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5)
- 2023(8729)
- 2022(7432)
- 2021(6821)
- 2020(5868)
- 2019(13801)
- 2018(13517)
- 2017(25636)
- 2016(14310)
- 2015(16291)
- 2014(16800)
- 2013(16872)
- 2012(16025)
- 2011(14922)
- 2010(15281)
- 2009(14497)
- 2008(14831)
- 2007(13547)
- 2006(11758)
- 2005(10491)
- 学科
- 济(68590)
- 经济(68511)
- 管理(38784)
- 业(38584)
- 方法(32844)
- 企(30915)
- 企业(30915)
- 数学(28249)
- 数学方法(27940)
- 农(21130)
- 学(17229)
- 财(16446)
- 中国(15994)
- 业经(15327)
- 农业(14469)
- 地方(13262)
- 贸(11981)
- 贸易(11980)
- 易(11550)
- 理论(11303)
- 制(11004)
- 和(10683)
- 融(9685)
- 金融(9682)
- 银(9339)
- 银行(9304)
- 务(9192)
- 财务(9177)
- 财务管理(9150)
- 环境(9019)
- 机构
- 大学(230067)
- 学院(226000)
- 济(91457)
- 经济(89462)
- 管理(83036)
- 研究(79384)
- 理学(72129)
- 理学院(71168)
- 管理学(69633)
- 管理学院(69229)
- 中国(57736)
- 科学(51272)
- 京(48741)
- 农(43038)
- 所(42154)
- 财(41941)
- 研究所(38708)
- 业大(35789)
- 中心(35222)
- 江(34126)
- 农业(34025)
- 财经(33826)
- 范(32399)
- 师范(32093)
- 北京(30612)
- 经(30594)
- 经济学(29113)
- 院(27827)
- 州(27153)
- 经济学院(26376)
- 基金
- 项目(147695)
- 科学(115356)
- 基金(107306)
- 研究(104709)
- 家(94746)
- 国家(93962)
- 科学基金(78535)
- 社会(66180)
- 社会科(62465)
- 社会科学(62444)
- 省(57015)
- 基金项目(56938)
- 自然(51404)
- 自然科(50065)
- 自然科学(50039)
- 自然科学基金(49180)
- 划(48962)
- 教育(48736)
- 资助(44036)
- 编号(41972)
- 成果(35467)
- 重点(34010)
- 部(33250)
- 发(31852)
- 创(29761)
- 课题(29475)
- 科研(28747)
- 教育部(28079)
- 创新(27785)
- 计划(27480)
- 期刊
- 济(102125)
- 经济(102125)
- 研究(63979)
- 学报(40660)
- 农(40619)
- 中国(40477)
- 科学(36858)
- 财(32487)
- 大学(29884)
- 学学(28260)
- 农业(27428)
- 管理(27317)
- 教育(22889)
- 技术(17414)
- 融(17221)
- 金融(17221)
- 财经(16992)
- 业经(16683)
- 经济研究(15557)
- 经(14607)
- 问题(14043)
- 业(14036)
- 版(13123)
- 统计(11391)
- 技术经济(11385)
- 贸(11110)
- 资源(10648)
- 商业(10599)
- 理论(10451)
- 世界(10358)
共检索到327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超 曹志冬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之一亚当.斯密关于城乡关系的系统理论阐释及其意义,却被经济地理学者忽视了。自然顺序揭示了城乡关系的本质和初始状态,认为城乡之间是一种基于产业分工而形成的互为市场的互利关系,并强调城镇的增设应该与农村和农业发展成比例。发展经济学家忽视了这种初始状态的意义,经济地理学家侧重于空间分布的解释。城乡关系主要受政策—文化和地理—贸易两组变量的制约与影响。特定的产业保护政策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条件(主要是临海的区位)的先天差异改变了自然顺序,导致反自然的演变结果和趋势。亚当.斯密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贯穿于他对影响城乡关系的地理、经济、文化等诸要素的综合集成研究中,非常值得当代经济地理学家借鉴。
关键词:
亚当.斯密 斯密定理 自然顺序 城乡关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超
亚当·斯密的"自然顺序"强调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发展顺序及城乡发展成比例的原理,雅各布斯却对此进行质疑,并试图推翻它。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论证,亚当·斯密的自然顺序对乡村到城市发展顺序的判断是正确的。
关键词:
自然顺序 乡村 城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超 陈明星
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合—分—合的过程:经典理论强调城乡之间的紧密联系,二元结构等理论存在城乡分割和城乡有所偏重的倾向,近年来的研究在思想上逐渐回归传统,城乡关联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在实践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流"和网络结构等理论,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国家和区域发展阶段予以借鉴。中国城乡关系的研究还应该注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演进的双重背景这一特征。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关联发展 城市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邢祖礼 陈杨林 邓朝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历经曲折,探讨城乡关系演变逻辑可为把握未来城乡关系取向提供线索和启示。1949~1952年,我国城乡关系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1953~1978年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农业农村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1985年城乡关系趋于缓和,农业农村得到快速发展;1986~2005年随着"发展型政府"的兴起,城乡关系产生了分离;2006~2011年国家决心遏制和改变分离状态,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推进;2012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关系调适,城乡关系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对城乡关系演化有重要影响,市场化在城乡关系中扮演着"双刃剑"角色,应在重构国家与农民政治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新时代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城乡关系演变 城乡一体化 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1978年以前,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提供农业产品的剩余来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3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乡“二元经济”的解体,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农业剩余来支持工业化和城市的比重越来越低,而通过农民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乡村资源(资金和土地等)来支持工业化越来越成为主体。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城乡关系作了重大调整,使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二元结构 剪刀差 城市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晔
