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86)
2023(12552)
2022(10442)
2021(9601)
2020(7784)
2019(17380)
2018(16751)
2017(31076)
2016(17085)
2015(18893)
2014(18552)
2013(18171)
2012(17099)
2011(15958)
2010(16155)
2009(14907)
2008(14244)
2007(12778)
2006(11710)
2005(9878)
作者
(51582)
(43829)
(43301)
(41211)
(27760)
(20998)
(19537)
(16857)
(16688)
(15353)
(15327)
(14579)
(14312)
(13513)
(13311)
(13282)
(12973)
(12623)
(12562)
(12347)
(10956)
(10887)
(10407)
(10176)
(10006)
(9772)
(9498)
(9370)
(8833)
(8630)
学科
(88897)
经济(88817)
管理(40431)
(38938)
(30721)
方法(27533)
(25633)
企业(25633)
数学(24518)
数学方法(24308)
地方(23800)
农业(20972)
中国(20929)
(20007)
业经(18948)
(14173)
地方经济(13726)
(13026)
环境(12819)
(12320)
(11949)
贸易(11943)
(11434)
经济学(10818)
(10698)
金融(10694)
土地(10361)
(9930)
银行(9885)
(9760)
机构
大学(251680)
学院(248538)
(105662)
经济(103482)
研究(92888)
管理(87646)
理学(75937)
理学院(74818)
管理学(73317)
管理学院(72855)
中国(67230)
科学(59228)
(53814)
(53227)
(47631)
研究所(43863)
(43831)
业大(42441)
中心(41635)
农业(41568)
(38625)
(36701)
师范(36297)
财经(35573)
经济学(33581)
(33219)
北京(32886)
(32244)
(32186)
经济学院(30098)
基金
项目(170453)
科学(133562)
基金(123526)
研究(120140)
(110128)
国家(109160)
科学基金(91797)
社会(79295)
社会科(74801)
社会科学(74781)
(67924)
基金项目(66572)
自然(59077)
自然科(57633)
自然科学(57610)
(57199)
自然科学基金(56537)
教育(54034)
资助(48014)
编号(46623)
重点(38837)
(38761)
成果(37686)
(36696)
(35071)
课题(33602)
国家社会(33236)
创新(32732)
科研(32345)
大学(32326)
期刊
(126878)
经济(126878)
研究(75812)
(53626)
中国(53585)
学报(46822)
科学(42337)
农业(35778)
大学(35419)
学学(32698)
(31482)
管理(28893)
教育(27226)
业经(21701)
(21110)
金融(21110)
经济研究(20080)
财经(17842)
技术(17707)
问题(17020)
(16512)
(15504)
(14523)
资源(14445)
业大(12874)
技术经济(12229)
科技(11780)
世界(11778)
(11211)
农业大学(11155)
共检索到376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毅华  陈浩龙  林彰平  吴大放  
针对国内外对非正规经济空间研究的不足,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空间集聚及其功能分化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非正规经济在城中村集聚与碎片化现象并存,并产生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微观非正规经济空间集聚与分化行为,导致了城中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的变化,进而使得城中村中心迁移,空间发生重构,土地利用冲突明显。非正规经济空间形态及格局的演化在大学城城中村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双向建构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石忆邵  谢萌秋  
近年来我国大学城的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比较普遍。以广州大学城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大学城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高校的综合得分来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及有关省市《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指标》等地方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对广州大学城某高校用地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大学城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传标  张涵  程明洋  王绍续  陶伟  
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改变后的村落形态又影响着空间使用者的空间认知。以广州市珠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在定量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了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珠村居民整体居住安全感不高,与其狭长弯曲的巷道、无序的居住结构密切相关;(2)村落形态结构中,"临街式"与"巷道式"2种居住形态的居住安全感差异较大,空间组构与"自然监视"是其差异的主要原因;(3)村落空间形态对不同居住者的居住安全感影响不同,对外来年轻女性的居住安全感影响较大。"自然监视"所形成的"虚拟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可防御空间",共存与共...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黎云  陈洋  李郇  
以广州车陂村为例,由外而内地对城中村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空间类型,具有被挤迫和封闭的外部空间特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仍然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在混合的功能使用、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村落肌理以及场所的文化传承上,这是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部空间的整理和外部空间的渗透两方面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建议,以期促使城中村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最终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廖远涛  代欣召  
城中村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城—乡"相互融合的渐进式演进过程。文章以回顾的视角,分析了广州城中村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重新审视广州城中村的演进历程及基本类型,以此作为理解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基础;之后,系统梳理了广州城中村改造政策,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静  闫小培  
