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89)
2023(13382)
2022(10957)
2021(9954)
2020(7956)
2019(18166)
2018(17783)
2017(33933)
2016(18127)
2015(20135)
2014(20031)
2013(20183)
2012(18937)
2011(17169)
2010(17514)
2009(16511)
2008(16459)
2007(14973)
2006(13691)
2005(12319)
作者
(52612)
(44099)
(43895)
(41018)
(27932)
(21037)
(19789)
(17099)
(16715)
(15880)
(14922)
(14687)
(14086)
(14065)
(13440)
(13166)
(12847)
(12795)
(12586)
(12486)
(11108)
(10934)
(10565)
(10302)
(9870)
(9823)
(9789)
(9721)
(8758)
(8744)
学科
(90578)
经济(90473)
(81914)
(69111)
企业(69111)
管理(63028)
(39556)
业经(32274)
方法(30860)
农业(27768)
(25648)
中国(25458)
地方(25396)
数学(22774)
数学方法(22641)
(18280)
技术(18022)
(17679)
财务(17661)
财务管理(17643)
企业财务(16662)
(15670)
(15479)
(15436)
(14102)
(14022)
理论(14019)
贸易(14006)
(13502)
(13452)
机构
学院(268561)
大学(260124)
(115459)
经济(113103)
管理(105511)
研究(90920)
理学(89646)
理学院(88621)
管理学(87411)
管理学院(86885)
中国(72531)
(55761)
科学(52822)
(52693)
(49370)
(45402)
(43458)
中心(42058)
财经(40848)
研究所(40485)
业大(38283)
农业(37209)
(36868)
(35707)
师范(35451)
北京(35301)
(34702)
经济学(34163)
(32734)
经济学院(30755)
基金
项目(170343)
科学(136377)
研究(130211)
基金(122855)
(104559)
国家(103424)
科学基金(90720)
社会(85697)
社会科(80926)
社会科学(80909)
(69355)
基金项目(65570)
教育(57090)
(55663)
自然(55385)
自然科(54075)
自然科学(54065)
编号(53476)
自然科学基金(53131)
资助(47828)
(43005)
成果(42354)
(38142)
重点(37575)
(36914)
课题(36893)
(36891)
发展(35563)
(34989)
国家社会(34984)
期刊
(147034)
经济(147034)
研究(82367)
中国(59340)
(52047)
管理(43102)
(42699)
科学(37378)
农业(35011)
学报(34711)
业经(29805)
(28136)
金融(28136)
大学(27884)
教育(26499)
学学(26351)
技术(25037)
经济研究(20995)
财经(20237)
问题(19247)
(18424)
(17630)
技术经济(15623)
现代(14450)
世界(14077)
商业(13916)
资源(13192)
农村(13015)
(13015)
(13013)
共检索到423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玲洲  
近代以来,传统社会中的城乡关系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新型关系。乡村在以农业资源支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促成了乡村的变迁。高阳织布业依靠天津提供的技术和棉纱,实现了"技术革命"和"原料革命",依靠天津提供的市场与金融服务构建起产销体系,而得以兴盛和发展。这表明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以及城乡间产业结构的重塑是乡村工业变迁的动力所在。从城乡关系变动的角度思考近代乡村工业的变迁,探索其内在逻辑,对当今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于莎  刘奉越  
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建国以来乡村教育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建国70多年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实践经历了计划性城乡二元结构、市场性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融合等不同阶段,乡村教育在这些历史阶段中曲折发展,并且呈现出不同特征。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乡村教育发展将会呈现新的态势,即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增强教师资源供给水平、注重质量提升和彰显乡土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奕山  吴重庆  张慧鹏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瑜  程令伟  
从城乡关系变迁视角审视农村老龄形势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呈现出的农村养老困境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问题源于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养老组织功能式微,但新的替代性组织形态尚未形成,因而在转型期出现了“组织真空”,致使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现实背景下,不论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还是推动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其前提是要形成农村养老的组织化条件,而推动这一条件的形成需要组织重建。现有的实践探索路径表明,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化解由“组织真空”引发的农村养老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契合农村实践逻辑,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现实条件来推动组织重建,使之得以承接和利用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下乡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瑜  程令伟  
从城乡关系变迁视角审视农村老龄形势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呈现出的农村养老困境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问题源于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养老组织功能式微,但新的替代性组织形态尚未形成,因而在转型期出现了“组织真空”,致使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现实背景下,不论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还是推动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其前提是要形成农村养老的组织化条件,而推动这一条件的形成需要组织重建。现有的实践探索路径表明,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化解由“组织真空”引发的农村养老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契合农村实践逻辑,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现实条件来推动组织重建,使之得以承接和利用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下乡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建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孙早  王文  
