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21)
2023(11729)
2022(9306)
2021(8787)
2020(7175)
2019(16366)
2018(16528)
2017(29648)
2016(17206)
2015(19557)
2014(20131)
2013(19136)
2012(17991)
2011(16373)
2010(16988)
2009(15827)
2008(15894)
2007(14795)
2006(13469)
2005(12635)
作者
(49531)
(40864)
(40834)
(39133)
(25907)
(19535)
(18791)
(15850)
(15834)
(14949)
(13863)
(13783)
(13223)
(13165)
(12739)
(12694)
(12106)
(12065)
(11942)
(11721)
(10762)
(10146)
(10113)
(9441)
(9411)
(9335)
(9155)
(9152)
(8443)
(8353)
学科
(64451)
经济(64372)
管理(40285)
(37859)
中国(29828)
(26850)
企业(26850)
(25266)
方法(23361)
教育(21368)
数学(20073)
数学方法(19741)
(18510)
农业(16965)
(16557)
业经(16318)
(16179)
理论(13769)
(13055)
银行(13028)
(12561)
地方(12534)
(12406)
(12062)
(11533)
金融(11526)
(11473)
贸易(11462)
(11165)
发展(10722)
机构
大学(249010)
学院(243163)
(93793)
经济(91404)
研究(91319)
管理(80108)
理学(67082)
中国(66325)
理学院(66165)
管理学(64538)
管理学院(64058)
(56404)
科学(53304)
(48281)
(47294)
(42329)
研究所(42228)
师范(41956)
(40793)
中心(39910)
(39762)
北京(37243)
财经(36575)
教育(35704)
师范大学(34000)
(33096)
业大(33034)
(32414)
农业(31628)
(31479)
基金
项目(146572)
研究(114806)
科学(114788)
基金(102116)
(88491)
国家(87574)
科学基金(72471)
社会(70577)
社会科(66253)
社会科学(66238)
教育(59227)
(57231)
基金项目(51474)
(49810)
编号(49802)
成果(45348)
自然(42711)
资助(42176)
自然科(41720)
自然科学(41706)
自然科学基金(40931)
课题(37859)
重点(34276)
(33680)
(32884)
(31469)
(30308)
项目编号(29713)
(29297)
教育部(29249)
期刊
(113026)
经济(113026)
研究(88664)
中国(64074)
教育(59094)
(40554)
学报(39390)
(36517)
科学(35024)
管理(31472)
大学(31397)
学学(27830)
农业(27250)
(24870)
金融(24870)
技术(24011)
财经(18904)
业经(18788)
经济研究(18283)
(16434)
问题(15556)
职业(14885)
(13364)
图书(13330)
(13016)
(12464)
(11979)
论坛(11979)
统计(11804)
国际(11503)
共检索到401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方超  黄斌  
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项目调查组提供的CHIP数据流动人口卷,基于明瑟方程,采用多种微观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教育年限、工作经验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工资收入则越高;教育回报的异质型收益特征在不同收入条件下呈"W"形分布,低、高收入群组的教育扩展具有最强的增收效应,但遗漏先天禀赋则会造成教育回报的内生性低估;人力资本存量的个体差异是造成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基于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与工资收入差距,本文为进一步缩小流动人口组内工资差距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邢春冰  张晓敏  
在我国大量的城乡移民中,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带子女共同迁移。考察子女随迁与流动人口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机制,对于理解劳动力流动以及流动人口市民化都有重要意义。子女随迁将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以及对流入地公共服务的需求,在一个空间均衡中,流动人口面临子女随迁和收入水平间的权衡取舍。文章使用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方法研究发现,子女随迁会使流动人口小时工资下降16%左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降低居住成本以及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带子女随迁的流动人口迁移地点的选择受限,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搜寻更高收入的工作。异质性分析表明,有学龄段子女随迁的家庭以及夫妻一方单独外出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女性)受子女随迁的负向影响更大。根据研究结论文章认为,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相关政策一方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子女随迁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光  
笔者使用2012年中国31个省、市的调查数据,估算城乡劳动者在城镇就业的教育回报率,区分人力资本回报和就业机会不平等对教育回报的影响,研究城乡教育回报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城乡工资差距问题。结果表明,忽略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和农村就业的选择问题会导致农村教育回报率被严重低估,修正后的城乡教育回报差异明显缩小;就业机会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教育回报差异和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的城乡差距并不明显。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消除家庭背景所致的就业机会不公是缩小城乡教育回报差异、激励农村劳动者接受更多教育的必然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谭江蓉  
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收入阶层乡城流动人口群体的人力资本回报及其差异。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已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收入分层,其中10%最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阶层平均收入的8.34倍;乡城流动人口的平均教育回报率为2.39%,中低收入及以下阶层的教育回报率差异不显著,中高收入及以上阶层的教育回报率差异显著;提高受教育年限对乡城流动人口中高收入及以上阶层的影响比较大,且最大受益者为高收入阶层;乡城流动人口的平均工作经验回报率为-0.31%,工作经验回报率在中高收入阶层以下均表现为负值,只有到了高收入阶层才呈现出并不显著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谭静  余静文  李小龙  
中国目前面临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教育回报率的结构性差异会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分析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发现该差异在特大城市尤为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的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城城迁移人口3.1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分化;迁移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并将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缩小了0.9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户籍差异产生的机制包括农民工教育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质量差、农民工非农就业经验缺乏、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户籍制度对特大城市乃至中国中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永然  耿楚宇  
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赫克曼两步法、工具变量回归,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受不同教育政策影响的个体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人口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率越高;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率存在显著影响,而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则不显著;从个体异质性来看,城市人口规模对受不同教育政策影响的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率均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对仅受义务教育法实施影响的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率影响最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昌南  张云  
利用26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两方面研究城乡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存在缩小效应;相反,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效应;且扩大效应远大于缩小效应。因此,总体上城乡一体化仍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扩大效应源于在城镇化率化的提高的同时,农村生产要素也加速向城市流动;而缩小源于城乡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着力点是进一步促进农村公共品的投资,促进城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昌南  张云  
