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70)
2023(9465)
2022(7756)
2021(7103)
2020(5655)
2019(12582)
2018(12146)
2017(22470)
2016(12082)
2015(12952)
2014(12387)
2013(12306)
2012(11352)
2011(10156)
2010(9826)
2009(8889)
2008(8369)
2007(7290)
2006(6349)
2005(4826)
作者
(35572)
(30081)
(29587)
(28084)
(18800)
(14729)
(13334)
(11636)
(11515)
(10256)
(10232)
(10075)
(9622)
(9353)
(9149)
(8958)
(8934)
(8702)
(8610)
(8343)
(7542)
(7127)
(7065)
(6924)
(6881)
(6561)
(6521)
(6476)
(6227)
(5972)
学科
(46635)
经济(46579)
(31003)
管理(28786)
(27434)
农业(18699)
(18634)
企业(18634)
方法(17669)
数学(16161)
数学方法(16045)
业经(13605)
地方(13330)
中国(12422)
(10655)
(9785)
(8911)
(8905)
贸易(8902)
(8581)
环境(8134)
(7994)
农业经济(7514)
收入(7173)
技术(6679)
(6573)
银行(6540)
(6458)
金融(6455)
发展(6421)
机构
学院(166467)
大学(163202)
(64291)
经济(62873)
管理(61783)
研究(57300)
理学(54610)
理学院(53855)
管理学(52847)
管理学院(52545)
中国(42458)
(41955)
科学(38692)
(33611)
农业(32302)
业大(32091)
(28636)
中心(27754)
研究所(26722)
(26521)
(24766)
(23184)
师范(22844)
(22041)
财经(21883)
农业大学(21780)
(20754)
北京(19991)
(19907)
(19717)
基金
项目(124877)
科学(97766)
基金(91051)
研究(86141)
(82185)
国家(81423)
科学基金(69004)
社会(56988)
社会科(53729)
社会科学(53717)
基金项目(50472)
(50472)
自然(45739)
自然科(44627)
自然科学(44610)
自然科学基金(43801)
(42137)
教育(37269)
资助(33975)
编号(33592)
重点(27966)
(27768)
(26064)
(26060)
成果(24877)
计划(24558)
创新(24372)
科研(24302)
国家社会(24079)
(23968)
期刊
(72271)
经济(72271)
(43281)
研究(41674)
学报(33439)
中国(30891)
科学(29727)
农业(28782)
大学(24659)
学学(23816)
(18362)
管理(17574)
业经(16717)
(14016)
金融(14016)
(12917)
教育(11457)
(11229)
技术(10722)
经济研究(10495)
问题(10484)
资源(10401)
业大(10222)
财经(9472)
农业大学(8962)
科技(8945)
农村(8290)
(8290)
农业经济(8175)
(8053)
共检索到231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传标  张涵  程明洋  王绍续  陶伟  
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改变后的村落形态又影响着空间使用者的空间认知。以广州市珠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在定量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了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珠村居民整体居住安全感不高,与其狭长弯曲的巷道、无序的居住结构密切相关;(2)村落形态结构中,"临街式"与"巷道式"2种居住形态的居住安全感差异较大,空间组构与"自然监视"是其差异的主要原因;(3)村落空间形态对不同居住者的居住安全感影响不同,对外来年轻女性的居住安全感影响较大。"自然监视"所形成的"虚拟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可防御空间",共存与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文盛  冯健  李烨  
近年来中国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迅速,对居民的社会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微信访谈等方式调查了北京5个典型城中村,利用多元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迁移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中村住房市场非正规化从信息源头切断了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住房信息的渠道,加上城中村居民选择新住所具有就业导向和以地缘—血缘为纽带聚集的特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的居住迁移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受"就业锚点"、"距离衰减定律"和非正规就业影响,信息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黎云  陈洋  李郇  
以广州车陂村为例,由外而内地对城中村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空间类型,具有被挤迫和封闭的外部空间特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仍然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在混合的功能使用、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村落肌理以及场所的文化传承上,这是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部空间的整理和外部空间的渗透两方面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建议,以期促使城中村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最终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毅华  陈浩龙  林彰平  吴大放  
针对国内外对非正规经济空间研究的不足,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空间集聚及其功能分化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非正规经济在城中村集聚与碎片化现象并存,并产生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微观非正规经济空间集聚与分化行为,导致了城中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的变化,进而使得城中村中心迁移,空间发生重构,土地利用冲突明显。非正规经济空间形态及格局的演化在大学城城中村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双向建构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廖远涛  代欣召  
城中村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城—乡"相互融合的渐进式演进过程。文章以回顾的视角,分析了广州城中村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重新审视广州城中村的演进历程及基本类型,以此作为理解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基础;之后,系统梳理了广州城中村改造政策,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智刚  周素红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城市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土地收益和城市功能的博弈过程 ,城中村的改造也只有在保证三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改造方案”为基础 ,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如何体现政府管理、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的共赢 ,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蓝宇蕴  张汝立  
