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47)
- 2023(13714)
- 2022(11957)
- 2021(11206)
- 2020(9334)
- 2019(21432)
- 2018(21284)
- 2017(40702)
- 2016(22420)
- 2015(25355)
- 2014(25626)
- 2013(25049)
- 2012(23124)
- 2011(20842)
- 2010(20916)
- 2009(19579)
- 2008(19153)
- 2007(17087)
- 2006(15106)
- 2005(13516)
- 学科
- 济(87218)
- 经济(87083)
- 管理(70486)
- 业(63354)
- 企(53705)
- 企业(53705)
- 方法(38635)
- 数学(32883)
- 数学方法(32434)
- 财(27296)
- 农(26109)
- 中国(24734)
- 业经(21786)
- 制(20830)
- 学(19319)
- 地方(17604)
- 农业(17374)
- 务(15372)
- 财务(15298)
- 财务管理(15259)
- 理论(15244)
- 贸(14535)
- 贸易(14525)
- 企业财务(14479)
- 体(14348)
- 易(14095)
- 和(14050)
- 银(14013)
- 银行(13970)
- 环境(13823)
- 机构
- 大学(323815)
- 学院(320406)
- 管理(126786)
- 济(123731)
- 经济(120776)
- 理学(109599)
- 理学院(108358)
- 管理学(106431)
- 研究(105967)
- 管理学院(105839)
- 中国(78668)
- 京(69410)
- 科学(65919)
- 财(61841)
- 所(53147)
- 农(50341)
- 财经(48189)
- 中心(47973)
- 研究所(47955)
- 江(47416)
- 业大(47266)
- 北京(43894)
- 经(43645)
- 范(42901)
- 师范(42524)
- 农业(39026)
- 院(38517)
- 州(38298)
- 经济学(37013)
- 财经大学(35743)
- 基金
- 项目(216987)
- 科学(170338)
- 研究(160312)
- 基金(157386)
- 家(136229)
- 国家(135063)
- 科学基金(116129)
- 社会(100626)
- 社会科(95164)
- 社会科学(95141)
- 省(84337)
- 基金项目(83551)
- 自然(74769)
- 教育(73392)
- 自然科(73004)
- 自然科学(72989)
- 自然科学基金(71678)
- 划(70637)
- 编号(65791)
- 资助(64446)
- 成果(54835)
- 重点(47941)
- 部(47932)
- 课题(45418)
- 发(45052)
- 创(44744)
- 制(42566)
- 创新(41646)
- 教育部(41288)
- 科研(41116)
- 期刊
- 济(140619)
- 经济(140619)
- 研究(96949)
- 中国(64452)
- 学报(52052)
- 财(48646)
- 农(48038)
- 科学(47384)
- 管理(47314)
- 大学(40125)
- 教育(38185)
- 学学(37573)
- 农业(33034)
- 技术(27206)
- 融(26889)
- 金融(26889)
- 财经(23907)
- 业经(22544)
- 经济研究(21049)
- 经(20345)
- 问题(18049)
- 图书(17581)
- 理论(16400)
- 版(16089)
- 科技(15675)
- 业(15544)
- 实践(14986)
- 践(14986)
- 技术经济(14925)
- 现代(14518)
共检索到475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肖月强 黄萍 刘东升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是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在剖析政府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三大假设基础上,提出政府应转换三个角色,构建依托非政府组织就业培训的新机制、贷企还企促进就业开发的新模式和加强就业保障与服务的新策略建设体系,有效地建立起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城乡充分就业 长效机制 政府作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成都就业研究课题组 田小宝 李小新 张一名
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08年实现全市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什么是比较充分就业和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衡量实现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的标准是什么等等。本报告对成都市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理论、就业失业涵义和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和测算,在对相关副省级城市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成都市未来五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和成都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半年的调查研究,形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雷达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699万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长安大学地处西部,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每年有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8000多名,其中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一定比例,做好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的态度,学校始终以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工作目标,落实"一把手工程"、"全员工程"、"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帮扶机制等,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万明
如何破解二元结构难题,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是当今研究的重点。而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两项重要目标。成都市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采取积极、切合实际的措施,较好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城乡比较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充分就业 统筹城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朱志明
一、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严重滞后,加剧了劳动力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 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劳动力职业素质和技能得到逐步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就业问题的解决。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景熙 李晓梅
文章认为确定严格的、便于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就业标准,不仅是构建我国统一的、规范的劳动就业市场的必要条件,也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须重视的基础性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就业和失业定义和计量标准进行比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以法定劳动力年工时为核心内容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定义与计量标准。
关键词:
统筹城乡 就业 不充分就业 计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哈晓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托马斯·G·罗斯基
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主要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一持续性的增长势头使各种物质财富激增。工作机会的迅速扩大与高水平的就业率曾是中国长期繁荣的两大突出成就。而现在,这两方面均出现险情。有资料报导,现已出现大量解雇,大规模城镇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晏鸣
本文认为,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一国的就业水平由该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共同决定。税制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制度之一,对制约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的诸要素均有较大的影响。选择合理的税收制度,促进这些要素向有利于就业的方向发展,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实现充分就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超 刘新梅 段成钢
抗令创新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然而关于其前因变量的探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基于创造力交互理论,从个体及团队两个层面分别选取领导成员交换、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为调节变量,构建未充分就业感知对抗令创新的作用模型。运用HLM等软件分析46个团队220名员工数据,并检验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①未充分就业感知与抗令创新呈正相关关系;②领导成员交换与抗令创新呈负相关关系;③领导成员交换调节未充分就业感知与抗令创新的正向关系,即随着领导成员交换水平提升,未充分就业感知与抗令创新正向关系越弱;④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抗令创新呈正向关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夏杰长
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全文公布,文化产业再次成为热点议题。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乡差距十分显著,农村文化明显滞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业恒
2015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达55.2万人,同比增加1.1万人,高校毕业生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由于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岗位需求出现下滑,加之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学历层次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促就业任务更加艰巨。江苏省将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大学生创业引领"两大计划"为抓手,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着力健全岗位开发、实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汪建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资源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仍存在职业教育理念不清晰,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与激励、资金扶持和制度保障,缺少科学统筹管理及协调机制等问题,需要政府有效介入,加快创新办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进程,以政策优惠激励、建立第三方协调督导和评估机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权利责任等方式,保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更加坚实长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