究中国家庭财富分配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居民家庭财富不平等程度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财富有向高财富组集中的倾向;户主的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户籍,配偶的教育水平、收入,以及家庭住房数量都会对家庭财富产生显著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家庭财富积累差异化,进而造成财富不平等;高财富组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且城镇家庭财富占比远高于农村家庭;最高10%财富组和中间40%财富组占有大部分住房资产和金融资产,且负债结构以房产负债为主;最低50%财富组只占有少数住房和金融资产,且负债结构以消费负债为主。上述结论意味着未来房价升高和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财富差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川川 王玥琴
在教育减负思潮的推动下,中小学生在校时长不断缩短,在课堂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发了针对家庭教育负担和教育公平的广泛争论。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校时长对家庭教育负担和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以期为平息政策争论和完善教育减负政策提供学术上的借鉴。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1)初中生在校时长与其课外学习投入之间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替代关系,但经济显著性有限;(2)学生在校时长的减少导致父母在子女养育上的时间投入增加,对较低学历的父母影响更大,并且导致他们的就业率下降;(3)由于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非农户口的学生中,在校时长减少导致的学生课外学习投入和父母在子女养育上的时间投入增加的更多,在校时长的减少导致同一班级、年级内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显著上升;(4)除了在校时长外,学生家庭背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程度等诸多因素也与家庭教育投入息息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缩短在校时长所实现的教育减负在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方面的作用较为有限,且加重了教育不平等,从减轻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程度等其他角度入手可能更有助于降低家庭教育负担。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丽群 李静 踪家峰
现代婚姻匹配模式如何影响中国的家庭收入不平等?正向选择婚配方式提供了解释收入不平等的新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作用下.中国的婚配观念由旧时的门第家庭等先赋性特征转向现代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本等自致性特征.教育成为正向选择婚配方式的主要标准。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正向匹配在以教育回报率为导向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产生了马太效应。加剧了家庭间的收入不平等。本文利用CHIP数据库,按照夫妻双方的教育程度衡量婚姻的匹配模式,研究表明,在1988—2008年的二十年间,中国婚姻市场上的教育同质性婚配呈现出加强的趋势。通过构建正向选择匹配和随机匹配的基尼系数核算方法发现.正向选择婚配模...
关键词:
正向选择匹配 教育同质性婚配 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单德朋 张永奇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等多种回归方法,多维度检验了子代教育对中国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子代教育刺激了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扩大,子代教育主要通过收入增长效应和减贫效应机制来促进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且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家庭社会资本和子代社会信任能够缓解子代教育对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而子代社会网络却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双重背景下,需要进一步通过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资本存量来防止群体固化,进而有效缓解农村家庭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栋梁 孟晓雨 马双
区别于考察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的累积效果,本文考察了不同阶段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检验了性别因素与家庭背景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研究表明,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减弱。城乡差异加剧了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农村居民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差异程度要高于城市居民。随着教育层级的提高,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将持续降低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兄弟姐妹人数越多的家庭,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深入,效果持续、唯一存在。结果表明,增加城镇人口比例的中国城市化政策、提高父母教育程度的高校扩招政策以及缩小家庭规模的计划生育政...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 性别差异 群体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新华 杭斌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相对收入假说理论为基础,从地位关注的角度,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具有地位商品属性,地位外部性是影响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强化了家庭的地位关注动机,并进一步推高了家庭教育支出的整体水平。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教育支出的竞赛中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更重的负担。研究还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正由学校教育向影子教育拓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新华 杭斌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相对收入假说理论为基础,从地位关注的角度,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具有地位商品属性,地位外部性是影响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强化了家庭的地位关注动机,并进一步推高了家庭教育支出的整体水平。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教育支出的竞赛中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更重的负担。研究还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正由学校教育向影子教育拓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邹薇 马占利
本文基于教育决策的理论模型和排序Probit估计方法,使用CHNS微观家庭数据,从家庭背景特别是父母教育视角研究教育的代际传递和机会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对子代教育的正向影响越大,接受过义务教育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父母,其子代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概率显著增加;尽管母亲平均教育程度较低,但母亲教育对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更大,若母亲的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大学,将分别使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提高11.85%、27.30%、45.68%,而父亲若有这三种教育程度对应的影响分别为9.44%、20.12%、42.95%;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改革开放后出生群组高于改革开放前出生群组;教育传递在多代间具有持久性,但是父代教育对子代的影响远超过祖代;婚姻中低水平的教育匹配不利于子女教育程度的提高。通过对不同样本的筛选,以及考察家庭背景各变量对子代教育程度的预测概率,结论保持稳健。本文据此提出了改善教育代际固化、减少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广肃 樊纲 马光荣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会提高人们追求社会地位的动机,从而促使家庭通过增加可见性支出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证实,收入差距的扩大,促使家庭购置面积更大、花费更高的房屋,同时会显著增加家户的礼金支出。对机制的探究发现,收入差距确实降低了人们自评社会地位,提高了追求社会地位的动机,而且随着收入差距扩大,相对低收入家庭的可见性支出提高幅度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