利用26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两方面研究城乡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存在缩小效应;相反,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效应;且扩大效应远大于缩小效应。因此,总体上城乡一体化仍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扩大效应源于在城镇化率化的提高的同时,农村生产要素也加速向城市流动;而缩小源于城乡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着力点是进一步促进农村公共品的投资,促进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均衡发展,同时要构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的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淑玲  范建平  米子川  
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变化深刻影响着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文章基于宏观数据和2015—2017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对数线性模型,使用基尼系数和Bonferroni指数的BOI分解对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不平等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不会缩小个体的收入差距,东部地区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持续扩大,其余三个地区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不平等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无论是基尼系数还是Bonferroni指数的BOI分解,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组内不平等可以解释总不平等的95%以上;在基尼系数的BOI分解中,组间不平等对总不平等的贡献仅次于组内不平等,而在Bonferroni指数的BOI分解中,不对称或不规则效应对总不平等的贡献仅次于组内不平等,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指数对收入分布中不同部分的敏感性不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秦建平  张惠  李晓康  
本文在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现代化关系、国家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和有关城乡一体化重大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改革导向价值的城乡教育划分方法,提炼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要素和评价指标。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化率与义务教育投入城乡倍率发展趋势、已经城乡一体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城乡教育的表现特征,寻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评价能够促进重大政策落实、强化公平价值取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静  祝梦迪  
针对中国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的新特征,文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力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差异及在不同等级城市中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高等教育回报率高于本地劳动力,高等教育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对流入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跨省流动及乡—城型流动人口的工资提升作用更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具有明显的自我选择效应,有能力的个体流动到生产效率更高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意愿更强,从而获得更高的教育回报率。文章认为,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顺应人口流动规律,消除注重地域属性并与福利挂钩的区域分割制度,清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强  宋中丽  刘晓红  张林秀  
基于2012—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探讨农村流动人口自雇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女性自雇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男性,在初中、高中阶段同样如此,大专及以上阶段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2)女性机会型创业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男性,但在各教育阶段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生存型创业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男性,在各教育阶段都如此。(3)东部地区女性自雇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男性,西部地区相反,中部地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4)自雇者、生存型创业者、机会型创业者的教育回报率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且女性机会型创业者教育回报率的增速高于男性。(5)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自雇者可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会得到缓解。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强  宋中丽  刘晓红  张林秀  
基于2012—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探讨农村流动人口自雇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女性自雇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男性,在初中、高中阶段同样如此,大专及以上阶段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2)女性机会型创业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男性,但在各教育阶段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生存型创业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男性,在各教育阶段都如此。(3)东部地区女性自雇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男性,西部地区相反,中部地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4)自雇者、生存型创业者、机会型创业者的教育回报率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且女性机会型创业者教育回报率的增速高于男性。(5)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自雇者可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会得到缓解。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传波  阎竣  
运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Brown分解方法研究了城城和乡城两类跨县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结果发现:教育等人力资本因素可以解释两者之间大部分就业机会和收入差异;户籍歧视可能是由户口所在地(即本地与外地)的差异,而非城乡户口性质差异导致的。仅靠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难以提高乡城流动人口的收入,也难以让他们沉淀下来。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娟  赵心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剧增,其内部的收入差距现象也逐渐出现。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Oaxaca-Blinder分解和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探究了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发现相对于性别、年龄等其他变量而言,教育对流动人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表现为教育的价格效应与结构效应都扩大了收入差距,且前者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体现在第90分位点,暗含着城乡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主要由教育的高回报率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按照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地区进行划分后的结果各异,但是教育价格效应依然较大。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发生扭曲的结果只是使得城镇常住人口获得更多了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了更多教育。城镇常住人口具有更强的社会网络和城乡教育资源是发生扭曲的并列原因。基于此结果,政府应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大扶持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农村流动人口也应通过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