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7)
- 2023(12955)
- 2022(10631)
- 2021(9759)
- 2020(7850)
- 2019(17433)
- 2018(17110)
- 2017(32982)
- 2016(17432)
- 2015(19178)
- 2014(18350)
- 2013(17845)
- 2012(16123)
- 2011(14553)
- 2010(14264)
- 2009(13685)
- 2008(12847)
- 2007(11384)
- 2006(10180)
- 2005(8715)
- 学科
- 济(66293)
- 经济(66189)
- 管理(51561)
- 业(50887)
- 企(38903)
- 企业(38903)
- 农(30278)
- 方法(21686)
- 财(21488)
- 农业(20391)
- 中国(20210)
- 业经(20035)
- 制(19015)
- 数学(18393)
- 数学方法(18198)
- 地方(17690)
- 体(12681)
- 务(12432)
- 财务(12410)
- 财务管理(12384)
- 银(12097)
- 银行(12090)
- 融(11878)
- 金融(11873)
- 企业财务(11684)
- 行(11547)
- 环境(10926)
- 学(10900)
- 贸(10787)
- 贸易(10780)
- 机构
- 学院(234756)
- 大学(229732)
- 济(95490)
- 经济(93329)
- 管理(88539)
- 理学(76037)
- 研究(75773)
- 理学院(75126)
- 管理学(73977)
- 管理学院(73492)
- 中国(58802)
- 财(47967)
- 京(46603)
- 科学(43192)
- 农(37266)
- 财经(37105)
- 江(36663)
- 中心(36474)
- 所(35266)
- 经(33466)
- 范(32687)
- 师范(32466)
- 研究所(31476)
- 业大(31474)
- 州(31257)
- 经济学(30157)
- 北京(28060)
- 院(27809)
- 农业(27618)
- 财经大学(27289)
- 基金
- 项目(159412)
- 科学(127829)
- 研究(123269)
- 基金(116082)
- 家(98672)
- 国家(97763)
- 科学基金(85785)
- 社会(81667)
- 社会科(77134)
- 社会科学(77119)
- 省(63909)
- 基金项目(62298)
- 教育(56137)
- 划(52225)
- 自然(51933)
- 编号(51157)
- 自然科(50701)
- 自然科学(50689)
- 自然科学基金(49732)
- 资助(44179)
- 成果(41529)
- 制(36204)
- 发(35483)
- 重点(35428)
- 课题(35334)
- 部(34974)
- 创(34386)
- 国家社会(34018)
- 创新(31941)
- 性(31690)
共检索到352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葛语思 杨忍 战歌 林元城
伴随中国城乡关系的急速转型,资本成为重组城乡要素的重要因素,推动都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转型和重构,厘清其介入机制对补充完善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释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城乡互动视角下资本循环和乡村空间转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以都市边缘区典型村广州港头村为例,深度解析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乡村空间转型的阶段特征及其资本介入机制。结果表明:(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头村的空间转型重构经历了代际交替的村民资本城乡市场循环下的初步空心化、工商资本介入与剩余价值有限城乡市场流通下的城镇化与深度空心化和国有资本带动的“不征地”乡村闲置空间改造下的初步实心化三个阶段。(2)资本通过投资统筹乡村权益关系网络直接改造空间、投资基建改善发展环境等手段促进乡村空间转型,并全面渗透第一到第三产业;乡村可通过提升可达性、加快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修缮等诱发资本持续注入。(3)资本介入通过活化闲置空间、激发乡村土地等剩余价值实现“城—乡”资本转移进而推动城乡互动;现有资本介入带有极强的政策福利属性,并不完全能表征剩余价值“乡—城”流动特征已经转变,村民主体地位弱化、城乡互动主体融入度低、资本“脱实向虚”等风险依然潜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俊峰 朱可馨 洪苏琴
乡村振兴背景下,都市边缘区乡村生产空间产生重大变革。选取安徽省合肥市边缘区庐江县的魏荡村、鲍店村、西城村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分析都市影响下3种不同类型乡村生产空间转型的典型模式,揭示其形成机制,为乡村生产空间合理化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都市对周边乡村生产空间转型产生重大影响,形成工业主导下的园区化集中发展模式、旅游导向下的农旅融合模式和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农业模式;(2)不同类型乡村生产空间转型具有较大差异,工业主导模式受都市产业转移影响由分散的产业布局形态向园区化方向发展,农旅融合模式在旅游市场驱动下由环境整治逐步向农旅混合空间转型,现代农业模式受技术影响由传统分散经营空间向现代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空间转型;(3)乡村生产空间转型受多种因素影响,乡村自身条件如区位、资源禀赋是乡村空间转型的基础条件,都市的产业转移、旅游市场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对乡村生产空间转型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促进乡村生产空间由单一的农业空间向三产空间融合的多元化方向转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媛媛 卢道典 陆嘉