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普遍存在。以深圳市为例,在梳理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机理与管治对策。研究发现,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发展是政策力、市场力和社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住房,各种动力的大小和方向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智刚  周素红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城市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土地收益和城市功能的博弈过程 ,城中村的改造也只有在保证三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改造方案”为基础 ,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如何体现政府管理、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的共赢 ,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冠军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导致城乡土地二元制结构下的"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城中村"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特有现象,因为其事关广大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城中村现象日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症结,如何破解"城中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难题,如何规范"城中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要素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如何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最大的合法利益,成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考察郑州市"城中村"土地改造的基础上,拟对相关难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方小山  秦雅楠  
大学城保留村相较于城市内城中村,因与大学的地缘关系,受到学生化影响;学生化作为一种城市空间变迁现象,也体现在保留村商业空间,因发展过程的自发性和自王性,现阶段已显现诸多问题。文章以学生化的理论角度分析保留村商业空间变化缘由,从社会、经济、物质景观、文化四个层面分析总结现状问题,梳理广州大学城贝岗村商业空间发展历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明晰学生化影响的两面性,为促进学生化正向作用,从商业空间更新优化和上层主体合作机制两个层面提出发展策略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孟阳  冯景环  王小依  贾瑶瑶  黄昱蒙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乡矛盾不断地积累造成了独特的城中村现象,它影响了城市更新的质量、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土地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在城中村改造规划的研究中,有效地把物质空间改造分析与制度改革研究相结合,推动了城市研究理论和改造实践的发展进程。土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城中村改造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分析基础和支持。本文结合实地考察调研考察和土地信息系统分析技术,分析了广州花地村的土地产权及其流转特征,并指出了花地村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城中村整治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蓝宇蕴  张汝立  
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中村现象的宏观制度背景,但从深层次角度看,城市化农民的利益机制、生存和发展机制及其相关行动逻辑才是形成城中村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认为,城中村问题的消解、城中村改造以及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制订,都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化农民的利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学广  
"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乡过渡聚落形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浓缩着城市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组织与发展商以及外来人口等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冲突等种种博弈状态和过程。从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以"城中村"这一特殊类型的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为切入点,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城中村空间生产的经济基础、属性特征、类型、过程、模式和治理机制等。结论是:城中村空间的生产是制度变迁和社会行动者互动博弈的产物,城中村空间的治理必须以产权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社会经济治理体系;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中村土地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以利益平衡为切入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文盛  冯健  李烨  
近年来中国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迅速,对居民的社会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微信访谈等方式调查了北京5个典型城中村,利用多元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迁移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中村住房市场非正规化从信息源头切断了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住房信息的渠道,加上城中村居民选择新住所具有就业导向和以地缘—血缘为纽带聚集的特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的居住迁移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受"就业锚点"、"距离衰减定律"和非正规就业影响,信息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曾学龙  孙林  李慧  李美丽  
城中村改造主要面临三个难点:一是改造资金的筹集与改造主体的选择;二是存量土地如何盘活;三是如何排解城中村改造的阻力。破解上述难点,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公开公平选择合作开发者,确保资金安全;做好存量土地的盘活工作,调整好土地使用功能;加大前期宣传,调查村民意愿,合理制定拆迁补偿方案和标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