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0)
2023(7319)
2022(6068)
2021(5708)
2020(4462)
2019(10207)
2018(9747)
2017(19355)
2016(10654)
2015(11724)
2014(11495)
2013(11145)
2012(10528)
2011(9645)
2010(10006)
2009(9286)
2008(9363)
2007(8435)
2006(7789)
2005(7037)
作者
(28432)
(24081)
(23842)
(22694)
(15490)
(11281)
(10768)
(9162)
(9042)
(8900)
(8027)
(7929)
(7809)
(7758)
(7734)
(7202)
(7156)
(6877)
(6862)
(6827)
(6055)
(5845)
(5735)
(5522)
(5442)
(5330)
(5311)
(5230)
(4816)
(4807)
学科
(45592)
经济(45537)
(35681)
管理(34549)
(30230)
企业(30230)
(17320)
方法(16565)
(15170)
数学(14026)
数学方法(13867)
中国(12817)
业经(12815)
农业(11679)
(11601)
地方(10865)
(10423)
(8920)
贸易(8914)
(8686)
(8395)
财务(8380)
财务管理(8361)
企业财务(8050)
(7637)
(7622)
银行(7615)
(7440)
金融(7440)
(7365)
机构
学院(151888)
大学(149860)
(66282)
经济(64869)
管理(60078)
研究(53326)
理学(51537)
理学院(51005)
管理学(50330)
管理学院(50022)
中国(40835)
(33840)
(30445)
科学(28249)
财经(25860)
(25778)
中心(23916)
(23558)
(23477)
研究所(22882)
(21550)
(20350)
师范(20256)
经济学(19812)
(19646)
北京(19334)
财经大学(19132)
(18561)
业大(17830)
经济学院(17786)
基金
项目(95471)
科学(76911)
研究(74768)
基金(70253)
(59647)
国家(59066)
科学基金(51161)
社会(49474)
社会科(46852)
社会科学(46841)
(35979)
基金项目(35957)
教育(34127)
自然(30567)
编号(30377)
(30322)
自然科(29839)
自然科学(29833)
自然科学基金(29344)
资助(28542)
成果(26426)
(22302)
课题(21674)
重点(21344)
(21266)
国家社会(20326)
(20008)
(19885)
教育部(19758)
人文(19429)
期刊
(79799)
经济(79799)
研究(48971)
中国(30142)
(25374)
管理(23409)
(23017)
科学(19498)
(18108)
金融(18108)
学报(17997)
教育(16887)
农业(15784)
大学(14993)
学学(14047)
业经(13800)
财经(12879)
经济研究(12404)
技术(11498)
(11063)
问题(10003)
(9189)
世界(8891)
国际(8780)
现代(7901)
(7804)
论坛(7804)
(7381)
技术经济(6945)
商业(6890)
共检索到236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梦笛  陈晨  赵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梦笛  陈晨  赵民  
作为快速城市化经济体,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如何向一元经济融合是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地域广袤、发展条件迥异,需要实行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如果说"城乡统筹"是一个全国性的城乡发展导向,"城乡一体化"则是中国东部沿海及内陆特大城市市域城乡发展的现实命题。既有研究较关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的路径的讨论则相对不足。本文从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与政策干预的视角,首先分析比较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东亚发达经济体的城乡关系演进的模式,然后基于东亚经验探讨中国特大城市市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治理策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构建“信念-目标-情境-工具”的制度分析框架,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21-1948年,以救国为目标,塑造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关系;1949-1977年,以兴国为目标,构建农业支持工业的工农关系;1978-2011年,以富国为目标,形成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2012年以来,以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及相互融合的工农城乡关系。第二,总体而言,21世纪之前的工农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格局,而21世纪之后的工农城乡关系则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第三,中国工农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守信念,在制度目标的设定中坚持长期目标的一致性和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在制度工具的选择上则注重实施策略的互补性与土地制度的中心性。第四,新发展阶段的制度目标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制度工具选择的起点是破除二元分割,前提是开放村庄,重心是发展县域经济,路径则是深化社会分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白云  仪坤秀  
城乡发展失衡已是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挪威政府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基本经验,利用调结构、扩内需的有利时机,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割,政策扶持统筹,制度创新统筹,加快产业转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洁  
土地调整是土地管理的一种工具,即根据城市规划或农村土地规划,对土地权属进行的调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地的需求大幅增加,土地调整作为一项土地政策,是很多国家和地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土地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也需要通过土地调整等政策提供城市发展所需土地。德国土地调整具有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城乡土地调整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洁  