文章利用文献梳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溪头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溪头村旅游起源于"驴友"自发组织的"影古线"徒步游,游客数量日益增加,带动了乡村发展。当前,溪头村也正面临乡村公共设施不足、服务层次偏低、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监管体制机制滞后、乡村传统文化景观风貌受到冲击等突出问题。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步与思维变换,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完善服务设施、整合区域资源、科学编制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推动溪头村旅游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进锋 杨忍 庄诺亚
在乡村振兴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背景下,文章尝试构建“土地发展权—土地租差”的分析框架,以位于珠三角都市边缘区的凤和村为例,通过半结构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博弈论,分析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都市边缘区农村宅基地存在的土地租差是工商资本下乡的主要驱动力,拥有土地发展权是捕获土地租差的基础。在土地租差的驱动下,工商资本与村民、政府展开了对土地发展权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决定了宅基地功能转型与收益的分配。(2)与工商资本相比,村民由于缺乏资金与组织发展能力,在博弈中缺乏宅基地基本发展权的定价话语权,以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均。(3)工商资本与政府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增加了工商资本获利的不确定性,政府的刚性管制使得工商资本所能获得宅基地超额发展权较为有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奇 卢俊
在对城市近郊区乡村发展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了传统城镇化建设思路下近郊区乡村发展存在的悖论。进而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回归乡村主体、乡村多元增长、重构乡村价值的城市近郊区乡村复兴之路,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近郊区乡村复兴的空间转型规划策略。
关键词:
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近郊区 乡村复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奇 卢俊
在对城市近郊区乡村发展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了传统城镇化建设思路下近郊区乡村发展存在的悖论。进而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回归乡村主体、乡村多元增长、重构乡村价值的城市近郊区乡村复兴之路,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近郊区乡村复兴的空间转型规划策略。
关键词:
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近郊区 乡村复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丽
由于城市规模扩张和农业产业升级的双重冲击,位于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对边缘区村落进行重构势在必行。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边缘区这一特殊区位上,乡村经济与乡村空间的变动特征,以期为郊区城市化和郊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
边缘区 乡村空间 变动 重构 南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冲 朱海霞 彭邦文
中国大遗址名录中80%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或郊野地区,遗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析大遗址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以秦始皇陵大遗址区为案例地,探寻资本逻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本对最优区位的选择产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由于各村庄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保护区划的限制条件及其与已开发遗存点距离等因素存在差异,资本的选择性投入产生了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②村庄生产方式调整是大遗址区社会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在文物保护的框架下,由于旅游开发的正外部性促进资本流动影响到村庄生产方式调整,进而影响社会关系转变的过程。③政府政策措施对大遗址区资本的引导控制是外部影响因素。大遗址的文物脆弱性决定了展示利用过程中必须保证政府的强干预性,村庄生产方式转变可能产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因此需要政府权力的介入,进一步导致了村庄生产方式调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一个动态演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政府有效管理、市场与村庄社区合理介入才能保障大遗址区乡村合理发展与转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逯百慧 王红扬 冯建喜