开放经济条件下,在一个相对集权的体制中,为规避潜在的风险,民营企业通常会采取"消极适应或积极适应"两种发展形式。"以牺牲企业对外部(技术、市场)变化适应性为代价换取产权安全"的消极适应型发展的直接后果是使得政府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努力受挫。与消极适应型发展模式不同,一些民营企业会选择积极适应型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寻求官方庇护的政治方式来确保创新收益安全,企业发展与滋生腐败之间极易发生联系。"‘腐败’成为企业发展‘润滑剂’"现象的出现,侵蚀了国家政治体制,加剧了政府和社会大众的不满,客观上加大了企业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体制"怪圈"的形成,既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又极可能引发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危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勇  张红亮  王介勇  王艳霞  
在大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对于支撑快速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东丽区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其未来城市化的关键是促进农民的非农化。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迁村并点"的逐步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点用地趋向集约化。提出了保障东丽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与对策。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世界发达国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以乡村土地流转为基础、以乡村社会与城市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等举措,可以为中国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石宝峰  吴雨霞  
在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差异显著。工业扶贫是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优化的本质要求,也构成了新中国70多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收入转移与福利供给等,工业扶贫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整体的进步和提升,农村贫困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在不同阶段,工业扶贫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从间接性溢出效应减贫,到直接性就业吸纳减贫,再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发式扶贫,最终到全面介入的工业精准扶贫,工业扶贫走出了一条脱胎于乡村而后又以高质量多样化方式回馈乡村的扶贫发展之路。在新的阶段,工业扶贫不仅不可弱化,反而应该通过更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扶持,这不仅是持续相对贫困治理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共同富裕道路的内在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石宝峰  吴雨霞  
在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差异显著。工业扶贫是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优化的本质要求,也构成了新中国70多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收入转移与福利供给等,工业扶贫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整体的进步和提升,农村贫困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在不同阶段,工业扶贫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从间接性溢出效应减贫,到直接性就业吸纳减贫,再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发式扶贫,最终到全面介入的工业精准扶贫,工业扶贫走出了一条脱胎于乡村而后又以高质量多样化方式回馈乡村的扶贫发展之路。在新的阶段,工业扶贫不仅不可弱化,反而应该通过更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扶持,这不仅是持续相对贫困治理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共同富裕道路的内在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陶喆  向国成  
[目的] 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了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了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了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了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了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冯小红  
从清末至抗战爆发前将近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高阳织布业创造了作为中国乡村工业化模式之一的“高阳模式”。具体而言,“高阳模式”是一种以大城市为依托,以农村为基地,以改造传统产业为出发点,以家庭工业和小工厂起步,以培养新型工商人才为持续动力,面向市场的区域专业化的乡村工业化模式。它对于中国的乡村工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杜志雄  张兴华  
农村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其中之一就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状况。城乡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反映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二元(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并存的结构)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因此,农村发展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逐渐弱化以致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奇  卢俊  
在对城市近郊区乡村发展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了传统城镇化建设思路下近郊区乡村发展存在的悖论。进而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回归乡村主体、乡村多元增长、重构乡村价值的城市近郊区乡村复兴之路,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近郊区乡村复兴的空间转型规划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