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93)
2023(15226)
2022(12224)
2021(11201)
2020(9335)
2019(21579)
2018(21478)
2017(40758)
2016(22177)
2015(25324)
2014(25714)
2013(25040)
2012(22771)
2011(20315)
2010(20087)
2009(18712)
2008(18466)
2007(16614)
2006(14195)
2005(12715)
作者
(64802)
(54623)
(54228)
(51787)
(34431)
(26070)
(24918)
(21468)
(20682)
(19274)
(18405)
(18331)
(17262)
(17080)
(17024)
(16768)
(16612)
(16124)
(15744)
(15665)
(13467)
(13430)
(13364)
(12559)
(12377)
(12112)
(12098)
(11990)
(11064)
(11041)
学科
(94331)
经济(94224)
管理(62627)
(60492)
(49219)
企业(49219)
方法(43670)
数学(37769)
数学方法(37286)
(29604)
中国(25534)
(24525)
业经(23298)
(20446)
农业(19826)
地方(18204)
(18114)
理论(16852)
(16235)
贸易(16231)
(15740)
(14664)
财务(14604)
财务管理(14568)
(14490)
银行(14446)
(14346)
(13912)
金融(13904)
企业财务(13767)
机构
大学(321949)
学院(321580)
(129071)
经济(126295)
管理(123512)
理学(106817)
理学院(105676)
研究(104985)
管理学(103584)
管理学院(103008)
中国(78388)
(67189)
科学(65854)
(59521)
(56450)
(52533)
中心(49727)
业大(49537)
(48632)
研究所(48006)
财经(47727)
农业(44314)
(43342)
(42843)
师范(42354)
北京(41336)
经济学(40254)
(38344)
(37894)
经济学院(36385)
基金
项目(218625)
科学(172052)
研究(158533)
基金(158411)
(138525)
国家(137383)
科学基金(117979)
社会(100681)
社会科(95231)
社会科学(95207)
(86574)
基金项目(83409)
自然(76237)
自然科(74511)
自然科学(74489)
教育(73993)
自然科学基金(73136)
(72466)
编号(64942)
资助(64264)
成果(52719)
重点(49372)
(48012)
(46832)
(45320)
课题(44795)
创新(42311)
科研(42302)
国家社会(41932)
教育部(41150)
期刊
(139365)
经济(139365)
研究(88280)
中国(61052)
学报(53688)
(53019)
(47711)
科学(47496)
管理(43834)
大学(40725)
学学(38423)
农业(35810)
教育(35743)
技术(29572)
(26255)
金融(26255)
业经(24505)
财经(23691)
经济研究(22162)
(20398)
问题(19071)
(18183)
(17134)
图书(16600)
统计(15925)
技术经济(15692)
理论(14756)
商业(14514)
科技(14459)
(14412)
共检索到464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江鑫  黄乾  
本文基于超边际分工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包括两种粮食产品、一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内的四部门三区域的城乡分工理论模型,探讨了城乡公路体系网络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及其影响机理。超边际一般均衡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公路体系网络化有利于将更广大的农村区域融入由城市带动的城乡既有局部分工结构体系内,这能在推动城乡经济增长一体化的同时,提高城乡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城乡公路网络体系差距缩小以及局部分工结构内中间品和自产自销粮食品的固定学习费用越高,分工结构跳跃的交易效率"门槛"值就越低,越有利于由分工来降低固定学习费用的负面影响。此外,针对内在影响机理,本文发现,城乡公路体系网络化带来的交易效率提升,有利于促进平均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力需求以及产品市场范围发生正向变化,这均有利于将更广大农村区域纳入到由城市带动的城乡既有局部分工结构体系内,以此形成完全分工的城乡一体化结构体系。本文从分工角度出发,为城乡公路体系网络化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的理论解释,有利于指导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苏秋  
网络文化对城乡区域的文化差异具有调和作用,有助于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研究发现,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共同富裕包含两方面意涵:一是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二是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从城乡文化融合的视角看,共同富裕就是充分发挥文化调节的作用,既要通过发展文化经济来解决城乡居民经济物质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解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地,基于数字乡建背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网络文化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两方面调节:一是在生产环节,引入新兴经济业态,促进城乡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城乡经济同步增长;二是在分配环节,发挥文化调节在第三次分配中的涵化作用,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分配的均等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尤其是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应当以数字媒介为抓手,发挥网络文化调节作用,在文化数字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实现城乡居民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诚  
我国推动共同富裕恰好与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时间上相吻合,在均衡共享等内涵上相契合,故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必然依托于数字经济形态。本文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辨析数字经济发展如何推动共同富裕:首先,从市场机制、要素分配制度、新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梳理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一般分析框架,提出数字经济要坚持市场化运行规则,并要处理好数据要素的分配以及新业态、新模式下的新分配关系;其次,从初次、再次、三次分配视角详细分析了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改善了收入分配关系,使不同群体、地区和城乡的分配更加均衡;最后,从长期视角提出了数字红利被少数平台垄断、公平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越来越形式化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锡月   吴俊杰  
文章利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正向推动共同富裕发展,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后该结论仍成立。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间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数字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及高信息化程度地区更强。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基于数字新基建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即伴随数字新基建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复兴  
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面向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共同富裕以及教育的作用被赋予更加深远的中国特色的新涵义。面向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求,教育在深化教育公平正义、创新高端人才培养、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与发挥教育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作用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立足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公平与教育共享发展;聚焦人力资本开发,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精准调整与优化教育结构,特别要发挥好教育在促进精神共同富裕方面的独特作用,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洁   江静   杨梅  
基于城市间的投入产出数据和CHIP调查数据,分析制造业数字产品投入和数字服务投入对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投入数字化不仅显著提升了劳动力收入水平,也缩小了个体间的收入差距;制造业投入数字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作用主要来源于数字产品投入;数字产品投入在劳动力需求和收入分配环节更加偏向于低技能劳动力,从而促使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越合理,制造业投入数字化的收入提升和差距收敛效应越明显。研究结论为产业数字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慧  
