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9)
2023(12434)
2022(10447)
2021(9977)
2020(8104)
2019(18505)
2018(18158)
2017(35658)
2016(18997)
2015(20964)
2014(20443)
2013(20000)
2012(18208)
2011(16247)
2010(16157)
2009(14614)
2008(13784)
2007(12100)
2006(10866)
2005(9106)
作者
(49548)
(42263)
(41419)
(39560)
(26347)
(19977)
(18713)
(16319)
(15890)
(14700)
(13989)
(13980)
(12809)
(12801)
(12796)
(12619)
(12412)
(12131)
(12040)
(11736)
(10171)
(10164)
(10006)
(9790)
(9563)
(9402)
(9211)
(8838)
(8320)
(8288)
学科
(79135)
经济(79052)
(59930)
(51220)
管理(49938)
(37467)
企业(37467)
农业(34098)
方法(32031)
数学(29185)
数学方法(28777)
业经(22177)
中国(20018)
(19645)
地方(18194)
(15461)
(14887)
贸易(14883)
(14564)
(14289)
(13490)
农业经济(12547)
环境(12209)
(11663)
技术(11603)
(11350)
银行(11344)
(11158)
财务(11116)
财务管理(11090)
机构
学院(256010)
大学(246914)
(110249)
经济(108072)
管理(103911)
理学(90167)
理学院(89350)
管理学(87908)
管理学院(87428)
研究(81802)
中国(65084)
(55728)
(49117)
(48808)
科学(47556)
农业(41973)
中心(41272)
业大(41039)
(38488)
财经(38438)
(38422)
(35123)
研究所(34766)
(33108)
(32662)
经济学(32583)
师范(32410)
经济管理(30504)
经济学院(29563)
北京(29525)
基金
项目(177540)
科学(142007)
研究(135497)
基金(129619)
(110916)
国家(109872)
科学基金(96371)
社会(87565)
社会科(82782)
社会科学(82761)
(71149)
基金项目(68829)
教育(60775)
自然(60469)
自然科(59056)
自然科学(59044)
自然科学基金(57983)
(57787)
编号(56644)
资助(51657)
成果(44218)
(40189)
(39758)
重点(39111)
课题(37656)
(37311)
国家社会(36209)
(34847)
创新(34781)
人文(34677)
期刊
(124753)
经济(124753)
研究(71215)
(60342)
中国(49439)
农业(41092)
(36117)
科学(34284)
管理(33991)
学报(33943)
(28626)
金融(28626)
大学(28037)
业经(27785)
学学(26989)
教育(23407)
技术(23211)
(18659)
问题(17704)
财经(17596)
经济研究(17570)
农业经济(15243)
农村(15171)
(15171)
(15045)
(13792)
资源(13520)
世界(13111)
经济问题(12758)
技术经济(12433)
共检索到374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得利  
“城中村”已经是我国许多城市所特有的现象,大部分失地农民往往身处着“耕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尴尬境遇。本文通过对河南郑州某城中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存在诸多问题: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难以融入城市、土地资产流失严重、家庭生活保障水平低等,进而提出保证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需采取“经济补偿、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三者相互协同的综合措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成得礼  
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城中村改造的理念和政策进行反思。基于对部分大中城市的城中村及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城中村在促进失地农民生计资产积累和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城中村改造必须坚持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不能破坏城中村原有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机理,同时就如何推动城中村发展、进化直至蜕变为真正的城市提出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滕熙  邹鹏  
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但在处理生态地区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弊端。在这个情况下,研究生态地区城中村更新改造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改造问题,提出在思路上应该考虑整体系统性;在方法上,应从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合作模式等方面着手,综合解决难题。最后结合土华村更新改造规划案例进行探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泫永  
城中村改造在很多快速发展的大中型城市中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城中村改造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本文在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后,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一些探讨,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一些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冠军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导致城乡土地二元制结构下的"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城中村"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特有现象,因为其事关广大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城中村现象日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症结,如何破解"城中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难题,如何规范"城中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要素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如何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最大的合法利益,成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考察郑州市"城中村"土地改造的基础上,拟对相关难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锦  
文章通过对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中城中村失地农民就业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城中村失地农民面临着失地与失业的双重窘境,成为了想上班没有岗位、想种田无地可耕、想保证生产生活开支又没有来源的三无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城中村就业服务体制建设不全、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农民就业结构性失衡以及农民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由此得出的政策启示是:政府部门要在城中村进行统筹规划,创设农民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农民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同时要在城中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章平  唐娟  
