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28)
- 2023(18080)
- 2022(14895)
- 2021(13601)
- 2020(11138)
- 2019(24677)
- 2018(24119)
- 2017(45960)
- 2016(24148)
- 2015(26665)
- 2014(25943)
- 2013(25565)
- 2012(23585)
- 2011(21297)
- 2010(21951)
- 2009(20807)
- 2008(20334)
- 2007(18588)
- 2006(17053)
- 2005(15376)
- 学科
- 济(122985)
- 经济(122861)
- 业(98885)
- 管理(80887)
- 企(80491)
- 企业(80491)
- 农(51800)
- 方法(42418)
- 业经(37086)
- 农业(34441)
- 数学(33245)
- 数学方法(32976)
- 财(31228)
- 中国(30667)
- 地方(27398)
- 制(23253)
- 技术(21684)
- 学(21256)
- 务(20426)
- 财务(20399)
- 财务管理(20373)
- 策(19304)
- 企业财务(19281)
- 贸(19007)
- 贸易(18993)
- 易(18436)
- 理论(18225)
- 体(17990)
- 和(17749)
- 划(17431)
- 机构
- 学院(354952)
- 大学(345627)
- 济(162498)
- 经济(159664)
- 管理(140565)
- 理学(120268)
- 研究(119137)
- 理学院(119055)
- 管理学(117464)
- 管理学院(116746)
- 中国(94174)
- 财(71524)
- 京(70609)
- 农(67380)
- 科学(67256)
- 所(58626)
- 财经(56305)
- 江(55858)
- 中心(54535)
- 研究所(52485)
- 业大(51304)
- 农业(51201)
- 经(50989)
- 经济学(49757)
- 经济学院(44608)
- 范(43853)
- 北京(43657)
- 师范(43481)
- 州(43166)
- 院(41896)
- 基金
- 项目(227903)
- 科学(182639)
- 研究(173018)
- 基金(167015)
- 家(143768)
- 国家(142190)
- 科学基金(123739)
- 社会(116120)
- 社会科(109903)
- 社会科学(109874)
- 省(90959)
- 基金项目(87306)
- 教育(77017)
- 自然(74963)
- 自然科(73282)
- 自然科学(73263)
- 划(72912)
- 自然科学基金(72035)
- 编号(69744)
- 资助(66177)
- 成果(55584)
- 发(52070)
- 创(51137)
- 重点(50759)
- 部(50655)
- 国家社会(48875)
- 课题(47352)
- 创新(47223)
- 业(46000)
- 制(45022)
- 期刊
- 济(197748)
- 经济(197748)
- 研究(107812)
- 中国(72416)
- 农(69625)
- 管理(57147)
- 财(56819)
- 科学(48926)
- 学报(47973)
- 农业(47178)
- 大学(38415)
- 业经(36850)
- 学学(36791)
- 融(35873)
- 金融(35873)
- 技术(32797)
- 教育(31815)
- 经济研究(30766)
- 财经(28847)
- 问题(25603)
- 业(25233)
- 经(25226)
- 技术经济(21581)
- 世界(21043)
- 贸(18280)
- 现代(17874)
- 商业(17758)
- 版(17513)
- 经济问题(17132)
- 农村(16717)
共检索到549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泽宇
"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是我国对待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一贯态度。当前我国除开面临农业生产领域内部的长期矛盾,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部分对于农村部门农业劳动力的"虹吸"效应外,中美贸易战的出现又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认为只有农业生产率的长期、稳定、有效提升才是彻底降低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的基础和必要途径,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除开落实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村居民福利的政策目标外,另一大政策考量就在于彻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林毅夫(2012)~(〔1〕)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具体政策导向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在制定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具体政策上的实践。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余航 周泽宇 吴比
诱致性变迁因素和强制性变迁因素是审视农业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率变迁的主导理论。本文通过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刻画其变动规律与影响因素,发现传统的诱致性变迁因素并不能良好地解释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生产率的变迁。本文基于1986~2017年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数据发现:(1)土地配置效率改进与留守农户平均生产率降低并存,后者部分抵消了土地流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2)城乡二元结构的"拉力"主导农业生产效率,到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距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农村内部农业生产率变动;(3)自上而下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呈现出异质性效果,这能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针对性改善农业生产绩效的重要抓手;(4)以农业补贴为主的各类农业产业政策的"推力"能够有效缓解城乡差距对农业生产率的负面冲击。新结构经济学的政策导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见。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农业补贴 乡村振兴 城乡差距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袁航 张金山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刘易斯认为,只有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源源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工业部门,当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失时,二元经济结构才能消解。而拉尼斯和费景汉则认为,只有农业部门实现以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经营,工农两部门均衡发展,才能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目前处于刘易斯两个拐点之间,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均等化,才能跨越刘易斯第二拐点,最终消除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世界发达经济梯队的关键。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目标,是我国经济跨越刘易斯第二拐点,从发展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江帆 宋洪远 高鸣
农业生产托管作为社会化服务主要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路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背景和政策要求出发,基于生成逻辑的视角,分析农业生产托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机理,探讨农业生产托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业生产托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推进策略。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托管的生成逻辑由逻辑基础、生成条件、表现形式、主要目的、重要前提等内容构成,在稳定产权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要素投入、降低成本与风险、提高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业生产托管面临服务体系不健全、供需矛盾问题突出、服务对象定位不清晰、服务组织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出建立新型粮食生产托管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服务能力、推动小农户积极参与、完善粮食生产托管政策支持方式等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发展的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课题组在大量调研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就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考及对策建议。一是解决好“谁来种地”和“谁来振兴乡村”的问题,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力度,因势利导推动返乡入乡创业浪潮,夯实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基础和政策保障,让乡村人气旺起来、人才支撑强起来。二是以繁荣的产业生态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培育壮大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三是在县域内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近城镇化,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力度,健全城乡之间市场双向开放和要素对流的体制机制。四是统筹好粮食产业的发展与安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并重,对乡村的水、土、气等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守住生态底线。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龚毓烨
