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04)
2023(16398)
2022(13278)
2021(12132)
2020(10242)
2019(23602)
2018(23147)
2017(44803)
2016(24350)
2015(27427)
2014(27701)
2013(27338)
2012(25021)
2011(22515)
2010(22493)
2009(20642)
2008(20365)
2007(18157)
2006(15872)
2005(14272)
作者
(71019)
(59541)
(59193)
(56710)
(37441)
(28525)
(27033)
(23219)
(22618)
(21211)
(20195)
(20016)
(18844)
(18642)
(18632)
(18383)
(17926)
(17535)
(17075)
(16992)
(14602)
(14553)
(14540)
(13655)
(13453)
(13356)
(13020)
(12998)
(11974)
(11805)
学科
(108112)
经济(107984)
管理(67341)
(67094)
(52787)
企业(52787)
方法(46460)
数学(41114)
数学方法(40608)
(33211)
中国(31014)
(26949)
地方(25713)
业经(25318)
农业(22697)
(21136)
(21126)
(17654)
贸易(17645)
(17069)
(16066)
财务(15998)
财务管理(15958)
(15364)
银行(15328)
企业财务(15195)
(15028)
金融(15025)
产业(14900)
理论(14780)
机构
学院(350864)
大学(350522)
(145929)
经济(142846)
管理(133885)
研究(119066)
理学(115681)
理学院(114349)
管理学(112171)
管理学院(111515)
中国(88490)
(73800)
科学(73516)
(65819)
(60308)
(59838)
中心(55460)
研究所(54451)
业大(53213)
(53177)
财经(52728)
(47864)
农业(46992)
(46220)
经济学(46050)
北京(45875)
师范(45736)
(43410)
(41880)
经济学院(41656)
基金
项目(239622)
科学(188978)
基金(174765)
研究(172348)
(152986)
国家(151751)
科学基金(130237)
社会(111266)
社会科(105458)
社会科学(105431)
(93639)
基金项目(92672)
自然(84142)
自然科(82177)
自然科学(82156)
自然科学基金(80657)
(79054)
教育(78539)
资助(70812)
编号(68676)
成果(54986)
重点(54410)
(52816)
(52675)
(49242)
课题(47769)
国家社会(46627)
创新(46139)
科研(46125)
教育部(45010)
期刊
(159522)
经济(159522)
研究(99893)
中国(67607)
(56179)
学报(55452)
科学(52715)
(51492)
管理(47701)
大学(42466)
学学(40404)
农业(37674)
教育(31635)
技术(30437)
(30168)
金融(30168)
业经(27347)
财经(26197)
经济研究(25001)
问题(23307)
(22619)
(19569)
(17644)
统计(17394)
技术经济(17078)
资源(16428)
现代(16122)
(15916)
商业(15658)
(15616)
共检索到5112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书斌  
本文从农村非农人口工作与生活空间匹配演化的角度,重新审视非农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本文主要结论有:(1)区层面的城区产业配置比例提高缓解了城市化滞后,但在县层面无显著影响。(2)区城区产业人均利润比例提高通过增强城区社会保障水平,缓解了区城市化滞后,而县未能成立,此为区县城市化滞后分异提供了重要解释。(3)随着区提供就业能力增强,区与县的城区利润率和人均利润比例的差距拉大推动了区县城市化滞后分异。(4)在大龄劳动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随着区提供就业能力增强,区城区就业和资产比例提高促进了到区务工人员返回县城置业,从而缓解了县城市化滞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惠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城市化互动关系李惠年龄中位数、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0~14岁人口比重、老少比是分析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指标。联合国根据这四个年龄指标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大类。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再生产长期发展的产物,其转变过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章铮  杜峥鸣  乔晓春  
文章运用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方法分析农民工的就业与城市化。指出,城市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用工时主要招收高劳动生产率的青年农民工,导致了(1)乡村还存在大量低劳动生产率的中年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下,城市出现全国性的民工荒。(2)进入中年后的农民工绝大多数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因而工作年限成为农民工城市化的关键因素。作者应用该模型估算出农民工家庭进城定居所需的最低连续工作年限,并对农民工预期工作年限的分析与对农民工工作寿命表的估算相结合,估算出中国具备城市化最低限度经济能力的农民工总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华丽  石智雷  
在对武汉城市圈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城市化进程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年龄移算法和Logistic曲线分别对武汉城市圈未来1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年龄结构变动的拐点出现在2009年前后,但总抚养比的低水平在未来10年仍将成为支持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圈内各城市存在的独立发展态势,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整体发展战略格局对于武汉城市圈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极为必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维志  
人口年龄是人口状况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人口年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说是现代人口统计学区别于古代人口统计学的显著标志之一。古代人口统计主要侧重于统计户数、丁口数,对年龄构成研究不多。有时为了抽丁抽税,对年龄也有一些大概区分,如黄、小、中、丁、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玮  于学霆  
预测未来人口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所有关于人口结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有关研究,分析的前提都离不开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动的预测。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应用队列要素法对我国2013-2035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进行预测,探索未来人口结构演变的趋势,分析其对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玉萍  
