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32)
- 2023(9768)
- 2022(8166)
- 2021(7556)
- 2020(6028)
- 2019(13591)
- 2018(13204)
- 2017(24664)
- 2016(13293)
- 2015(14443)
- 2014(13995)
- 2013(13875)
- 2012(12870)
- 2011(11561)
- 2010(11339)
- 2009(10504)
- 2008(10039)
- 2007(9028)
- 2006(7898)
- 2005(6307)
- 学科
- 济(52910)
- 经济(52743)
- 业(35413)
- 管理(32104)
- 农(28599)
- 企(24182)
- 企业(24182)
- 方法(21189)
- 农业(19333)
- 数学(17464)
- 数学方法(17305)
- 业经(16284)
- 中国(14796)
- 地方(13771)
- 财(12405)
- 学(11494)
- 制(11123)
- 贸(9314)
- 贸易(9308)
- 易(8997)
- 环境(8432)
- 发(8304)
- 和(8220)
- 农业经济(7722)
- 理论(7705)
- 技术(7249)
- 银(7237)
- 银行(7194)
- 收入(7048)
- 体(6848)
- 机构
- 学院(184513)
- 大学(182722)
- 济(71303)
- 经济(69712)
- 管理(68887)
- 研究(64495)
- 理学(60602)
- 理学院(59754)
- 管理学(58620)
- 管理学院(58276)
- 中国(48652)
- 农(44377)
- 科学(42892)
- 京(38864)
- 业大(34277)
- 农业(34018)
- 所(32697)
- 中心(31252)
- 财(30958)
- 研究所(30213)
- 江(27868)
- 范(26135)
- 师范(25787)
- 财经(25020)
- 北京(23674)
- 农业大学(23076)
- 院(23043)
- 经(22747)
- 省(22343)
- 州(22162)
- 基金
- 项目(134252)
- 科学(104981)
- 基金(97649)
- 研究(93546)
- 家(87716)
- 国家(86861)
- 科学基金(73446)
- 社会(62208)
- 社会科(57564)
- 社会科学(57543)
- 基金项目(53516)
- 省(53091)
- 自然(48635)
- 自然科(47480)
- 自然科学(47465)
- 自然科学基金(46641)
- 划(45179)
- 教育(41247)
- 编号(37330)
- 资助(37042)
- 重点(30190)
- 发(29508)
- 部(28544)
- 成果(28542)
- 创(27919)
- 科研(26162)
- 创新(26045)
- 计划(25920)
- 国家社会(25397)
- 课题(25372)
共检索到2668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青 蔡银莺
研究目的:基于对武汉市洪山区两个已拆迁城中村原住民的调研数据,分析拆迁对原住民社会阶层变化的影响,为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城中村治理提供基础资料。研究方法: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在软件LatentGold 4.5中进行客观分层模型和住房分层模型估计,归纳拆迁前后社会客观阶层与住房阶层结构的特征与变化。研究结果:拆迁前社会客观结构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拆迁后中间退休阶层与零工底层群体融合形成新的零工退休阶层,客观社会阶层类别减少,社会分层趋于同质化,阶层分化减弱。拆迁后城中村居民住房的绝对价值均有所提高,住房价值整体的不平等差异减弱,而各个客观阶层内部住房价值的非均衡性均有所增加,阶层间的住房价值差距也随着拆迁而扩大。住房分层与社会客观分层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前者未打破人们原有的社会客观位置而重构社会阶层,但也并未与客观分层表现为完全的一致性,而是不同客观阶层的住房价值分布特征各不相同。研究结论:未来应重视拆迁对城中村居民的住房财产、社会阶层等各方面的影响,针对城中村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探寻规范化、差别化且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拆迁补偿制度,以缓和阶层矛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东丽 蔡银莺
通过比较两种拆迁补偿模式下居民在安置前后的住房财产持有分化程度,运用夏普利值回归分解法分析了家庭生计禀赋对住房财产分化的具体贡献和相对重要程度。结果显示:补偿模式对居民住房财产持有具有显著的分异影响,设置房屋补偿最高基线的青年城小区居民的住房财产持有量较拆迁前显著减少,而未设置住房补偿限制的西苑小区则有显著增加;城中村居民家庭的住房财产分化程度较为明显,还建后青年城小区居民的住房财产分化缓解程度、财产流动性及流动性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均大于西苑小区,青年城居民住房财产较易向下移动,而西苑则更易向上移动;物质资本是居民住房财产分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住房初始禀赋对安置后住房财产分化的贡献率大于58%。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海艳 蔡银莺
以武汉市两个城中村拆迁还建小区的317户居民家庭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和流动性测度方法分析了居民家庭的生计资本流动特征。结果显示:拆迁还建后被拆迁居民家庭的总体生计水平得到了提升,其中物质、金融、社会、心理等资本得到显著提升,人力资本变化不显著;不同生计资本组的家庭生计资本的流动状态不一,原中等偏下分组向上流动居多,原中等偏上和高等分组向下流动居多,原低等分组相对缺乏流动性;采用社会集资模式的西苑小区的相对和绝对流动性均大于采取政府和开发商联合共建模式的青年城小区; 300平方米补偿面积基线的设置导致原高等分组居民生计资本下降;中等偏下、中等及中等偏上分组居民家庭的社会福利得到改善。
关键词:
城中村 拆迁还建 生计资本 流动性 武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照民 安睿 刘耀林
城中村作为带着农民特色和阶级混杂重塑的空间,为弱势劳动群体融入城市化体系、实现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保障。探讨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开展城中村建成环境改造,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通勤和就业困难意义重大。论文基于武汉市2018年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数据,以公共交通通勤方式选择作为二元分类因变量,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分析建成环境与城中村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非线性关系与阈值效应,结果显示:普遍长距离通勤的城中村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依赖性强,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弥补了传统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其中公交站可达性预测贡献度最大(19.89%),阈值分别在300 m和1000 m左右,在城中村改造时应尽量满足直线距离300 m公交站点可达,保证1000 m内存在公交线路,其余变量也有相似的可解释性。研究得到的建成环境影响的优先层次和最有效的空间属性范围将为提升城中村居民就业和通勤公平,实现区域包容、协调的城镇化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涂鑫鑫 李伟夫 陈洪 徐佳
