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06)
- 2023(12036)
- 2022(9781)
- 2021(9052)
- 2020(7395)
- 2019(16195)
- 2018(15795)
- 2017(30018)
- 2016(16247)
- 2015(17877)
- 2014(17877)
- 2013(17557)
- 2012(16269)
- 2011(14675)
- 2010(15109)
- 2009(14212)
- 2008(13184)
- 2007(12121)
- 2006(10796)
- 2005(9642)
- 学科
- 济(69352)
- 经济(69277)
- 业(52900)
- 农(49372)
- 管理(37670)
- 农业(33199)
- 企(30720)
- 企业(30720)
- 融(26134)
- 金融(26127)
- 中国(24630)
- 银(24260)
- 银行(24239)
- 行(23541)
- 方法(22804)
- 业经(22649)
- 数学(19983)
- 数学方法(19777)
- 地方(19696)
- 制(18538)
- 财(17759)
- 体(13729)
- 学(13034)
- 农业经济(12553)
- 发(12126)
- 产业(12097)
- 中国金融(11205)
- 技术(11095)
- 贸(10663)
- 贸易(10653)
- 机构
- 学院(229097)
- 大学(220404)
- 济(97572)
- 经济(95509)
- 管理(83702)
- 研究(80295)
- 理学(72016)
- 理学院(71289)
- 管理学(70008)
- 管理学院(69615)
- 中国(67040)
- 农(61661)
- 科学(48612)
- 农业(47305)
- 京(45493)
- 财(43638)
- 业大(41516)
- 所(40866)
- 中心(39650)
- 研究所(37071)
- 江(36210)
- 财经(34092)
- 经(30972)
- 经济学(29610)
- 州(28965)
- 农业大学(28891)
- 范(28617)
- 师范(28249)
- 院(27940)
- 北京(27650)
- 基金
- 项目(154315)
- 科学(121001)
- 研究(115585)
- 基金(110197)
- 家(96379)
- 国家(95436)
- 科学基金(80908)
- 社会(74297)
- 社会科(70159)
- 社会科学(70141)
- 省(64317)
- 基金项目(58380)
- 划(51479)
- 教育(50265)
- 自然(49458)
- 自然科(48300)
- 自然科学(48288)
- 编号(47572)
- 自然科学基金(47440)
- 资助(43683)
- 成果(37642)
- 发(36610)
- 重点(34817)
- 农(34684)
- 部(33401)
- 课题(33317)
- 创(33044)
- 性(31084)
- 国家社会(31080)
- 创新(30844)
- 期刊
- 济(115161)
- 经济(115161)
- 农(67031)
- 研究(64918)
- 中国(52238)
- 农业(44959)
- 学报(38961)
- 融(37765)
- 金融(37765)
- 科学(34983)
- 财(32223)
- 大学(30345)
- 学学(29478)
- 管理(27074)
- 业经(26104)
- 教育(22070)
- 业(20960)
- 技术(19092)
- 财经(16723)
- 经济研究(16367)
- 问题(16254)
- 农村(15405)
- 村(15405)
- 农业经济(15094)
- 经(14528)
- 版(13926)
- 世界(12462)
- 经济问题(11971)
- 业大(11860)
- 科技(10960)
共检索到352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广帅 余云翔
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也是提升农民主体性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和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对城乡产业与农民主体性之间的因果关联与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发现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利益联结、组织联结、社会联结、文化联结和技能联结提升了农民主体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发展基于乡村资源禀赋的产业、构建多方利益共享和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社会组织化水平、激发农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提升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技能是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具体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焦方杨
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焦方杨
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俊峰
通过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主体缺失问题的梳理分析,提出应明确承认和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建设主体三个方面,对如何为农民谋利、赋权和增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农民 主体 建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宇伟 陶志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关键时刻"和"重要时期"。在这项系统工程中,需要把实践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协同推进。但目前,农民对现实的评判力不够,主体意识性缺乏;主体性诉求不能充分表达,自觉能动性未充分发挥;作为社会历史推动者的创造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要更好地发挥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应从分析农民主体性入手,挖掘农民自我解放的力量,保障农民在农村与城市间合理流动的权益,满足农民知识化、技能化的教育需求,推进农民享有社会服务与社会地位的均等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关庆华 吴晓燕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农民主体性的有效激活。而激活农民主体性的核心议题,是以体制机制变革达致还权赋能。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激活农民主体性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利益牵引为视角,以还权赋能为主线,着眼产业发展与农民参与的双向互动,建构了基于“契合度—参与性”的牵引式治理分析框架。以陕西省礼泉县Y村为个案,以产业发展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关键在于构建牵引式治理的衔接机制、参与机制、共赢机制和培育机制。而理想型牵引式治理的迁移扩散,需要实现乡土逻辑、利益逻辑和制度逻辑的有效契合,实现产业的嵌入与融合,强化农民的组织和参与,落实多方的合作与共赢。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国敏 邓建华
该文从农民主体性角度出发,揭示当前农民因缺乏必要的主体性条件而构成了破解"三农"问题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破解"三农"就需重塑农民主体性。其对策为:通过土地确权使农民获得经济主体性,扩大农民参政能力提高其政治主体性,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以增强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夯实农村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
关键词:
农民主体性 主体性困境 重塑农民主体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琳 严胜波 李玲