农户劳动力资源不仅包括适龄段内劳动人口,还包括超年龄段但仍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对农户家庭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户劳动人口及其就业特征的分析,研究就业结构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农户劳动人口充分就业有利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在不同部门就业对人均纯收入的边际贡献差异很大,家庭劳动人口职业技能、劳动力数量、土地经营面积、区位条件对人均纯收入有重大正向影响,而家庭需照料人口、主要劳动力年龄段对人均纯收入有显著反向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麒麟  赖小琼  
本文以1999~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城乡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因素不是人口年龄结构,而是经济体的转型特征。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储蓄率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人口年龄结构的储蓄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别,而在中部地区则没有体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魏下海  董志强  赵秋运  
既有文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成因的解释集中在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全球化、二元经济体制以及财政效应等方面,本文则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提供一种新的解释。通过一个理论模型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影响个体的储蓄行为,进而影响生产的资本集约程度;在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形下,资本集约程度将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利用1990—2007年间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确认了老年抚养比上升和少儿抚养比下降是解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因素,即便控制其他潜在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各种因素后,上述结论仍是显著且稳健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君君  朱德胜  关之烨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年龄人口份额和劳动力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收集和使用我国9个省市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劳动年龄人口份额与劳动力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劳动年龄人口份额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劳动力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晓林  
在养老保障决策过程中,定量分析是最重要的依据。中国正面临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变革,定量分析显得更为重要。在定量分析中,有一项关键的工作,就是计算每10万从事劳动的人退休后各年中生存人数,它决定着社会保障系统的准备金,即在每个人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应从他创造的财富中预先提取出多少。本文以中国人口为例,计算了男女人口分别到达享受养老金年龄时生存人数及其他相关数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晓雪  周亚  李克强  姜璐  
本文建立了一个联系人口信息与教育信息的模型 ,用该模型对不考虑人口流动情况下的区域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是模型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是适用的 ,并预测了我国 2 0 0 2年及 2 0 0 3年的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程莉  周宗社  
笔者基于1978年~2011年数据构建VAR模型,对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滞后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偏差的变动对滞后城市化的减小具有正效应;但滞后城市化对第一产业结构偏差没有明显的冲击效应,对第二产业的结构偏差有负效应,对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有正效应。滞后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互为格兰杰原因,滞后城市化的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短期具有正效应,长期具有负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对滞后城市化的减小具有正效应,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滞后城市化的减小则会产生负效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丽丽  彭代彦  
本文基于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城市偏向、滞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从全国看,滞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显著,财政支农比例增加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科教文卫事业财政支出比例、固定资产投资率、政府行为和金融发展程度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分地区看,东中西部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仍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且扩大作用依次递增,财政支农等变量在东中西部有不同表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虹  秦留志  金永利  
以中国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基于SYS-GMM方法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于农业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农业投资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老年人口抚养比对农业投资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和上一期的农业投资对农业投资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城镇化率对农业投资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