土地调整是土地管理的一种工具,即根据城市规划或农村土地规划,对土地权属进行的调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地的需求大幅增加,土地调整作为一项土地政策,是很多国家和地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土地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也需要通过土地调整等政策提供城市发展所需土地。德国土地调整具有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城乡土地调整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唐茂华  
工农城乡关系都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惠型到割裂型,又从恢复型到汲取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需要从重塑文化基石、完善市场基础、健全制度安排、丰富话语体系、构筑空间格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姚刚  
我国1993年公司法已经在制度方面显露出重大缺陷,随着传统的股东有限责任、资本多数决等原则受到挑战,公司法的现代化改革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东亚公司法改革历次解决的许多问题,正是目前我国内地面临的问题,其经验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为了制定和实施好一部具有全球公信力的公司法,我国公司法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保护公司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公司公信力以及强化法律保护效率。本文提出了若干改革思考,供我国立法机构、监管机构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超  曹志冬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之一亚当.斯密关于城乡关系的系统理论阐释及其意义,却被经济地理学者忽视了。自然顺序揭示了城乡关系的本质和初始状态,认为城乡之间是一种基于产业分工而形成的互为市场的互利关系,并强调城镇的增设应该与农村和农业发展成比例。发展经济学家忽视了这种初始状态的意义,经济地理学家侧重于空间分布的解释。城乡关系主要受政策—文化和地理—贸易两组变量的制约与影响。特定的产业保护政策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条件(主要是临海的区位)的先天差异改变了自然顺序,导致反自然的演变结果和趋势。亚当.斯密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贯穿于他对影响城乡关系的地理、经济、文化等诸要素的综合集成研究中,非常值得当代经济地理学家借鉴。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君平  曲颂  刘合光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形态之一,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国情社情发展、国家战略调整、外部形势变化等的影响和城乡关系经典理论,可将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关系的演变脉络划分为对流、分割、联通、统筹、融合五个阶段。在此变迁过程中,中国城乡关系结构性失衡的主要表征鲜明突出、成因复杂多样且负面影响加大。未来,应聚焦要素市场建设与农民增收引擎打造,抓实公共教育医疗服务均等与农民市民化,完善生态规划制度、反哺机制和科学治理体系,健全政治利益引导、诉求、整合、约束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和活动共办,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文化均衡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葛立祥  
台湾工业化过程中,在农业改革、中小企业发展、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农业财政金融投入上较有成效,使得城乡差距较小。祖国大陆可借鉴这些措施,改善目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薛晴  任左菲  
美国是全球范围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美国立足国情所采取的坚持农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积极构建高度城镇化的"大都市区"城镇体系、持续加强对农业农村地区发展政策扶植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秋  
美国和日本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都曾遭遇过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他们往往通过调整国家政策,实行适度向农村、农民倾斜的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须借鉴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制度安排加以矫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再选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运迎霞  常玮  
在全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城中村”作为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现象的缩影,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着重针对“成熟型城中村”,通过剖析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借鉴深圳、珠海、厦门等地“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从构建多方利益主体的和谐关系角度出发,探究力求多方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策略,指出“城中村”改造应多方协作,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探究相应的规划政策和引导措施,力求达到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民、人与社会、自然等的和谐与共赢,为我国“城中村”改造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肖骏  郭晴  
与联合国粮农机构的合作是中国农业领域对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合作的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研究合作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了中国与FAO合作的现状,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其他国家与联合国粮农机构合作的做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