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中村现象的宏观制度背景,但从深层次角度看,城市化农民的利益机制、生存和发展机制及其相关行动逻辑才是形成城中村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认为,城中村问题的消解、城中村改造以及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制订,都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化农民的利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学广  
"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乡过渡聚落形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浓缩着城市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组织与发展商以及外来人口等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冲突等种种博弈状态和过程。从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以"城中村"这一特殊类型的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为切入点,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城中村空间生产的经济基础、属性特征、类型、过程、模式和治理机制等。结论是:城中村空间的生产是制度变迁和社会行动者互动博弈的产物,城中村空间的治理必须以产权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社会经济治理体系;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中村土地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以利益平衡为切入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曾学龙  孙林  李慧  李美丽  
城中村改造主要面临三个难点:一是改造资金的筹集与改造主体的选择;二是存量土地如何盘活;三是如何排解城中村改造的阻力。破解上述难点,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公开公平选择合作开发者,确保资金安全;做好存量土地的盘活工作,调整好土地使用功能;加大前期宣传,调查村民意愿,合理制定拆迁补偿方案和标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宁  王录仓  李纯斌  吴静  
"空间失配"假设自提出以来,其研究成果对国外城市就业政策、空间发展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我国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文章借鉴国外"空间失配"理论,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对兰州市城关区城中村就业问题中存在的空间障碍进行了研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瑞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选取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可归为四类,即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公开公正透明程序、社会结构转型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其中,前三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正,最后一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存在"门槛现象"。据此认为,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提升路径如下:制定合理的安置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规则;创新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的每个环节都要公开公正透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瑞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选取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可归为四类,即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公开公正透明程序、社会结构转型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其中,前三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正,最后一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存在"门槛现象"。据此认为,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提升路径如下:制定合理的安置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规则;创新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的每个环节都要公开公正透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照民  安睿  刘耀林  
城中村作为带着农民特色和阶级混杂重塑的空间,为弱势劳动群体融入城市化体系、实现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保障。探讨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开展城中村建成环境改造,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通勤和就业困难意义重大。论文基于武汉市2018年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数据,以公共交通通勤方式选择作为二元分类因变量,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分析建成环境与城中村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非线性关系与阈值效应,结果显示:普遍长距离通勤的城中村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依赖性强,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弥补了传统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其中公交站可达性预测贡献度最大(19.89%),阈值分别在300 m和1000 m左右,在城中村改造时应尽量满足直线距离300 m公交站点可达,保证1000 m内存在公交线路,其余变量也有相似的可解释性。研究得到的建成环境影响的优先层次和最有效的空间属性范围将为提升城中村居民就业和通勤公平,实现区域包容、协调的城镇化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侯学英  吴巩胜  陈乐  
近年来的研究开始认识到,尽管城中村存在许多问题,但它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适应城市化的基础,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就业和收入的角度分析,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城中村区位、居民通勤特征及工作地点三类空间变量,对城中村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包含空间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定量揭示了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对其收入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