随着苏南地区市场化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特征日益凸显,资本正悄然进入乡村开发领域,资本本身的循环积累主导了乡村转型过程。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揭示了资本循环的规律,为苏南大都市近郊乡村转型构建了一个新的解析视角。基于这一视角,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透视其乡村变迁过程,发现其演化大致经历了哈维所认为的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资本初级循环、资本次级循环、资本第三级循环。资本初级循环表现在资本投入在产业间从农业向工业领域的转移,资本次级循环表现在资本从产业领域向空间的转移,资本第三级循环表现为资本向社会领域的转移,不同的阶段江宁区乡村聚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
哈维 资本 三级循环 乡村转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瑗
土地、经济、人口、社会和景观犹如几个巨大的齿轮相互契合着,形成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和重要的权衡要素,是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共同关注要素。在城市边缘区这个同时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城市和乡村激烈碰撞的空间地带里,乡村旅游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其中,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土地、经济和人口社会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乡村发展的巨大机器。本文以成都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发展历程中的土地、经济、人口和景观变革来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变革的结果表明,在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带发生的乡村旅游并非是乡村抵御城市的有力防线,而是通过一种非工业化的路径创建了乡村向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吟 肖玉浛 曾艾琳 马敬然 何韶颖
大都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是一种特殊的村落类型,其保护和发展皆受到大都市中心区域较强的辐射与冲击。面对该类型村落当前呈现出的多元、混杂、动态演变等文化特征,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平台,选取广州黄埔古村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社会资本演变及阶段性特征,并透过北帝诞活动深入考察村落当今的社会资本状况,从社会网络、组织规范与制度建设等三个层面探寻此类村落社会资本的内在构成和演变机制,分析其面对的困境与根源,进而提出由内至外的社会资本重构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志钢 保继刚
城市发展空间外拓对其边缘区乡村影响较大,旅游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有别于工业化的一种形式。在对山东省日照市王家皂村农户问卷调研所得数据基础上对旅游化的效应进行评价,得出:旅游化使得村民旅游经济收入得以迅速增加;村民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向单部门经济转移;村民旅游参与意识增强,对旅游经济前景普遍看好;生活环境与质量发生改变,社区问题开始显现;正、负旅游示范效应影响并存,社区社会生态平衡面临挑战等结论,并对旅游化效应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尚意 许伟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人文地理学者的角色是从空间和区域的角度参与各类乡村振兴实践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大卫·哈维指出,"时空压缩"现象加剧了资本积累的危机,要消除危机,必须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革命入手。本文以2015-2017年广州市企业投资中的乡村项目为例,分析哪些项目是消除区域发展两级分化、抵制资本纯粹追逐利润的,从而为政府重点鼓励何类项目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经验主义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研究结论为:(1)从空间分布上看,2015-2017年企业投资在广州乡村的项目大部分是按照"纯粹"市场原则分布的,即投资项目以近郊为主,高投资额的投资项目也集中在近郊,这种分布是"时空压缩"的结果。(2)2015-2017年少部分投资在广州乡村的项目并非"纯粹"追求利润,它们主要是为改变乡村生活的环境质量,而非生产经营性的、"空间修复"型的项目,更能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本质理解的积极性项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空压缩 投资空间分布 广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流空间”视角下省际边缘区城乡要素空间流动特征与优化——以庆阳市为例
基于“发展权—控制权”视角的大都市区乡村空间重构特征与机制研究
经济与生态双重视角下大都市边缘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共生视角下乡村新内生式发展的路径与机制——以杭州临安区乡村运营为例
“城—产—人”关联视角下城市边缘乡村转型的多尺度路径——以江苏溧阳北拓区为例
农村合作经济与苏南乡村空间互动机制——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以苏州为例
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动力机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尺度重组视角下的城郊型乡村空间重构——以常州市窑港村为例
大城市边缘区城乡多维空间冲突特征与形成机制——以韶关市转溪村为例
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的多元行动者介入模式及启示——以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