城乡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城乡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否顺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历了制度性二元结构、市场性二元结构等多种形态后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梳理国外城乡关系的研究,探寻城乡关系演进的内在的逻辑和内在的机理,并对影响城乡关系演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行评析,对我国推进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乡关系 演变逻辑 评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国明 刘美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是城乡关系演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城乡地域系统理论,从要素视角深入揭示城乡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厘清城乡关系演化阶段及其特征,进而提出其调控机制。主要结论有:(1)城乡关系是城乡人口关系、土地关系、经济关系等关系的集中体现,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之间的功能差异性与互补性,表征是城乡间要素的流动;(2)从分化到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演化过程一般分为城乡分化、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4个阶段,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城乡要素流动的类型、方向、方式、强度及自由度等具有明显差异;(3)在经济机制和政治机制的作用下,多种要素的流动不断推动着城乡关系的演进,城乡关系的调控亦应不断完善和优化经济机制和政治机制。
关键词:
城乡关系 演化 要素流动 调控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耿国阶 王亚群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下,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70年乡村治理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70年来,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失衡、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历史性阶段,"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先后成为主导城乡关系基本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具体到乡村治理演变上:"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使乡村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集体化治理成为"城乡分治"的逻辑延伸,党、政、社、经高度合一的整体性控制和动员成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支配性逻辑;1978年后,因应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逐渐建立,党政社经相对分离,但计生、粮款征收、维稳等刚性任务压力较大,压力型体制和乡村治理的行政化逻辑成为主导逻辑;2006年以来,伴随农业税取消、大规模"以工补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渐成型,传统任务压力大幅减轻,压力型体制向"三治合一"体系的转变,行政化逻辑向公共服务逻辑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演变的必然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志华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打工构成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农业剩余劳力出现并增加,城乡发展水平差距,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民自由度提升,是农村劳力进城打工的主因。城乡关系涉及现代化诸多层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内在要求与重要标志。当前城市化水平很低,乡村“三留守”问题严重,城乡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城镇化应以人为本,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一是让农民自由转移至非农产业;二是让农民自由迁移至城市定居;三是为那些不愿或不能定居城市的农民在农村提供较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使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总之应通过制度保障,实现城乡相得益彰。
关键词:
城乡差距 城镇化 城乡关系 以人为本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迁,城乡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当前,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尚不稳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缩小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差距任重道远,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破除。加快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需解决好农民土地权益如何有效保护、农业基础地位如何强化、信贷资金如何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如何发展壮大、新型农民如何培育等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海鹏
建国初期,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逐渐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体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分割的体制不断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总结和回顾中国城乡关系70年演变历程,可以提炼出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不断向农民赋权,坚持改革的渐进性,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坚持尊重基层创新和转换思想观念相结合,以及给改革和改革者留出足够的空间。虽然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已见雏形,但是,城乡关系当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当尖锐,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以及乡村衰退日益加剧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率,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优先推进城乡发展中需要一样化的内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重点突破;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攻克城乡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俭
新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2年:城乡互助互惠;1953—1978年:城乡分割制度的形成与固化;1979—2002年:城乡分割制度的解构与城乡关系的失衡;2003—2015年: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趋势。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过程主要是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过程,农民负担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大量成本,城乡关系演变的动力来自国家发展战略。从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经验显示:城乡关系的稳定首先要明确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共生关系,坚持共享发展,构建民生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还需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杜志雄 张兴华
农村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其中之一就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状况。城乡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反映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二元(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并存的结构)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因此,农村发展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逐渐弱化以致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