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人才要素之一,必然会影响乡村振兴的效果,进而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破解产生影响。梳理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发现,对新乡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历史角度、能力角度、范围角度和时代角度来考察新乡贤的内涵;从乡村治理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乡村文化传承与社会道德引领功能等方面来考察新乡贤的效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对新乡贤缺乏法律意义上的角色定位、城乡人才循环机制不健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经济封闭性和传统小农思想的局限性等因素存在,极大地抵消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预期。要想发挥新乡贤在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可通过探索转变基层政府治理方式,合理定位新乡贤功能;赋予新乡贤一定的政治待遇,促进新乡贤与其余治理主体的交流协作;完善城乡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交流和激励机制;弘扬新乡贤文化,增强乡村的内在软实力;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吸纳和培育专业化的新乡贤,转变小农思想等方面入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怡琳 张皓迪 李理想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而基层干部和农民是保障和落实粮食安全的重要主体。本研究从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认知出发,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其主要成因。研究发现,基层干部在行政压力下将粮食安全理解为一个行政目标,农民对粮食安全的感知则源于个体的日常实践。在他们看来,粮食安全面临三重困境: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与农村劳动力短缺是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土地政策刚性、种粮补贴政策不完善以及生态政策的抵牾效应构成其制度性障碍;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存在的诸多主观或客观问题则使其陷入主体性困境。本研究认为,应通过加大粮食生产保障力度、统筹协调各类政策落地、积极引导生产者种粮等举措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 基层干部 农民视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怡琳 张皓迪 李理想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而基层干部和农民是保障和落实粮食安全的重要主体。本研究从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认知出发,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其主要成因。研究发现,基层干部在行政压力下将粮食安全理解为一个行政目标,农民对粮食安全的感知则源于个体的日常实践。在他们看来,粮食安全面临三重困境: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与农村劳动力短缺是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土地政策刚性、种粮补贴政策不完善以及生态政策的抵牾效应构成其制度性障碍;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存在的诸多主观或客观问题则使其陷入主体性困境。本研究认为,应通过加大粮食生产保障力度、统筹协调各类政策落地、积极引导生产者种粮等举措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 基层干部 农民视角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春玲 章颖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向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入剖析,以及在这种形式下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粮食危机 粮食安全 战略思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岩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十九大以后全面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化工程,也是促进新时代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性保障。乡村振兴的首要基础之一是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从农业经济学的角度全面阐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经济学 中央1号文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大兴
选取中国31省市1978—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本文估计了农业生产率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及对未来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控制实际固定资本、农业机械总动力等要素投入和生产条件的影响后,农业全要素年均增长率仅为0.53%;(2)实际固定资本、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等工业投入的增加对粮食增产的影响,大约是农业技术进步影响的2.87倍;(3)未来20年内,保持现有要素变化率不变,如果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增加23%,便可维持95%的粮食自给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曹阳春 宁凌
交通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农村公共交通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进行系统分析,指出需要系统地建立多维度农村公共交通建设促进机制。最后提出建设农村公共交通的具体对策:整体协作联动,完善供给建设体系;多维主体参与,稳定供给建设要素;科学政府管制,保障供给建设成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昕墨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共享改革成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立足公共经济学视角,从供给、需求及执行层面深入剖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并从资金筹集、规划布局、投资监管、支持保障等维度,就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桂文
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粮食安全问题的实质是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问题,各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目的是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保护本国粮食的长期供给能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路径强化了小规模农业经营。小规模农业经营制约了农业技术进步,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不容乐观。促进二元经济转型,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芳 徐学荣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理论,从禀赋结构、生产结构和政府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构建我国乡村振兴成效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乡村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政治四方面因素对乡村振兴五方面成效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和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可以用于具体测算和度量全国和各省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也便于相关部门跟踪监测各层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进展情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