中国短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奇迹促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作为流动人口目的地的大城市,城中村一方面保留着乡村传统接受被动城市化,另一方面成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主动城市化的低成本生活区和缓冲带。城市化前期政府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缺位,而在建设用地等资源稀缺加剧时政府治理城中村又面临重重困境。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深圳为例,对典型的宝安区城中村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了追踪观察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城中村困境形成的人、财物、组织和体制因素,并给出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等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蒙林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个具有时空特殊性的中国式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郊区和城中村为例,研究了具有特殊性的城乡结合部的"三农"问题。这类"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表现在:1城乡既碰撞又融合。2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3外部性异常突出。而"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是:1城乡矛盾最直接。2贫富悬殊现象突出。3爆炸式的短暂繁荣。"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是:1城乡二元结构。2两种所有制性质的土地流转方式不同。3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存。破解这类"三农"问题的途径是:1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3改进工作方法——征用土地与就业安排衔接、先安置后拆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  
“城中村”的农民分化是以职业分化为基础的。丧失土地将对农民产生一个推力,即使其职业类型由传统的农业推向非农产业;而城镇的“华灯效应”叉将对失地农民产生一个拉力,将其拉向城镇就业。在这个过程中,职业的分化将直接导致农民群体内部的分化。但是,根据我们对陕西六个“城中村”的调查,农民职业的分化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农民除农业生产外没有一技之长。现阶段,“城中村”农民陷于“种田无地、就业无门”的尴尬境地。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成为“城中村”农民的根本出路。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金秋  贾俊民  
基于市民身份的社会学视角,以城中村农民市民化的演变效果为焦点,提出了一个市民性的六因子概念模型:市民理性精神、市民职业性、市民生活方式、市民社会保障性、市民社会参与性及市民政治自治性。从保定市薛刘营村抽取267位村民收集数据资料,分别用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对数据资料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村民市民化六个维度的演变呈现出不同步性;同时,这六个因子又共同组成了一个更高级因子——市民性的完整表征。最后提出需要通过市民教育、就业服务、完善市民权制度和建立市民化监测指标体系来进一步促进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进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玲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是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中的二级目标。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西安市城中村涉及村落、人口、区域及可耕地面积都在呈递减趋势,但围绕改造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却呈多样化态势。问题的累积表明,城乡之间的开放维度这个结构性背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城中村地理空间城市化而社区管理边缘化所引发的农民的悖论心理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具体表现为:农民朝城市单向线性流动与失去土地的困窘焦虑相伴、农民接受城市文化洗礼与心理上的弱势认同并存、融入城市的期望与新身份模糊同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斌  于卓伟  
城中村现象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而出现的一个棘手的城市问题。它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东丽  蔡银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住房状况得以改善的同时,住房配置差异持续强化,从而催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利用武汉市城中村和城郊村共813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在采用T检验、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并比较城中村与城郊村农民住房配置差异的基础上,运用非线性Blinder-Oaxaca回归分解法分析家庭资本禀赋和区位条件对城中村与城郊村农民住房配置差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在同等资本禀赋水平下,城中村与城郊村农民住房配置存在显著差异;城中村内部农民住房面积配置差异程度大于城郊村农民,而住房条件配置差异则稍小于城郊村农民;城中村与城郊村农民之间的住房面积配置差异主要取决于其资本禀赋异质(58.62%),而住房条件配置差异则主要源于区位条件驱动(57.77%)。为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改善农民住房状况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要注重对弱势群体居住状况的改善和农民资本禀赋积累,加强引导农民建设合理适度住房,完善城郊村公共基础设施和住房配套设施建设,通过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来加强中心村建设和管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晶  
城中村问题己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协调发展、功能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梗阻。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博弈理论研究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开发商、村民的三方博弈过程,通过构造效用函数分析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出在村民支持的基础上政府介入并承担改造费用,原则上不鼓励开发商介入改造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崔艺红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国家二元土地管理和社会管理制度以及政府无度征地政策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廉租房供应职能缺失的表现,也是城中村相关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更是失地又失业的城中村村民自我救赎的结果。只要城中村产生的制度基础存在,其在可见的未来并不可能完全消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