传统农民主体性发展到现代主体性经历了近代起点以前的阶段、以传统为主但却有了发展可能的阶段、以传统为主而转向现实性阶段、现代主体性为主但仍受传统影响阶段以及现代主体性完全确立五个阶段。至此,开拓、创新和以未来为导向的全新农民开始诞生,依附、内倾和怀旧的传统农民终结。
关键词:
农民 主体性 传统 现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曼丽 杨宝强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整体性方略,乡村价值的再造与农民主体性重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价值保障了乡村各要素的相互协调与融合,而农民则是乡村价值的主要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改变了乡村各要素间的关系,弱化了乡村运行动力,引致乡村价值流失,农民"缺场"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多重主体性缺位。因此,应从对接现代农业、培养农民企业家、完善人才体系、重建乡村共同体、确定教化主体、完善村民参与制度等方面再造乡村生产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化价值,进而重构农民的经济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治理主体性,为乡村振兴的落地见效奠定经济基础、文化根基、组织基础和治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卫朝 王维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其主体性力量的发挥,关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成败。农民主体性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受动性,在历史维度表现为农民逐步确立自身主体地位的历史生成过程,在现实维度集中体现为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应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农民主体性的提升,确保农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其主体性力量。同时应当谨记,农民主体性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仅仅流之于从思想观念上教育引导农民,也不能想当然地依靠一场运动就能解决,一定要走出近代以来"因乡村建设而致乡村破坏"的吊诡,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农民主体性力量。
关键词:
农民 乡村振兴 主体性 农民主体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鹏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农民要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当前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普遍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农民群众自身的素质问题,或是干部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问题,而是要结合生产方式变迁带来的乡村分化和农民分化来理解。一方面,市场化推动了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农民的分化和去组织化,个体小农户很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利益在城市而非农村,这使得农民参与乡村各项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新时代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农民分化和乡村分化这一客观事实,分清哪些农民才是乡村社会的主体,他们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顺应客观规律,才有可能把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为乡村振兴而奋斗。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农民组织化 主体性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天言 魏天知 柳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农民主体性一定程度的多重缺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辨析及其主体性表现,从能力、权利、动力三个维度提出实现农民主体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性 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鹏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农民要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当前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普遍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农民群众自身的素质问题,或是干部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问题,而是要结合生产方式变迁带来的乡村分化和农民分化来理解。一方面,市场化推动了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农民的分化和去组织化,个体小农户很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利益在城市而非农村,这使得农民参与乡村各项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新时代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农民分化和乡村分化这一客观事实,分清哪些农民才是乡村社会的主体,他们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顺应客观规律,才有可能把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为乡村振兴而奋斗。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农民组织化 主体性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芷婧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河南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同存、隐蔽性和分散性兼备,而行政干预对农村环境治理效用微弱,同时市场机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又相对缺位。因此,应根据农民天然"在场"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而为农村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顺利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坤 黄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中自然地体现为坚持农民主体性。结合对农村污染治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分析后不难发现,农民主体性可以归纳为参与的广泛平等性、程序的完备规范性以及最终结果的受益性。但当前农村污染治理实践中的农民主体性困境存在着导致污染治理异化的种种隐忧,而只有通过发掘新环保理念的农民主体性、健全法律制度去保障农民主体性,并以此凝聚农民主体力量才是破题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
农村 污染治理 农民主体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