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9)
2023(12812)
2022(10767)
2021(9835)
2020(7877)
2019(18015)
2018(17501)
2017(32688)
2016(17564)
2015(19783)
2014(19665)
2013(19603)
2012(18759)
2011(17407)
2010(17436)
2009(16291)
2008(16161)
2007(14301)
2006(12990)
2005(12349)
作者
(50526)
(42562)
(42393)
(40136)
(27153)
(20231)
(18977)
(16419)
(16384)
(15122)
(14800)
(14305)
(13820)
(13770)
(13496)
(13099)
(12527)
(12365)
(12166)
(11911)
(10972)
(10342)
(10059)
(9755)
(9568)
(9528)
(9454)
(9306)
(8536)
(8424)
学科
(84158)
经济(84043)
管理(49803)
(46541)
(35243)
企业(35243)
中国(29343)
方法(26526)
(26319)
数学(23181)
数学方法(22991)
地方(21582)
业经(20399)
(20054)
(19744)
农业(17573)
(16461)
贸易(16442)
(16001)
(15636)
(15514)
银行(15498)
(15125)
(15018)
金融(15016)
(14995)
环境(13644)
(13516)
地方经济(11384)
发展(11334)
机构
大学(256238)
学院(255215)
(116287)
经济(114118)
研究(98776)
管理(92587)
中国(78329)
理学(77728)
理学院(76728)
管理学(75701)
管理学院(75196)
(56881)
科学(55629)
(55254)
(49756)
研究所(44476)
中心(43695)
(42194)
财经(42077)
(39523)
(38264)
经济学(37268)
北京(37018)
(35953)
(35179)
师范(34875)
业大(33802)
经济学院(33261)
农业(32377)
财经大学(31011)
基金
项目(162914)
科学(129801)
研究(122859)
基金(119765)
(104144)
国家(103265)
科学基金(87744)
社会(81990)
社会科(77798)
社会科学(77784)
基金项目(61915)
(61052)
教育(54987)
自然(52375)
(52143)
自然科(51101)
自然科学(51088)
自然科学基金(50191)
资助(48429)
编号(47999)
(40764)
成果(40400)
(37758)
重点(37526)
国家社会(35423)
(35243)
课题(35124)
(33768)
发展(33561)
(33024)
期刊
(140781)
经济(140781)
研究(86750)
中国(63946)
(42659)
(41696)
科学(37908)
管理(37309)
学报(37030)
(29490)
金融(29490)
大学(29404)
农业(29131)
教育(28902)
学学(27525)
经济研究(22945)
业经(22843)
财经(22011)
技术(20799)
(19134)
问题(18473)
(16242)
世界(15468)
(14903)
国际(14781)
资源(12175)
技术经济(12146)
(11759)
经济问题(11650)
现代(11591)
共检索到417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廖炳光  
1引言经济学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有两种基本观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中国主要依靠要素禀赋特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发挥比较优势和实现了后发追赶~([1]);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中国主要依靠制度改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实现了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了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清勇  
土地吐生万物,陈列万物。对人类来说,土地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立身之地,是关键的生产要素,是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国家财富的重要载体,还是历代很多人的信仰对象和精神寄托。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地者,政之本也"。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倡平均地权,认为"土地问题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便可以解决一半了"。1936年,毛泽东同志对访问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矫健  
《物权法》颁布实施后,不动产登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物权法》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贯彻和落实《物权法》,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出台了《土地登记办法》和《房屋登记办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邵传林  王莹莹  裴志伟  
适宜的农地产权制度不仅能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保障。关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变革的方向,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论点:农地国有化、农地私有化及完善论。在对各种论点进行评判的基础上,应该认为,农地国有化与农地私有化都不可行,应继续坚持当前的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并看牢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完善当前农地制度的关键还在于强化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建立各类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恰当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并进行配套制度的变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守英  熊雪锋  章永辉  郭贯成  
土地在中国经济奇迹创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但是,现有基于政府特殊性的研究忽视了土地的重要性,影响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和解释力。本文刻画了政府通过独特土地制度安排主导发展权的"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特征和典型化事实,构建了土地作用于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的机制,通过建立一个纳入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计量模型,利用全国地级市样本数据检验了土地经由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构转变和通过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了结构转变不同阶段的土地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和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旨在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时期形成的推动快速结构转变和高增长的"以地谋发展"的事实和逻辑,随着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和内外环境变化,土地的功能和"以地谋发展"模式的风险和问题凸显,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变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龙登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课题组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熊柴  蔡继明  刘媛  
我国长期陷入"三农"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人地矛盾",即农村户均土地经营规模过小,从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进而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村户均土地达到规模经营水平。为此,要推进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入市,让土地资源在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城市之间和乡村之间以及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人口与土地的空间配置。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蔡继明  
改变城市土地所有制结构是解决征地二律背反的可行途径,整个城乡的土地都应该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原则进行调整,国有土地也应该打破目前产责权利益不清的局面。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不完全的,需要还权赋能;增减挂钩不必通过国家征地的方式来实现;应将承包地和宅基地私有或强化其物权属性;城乡宅基地应同地同权同价;节省建设用地要着眼于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的转移;同时还应科学确定土地适度规模的标准,并设立"耕地保护基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正图  
本文概括了毛泽东分析旧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方法,分析了毛泽东是如何创造性地构建了土地革命理论体系(即革命根据地理论)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研究了这一思想体系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豹  顾益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怀儒  
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既是政治问题 ,也是经济问题。作为政治问题 ,其影响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 ,要有政治层面的考虑。作为经济问题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 ,要善于运用经济学知识来分析、解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在中国有其特殊的地位及意义 ,其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否则 ,要么走不出历史的怪圈 ,要么会导致全局性失败。因此 ,对此问题的思考和驾驭应具系统性、宏观和战略性。本文实事求是地探讨了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产生根源 ,并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几种观点 ,提出了完善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彩云  隋筱童  
总结中国土地制度确立、改革及不断完善的过程,可发现中国土地制度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革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到人民公社时期确立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三权分置",无一不是土地制度变革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土地制度变革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农村,还体现在通过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高洁  廖长林  
英、美、法等国实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前提下,将土地发展权独立分离出来,通过土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来实现城乡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并以此来平衡不同用途管制之间的土地各方的利益关系,较好地保护了耕地和农民的土地权益,合理配置了土地资源,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文章认为,我国应开展土地发展权制度试点,按照土地作为农民集体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原则,保障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把土地发展权制度作为实施城乡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有效途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守英  
在妨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中,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影响城乡平等发展的最重要制度安排。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二元的土地权利体系;城乡土地拥有不同的配置方式;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土地管制缺陷造成城乡不平等发展。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农地转用一律实行征地,城乡一体化形成土地国有化;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匹配;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市场通道基本关闭,农村发展空间压缩;宅基地法律规定滞后于现实,既不利于农民实现宅基地财产权,也不利于土地管理;农民土地权利受损,由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增加;土地增值收益城乡分配不合理程度加剧。改革二元土地制度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手: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