文章基于中国2011-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二者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对东、中部地区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的协同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则不存在此效应。基于此,应加速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打破城乡发展壁垒;加速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促成发展成果共享;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缩小地区间差距,以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小涵   王立娟  
本文立足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视角,在系统梳理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利用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共同富裕,该结论经过诸多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高科技创新水平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更强。根植于此,提出应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数字新质生产力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差异战略,加快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瑶  赵青  郭立宏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CLDS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缓解居民所面临的机会不均和收入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结果在物质资本充盈的地区更为显著,也存在区域异质性,另外互联网的使用会加深数字金融对机会不平等和收入不均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也会通过提高金融产品的持有概率和增加信贷可得性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建国   刘子琼  
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视域,利用我国2002—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阻碍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社会保障支出由于城镇偏向性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共同富裕存在“逆推效应”,但二者交互作用则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抑制效应,即社会保障支出能够有效削弱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共同富裕的压力;(2)异质性检验表明,社会保障支出抑制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仅对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地区、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3)从支出结构看,社会救济支出、社会福利支出以及社会保险支出均显著削弱了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因此政府部门应通过改善人口结构、优化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结构等方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切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王淑佳  
以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时代伟大实践,但“摸着石头过河”也意味着推动路径道阻且长,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解构并厘清相关议题的理论体系。超循环理论有助于解构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复杂路径。在反应过程方面,乡村资源与城乡关系是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路径的起点,稳定复制与创新发展是路径的核心过程,路径反应的终点则指向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在循环层次方面,以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可以解构为由低阶到高阶的乡村内部反应循环、乡村整体催化循环和城乡体系超循环三个阶段,分别指向夯实乡村功能、培育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和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不同目标,对应不同的实践发展阶段与理论研究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余丽生  宋莹莹  楼蕾  
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补齐共同富裕的农村发展短板,同时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浙江省一直以来致力于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在农村税费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教育均衡、医疗资源下沉、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对浙江省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城乡优质资源分配不均、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浙江省以创新推进共同富裕为导向建设新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挥数字化发展优势,赋能城乡公共服务高质量建设。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静楠  吕冰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财政作用的发挥。研究认为:经济学意义上分配平等本质上是居民效用平等,促进居民效用平等的分配有可支配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间接税分配、公共服务分配和财富分配,它们贯穿于国民收入循环全过程;根据部门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城乡或区域的组间差距较大;个人所得税调节分配作用不应被高估,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支出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在缩小。本文得出四点政策建议,包括兼顾公平与效率、重点关注组间差距、辩证地看待税收和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振娟  
产业智能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路径。产业智能化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模式创新和供需两端升级等途径有效驱动治理方式变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实现供需匹配,通过新工作创造效应、竞争示范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助力益贫式发展,提供丰裕的物质产品和富足的精神给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物质共富和精神共富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支持。基于此,界定产业智能化和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产业智能化推进共同富裕契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社会呼吁和切合新发展阶段现实需要的三重内在逻辑向度。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为较快实现共同富裕,应加快产业智能化的发展步伐,同时为有效缓解和阻断产业智能化对共同富裕的负向影响,在此过程中应均衡协调产业智能化的群体差距、产业智能化的城乡差距、产业智能化的区域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石宝峰  吴雨霞  
在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差异显著。工业扶贫是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优化的本质要求,也构成了新中国70多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收入转移与福利供给等,工业扶贫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整体的进步和提升,农村贫困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在不同阶段,工业扶贫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从间接性溢出效应减贫,到直接性就业吸纳减贫,再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发式扶贫,最终到全面介入的工业精准扶贫,工业扶贫走出了一条脱胎于乡村而后又以高质量多样化方式回馈乡村的扶贫发展之路。在新的阶段,工业扶贫不仅不可弱化,反而应该通过更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扶持,这不仅是持续相对贫困治理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共同富裕道路的内在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