脆弱性经常与风险、危害相关联,是灾害研究中运用的重要概念。在城市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评估区域脆弱性水平,识别脆弱人群是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重要环节。选取武汉市洪山区的城中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分析框架构建自然灾害的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通过加权综合评价法评估居民的社会脆弱性水平。结果显示该区域城中村居民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且其脆弱性分布不均匀,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结构性差异显著,而且适应能力较低是导致居民脆弱的重要原因。还显示不同年龄、户口类型和收入的居民脆弱性差异明显。农村户口居民脆弱性高于城镇户口居民,且农村人口的敏感性偏高、适应能力较低,在面对灾害和风险时,更容易受到冲击;随着年龄增加,个体适应外部风险的能力下降,但在敏感性方面,结果却显示部分城中村的青年群体相较而言处于较高水平;收入水平提高对降低居民社会脆弱性有积极影响,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降低脆弱性的策略。另外,女性的社会脆弱性整体只略高于男性,且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方面来看性别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双 童心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升级的重要步骤正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已经并必将继续对城市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武汉市汉阳区城中村改造为例,从供给、需求和价格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改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现有的改造方式而言,其增加了土地与商品房的供应量,拉高了市区内部分市场的房价,改变了供给结构,但对需求影响甚微。因此城中村改造宜从改造主体、方式和进度上加以调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康永征 邢媛
“城中村”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改造的重点。城中村村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面临一个新的社会化断层,他们在城市生存技能方面、文化素质方面和城市心理的培养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适问题。解决城中村村民的社会化提升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城中村 社会化 和谐社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孟俊红
研究目的:研究拆迁补偿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公正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中国拆迁补偿中,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中,存在着严重的利益主体缺位与利益主体错位现象。研究结论:应当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直接流转,在拆迁补偿中应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海
本文选取中国中部一个“城中村”的选举换届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地考察了村委会的选举过程。由于一份旨在争夺主任职位“传单”的出现,彻底撕裂了平静的选举过程和村庄权力格局,家族、地缘和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年轻者和年长者相互竞争,致使城中村的选举异常激烈。在确定村庄最高掌权者无望后,竞争的重点开始转移到3位成员之中的委员一职位。本文结论认为,从城中村的政治生活来看,虽然选举的村民是原子式的,但选举权利的表达却是组合式的,组合的方式主要有家庭式、地缘式和组别式。虽然选举是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并且每3年就可享受一次,但对经济发达的村庄而言,它将常常阻断村庄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进程,选举的周期变动必将影响到经济...
关键词:
家族 城中村 选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喻燕
房地产拆迁是近年来最敏感的社会问题之一,评估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被拆迁人、拆迁人、政府三方的切身利益,进而影响拆迁工作的进程。针对拆迁补偿价格评估现存难题,引入意愿调查法(CVM),探讨了其在房屋拆迁补偿价格评估中的优势、全面设计了调查程序、提出偏差解决方法,并设计调查问卷以武汉市为实证研究,得出受偿意愿金额(WTA);最后对意愿调查法的实际应用提出三点建议。
关键词:
拆迁评估 意愿调查法 受偿意愿 武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文盛 冯健 李烨
近年来中国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迅速,对居民的社会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微信访谈等方式调查了北京5个典型城中村,利用多元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迁移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中村住房市场非正规化从信息源头切断了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住房信息的渠道,加上城中村居民选择新住所具有就业导向和以地缘—血缘为纽带聚集的特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的居住迁移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受"就业锚点"、"距离衰减定律"和非正规就业影响,信息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瑞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选取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可归为四类,即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公开公正透明程序、社会结构转型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其中,前三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正,最后一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存在"门槛现象"。据此认为,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提升路径如下:制定合理的安置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规则;创新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的每个环节都要公开公正透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瑞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选取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可归为四类,即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公开公正透明程序、社会结构转型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其中,前三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正,最后一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存在"门槛现象"。据此认为,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提升路径如下:制定合理的安置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规则;创新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的每个环节都要公开公正透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智刚 周素红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城市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土地收益和城市功能的博弈过程 ,城中村的改造也只有在保证三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改造方案”为基础 ,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如何体现政府管理、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的共赢 ,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关键词:
城中村 改造方案 文冲社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