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05)
2023(13959)
2022(11788)
2021(10776)
2020(8792)
2019(19688)
2018(19285)
2017(35302)
2016(19561)
2015(21696)
2014(21260)
2013(20701)
2012(19216)
2011(17516)
2010(17627)
2009(16049)
2008(15642)
2007(14148)
2006(12595)
2005(10681)
作者
(60294)
(50753)
(50382)
(47816)
(31963)
(24495)
(22745)
(19747)
(19548)
(17799)
(17398)
(17294)
(16426)
(15825)
(15719)
(15497)
(15477)
(14698)
(14690)
(14616)
(12745)
(12570)
(12248)
(11805)
(11463)
(11241)
(11168)
(11138)
(10386)
(10295)
学科
(73911)
经济(73819)
管理(50788)
(49996)
(35203)
企业(35203)
(33988)
方法(28478)
数学(24623)
数学方法(24317)
农业(22925)
中国(20341)
(20157)
业经(19650)
地方(19149)
(17536)
环境(16075)
(15873)
(13674)
贸易(13664)
(13190)
(11867)
银行(11799)
(11751)
(11641)
理论(11544)
(11447)
(11295)
(11269)
金融(11260)
机构
学院(278152)
大学(276964)
(104293)
经济(101868)
管理(100767)
研究(100031)
理学(87726)
理学院(86459)
管理学(84584)
管理学院(84092)
中国(74077)
科学(67900)
(65402)
(59959)
(52315)
业大(51129)
农业(50944)
研究所(48503)
中心(46614)
(46254)
(43764)
(40535)
师范(39973)
财经(36981)
北京(36622)
(36368)
(34533)
(33978)
农业大学(33743)
(33593)
基金
项目(199209)
科学(155291)
基金(143405)
研究(138563)
(129873)
国家(128740)
科学基金(107895)
社会(87839)
社会科(82813)
社会科学(82791)
(79662)
基金项目(77454)
自然(71939)
自然科(70225)
自然科学(70198)
自然科学基金(68928)
(67909)
教育(62380)
资助(55981)
编号(55445)
重点(45750)
成果(44241)
(43801)
(42153)
(41152)
计划(39307)
课题(38971)
科研(38718)
创新(38544)
国家社会(36755)
期刊
(118048)
经济(118048)
研究(74933)
(63205)
中国(58918)
学报(57002)
科学(49543)
农业(42018)
大学(41641)
学学(39684)
(34151)
管理(32133)
教育(29940)
(23636)
金融(23636)
业经(23074)
技术(20663)
(20437)
(17774)
经济研究(17436)
财经(17112)
业大(16627)
资源(16194)
问题(16150)
(14727)
科技(14611)
农业大学(14129)
图书(14107)
(11624)
技术经济(11565)
共检索到409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晓楠  韩西丽  
城中村是我国当代城市中典型的低收入群体聚集区,其中儿童成长环境问题突出,普遍缺乏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空间,但目前国内针对低收入住区儿童体力活动机会的研究十分缺乏。本文以深圳市城中村为例,基于行为注记法和访谈式问卷法分别获取1754位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和37位儿童偏好的活动地点及原因数据,利用GIS和SPSS分析城中村建成环境对于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城中村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场地宽敞、店铺密度高、有可玩设施等特征的区域;(2)城中村过高的建筑密度对大龄儿童(7~12岁)进行户外体力活动有负面影响,而有可玩的设施是吸引大龄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关键因子;(3)城中村建筑底层的经营性功能有利于增加低龄儿童(0~6岁)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机会;(4)可利用的座椅包括公共座椅和居民自发在街道上摆放的座椅对城中村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有积极影响。塑造城中村美好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包括由政府、村集体及村民、外来暂住人群和商户等共同协作,利用现有废弃宅基地创造更多的儿童活动空间、增加可玩的公共艺术装置和座椅、增加户外空间中的花草种植和立体绿化等,都将有助于增加儿童的户外体力活动机会,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对促进城市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韩见  叶成康  韩西丽  
本文采用拍照实验、访谈式问卷及扫描式观察法对钟楼湾社区6-12岁儿童的户外体力活动及活动空间进行调查,试图了解北京市胡同社区户外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场地宽敞、平坦、有树木、色彩鲜艳、有可玩的设施是胡同社区儿童理想的户外活动空间构成要素;(2)胡同拐弯处及尽端式小巷是儿童活动最频繁的场所;(3)胡同社区内的商业店铺会增加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机会,但沿街分布的商业店铺周边吸引低强度的体力活动,而结合广场布置的商业店铺周边吸引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该研究成果可供北京胡同社区乃至其他城市的传统住区更新改造进行参考,从而引导此类社区向适宜儿童居住的环境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谭刚  
本文以在深圳市福田区城中村进行的大量调研为依据,着重分析城中村的经济主体结构与经济活动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城中村经济运行机制,探讨当前城中村经济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指出与城中村改造同步推进的城中村经济发展趋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心悦  韩西丽  孙贵博  张运崇  
文章以深圳市初中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儿童放学后户外活动场地偏好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情况,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场地偏好及其他因素对MVPA持续时间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男孩、家与学校的距离近、采用积极通勤的方式上下学、放学后有长辈或同学朋友陪伴以及偏好使用学校运动场和商业设施门口的儿童放学后户外MVPA持续时间更长。男孩、居住在城中村、参加的补习班较多、放学后有长辈或同学朋友陪伴以及偏好使用学校运动场、宅旁绿地、社区广场和活动设施场地的儿童放学后户外MVPA多样性更丰富。最后结合调研结果对社区街道、活动设施场地、宅旁绿地、社区广场和商业设施门口提出环境优化设计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宋博通  杨静  
为了分析住房特征对城中村内农民房租金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提供借鉴,本文引入特征价格(HedonicPrice)理论,应用样本调查数据,建立深圳市城中村农民房的租金特征模型。分析显示,“房龄”、“面积”对农民房租金有显著影响;在深圳特区内外,厨、卫设施对房租影响差异性较大。该模型不仅有助于分析特区内外农民房租金差异原因,对在住房租赁市场中如何选择农民房租金评估方法、定位公共租赁住房面积标准、整合农民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等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深圳市上步村为例,聚焦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四类利益相关者——原住民、外来人口、个体户及周边企业,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之于城中村改造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原住民有较强的改造意愿,半数以上希望拆除重建;外来人口、个体户和周边企业三类群体则以"不好说或者不清楚"态度占主导,表现出"集体无意识"的特征。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原住民的改造意愿与其是否有房出租、对风险的偏好及自我评价情况有关;外来人口的改造意愿与性别、受教育水平、是否自家居住、房租过去一年的上涨情况、居住区评价和自我状态评价有关;个体户的改造意愿主要受租金负担及租金上涨情况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深圳市上步村为例,聚焦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四类利益相关者——原住民、外来人口、个体户及周边企业,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之于城中村改造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原住民有较强的改造意愿,半数以上希望拆除重建;外来人口、个体户和周边企业三类群体则以"不好说或者不清楚"态度占主导,表现出"集体无意识"的特征。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原住民的改造意愿与其是否有房出租、对风险的偏好及自我评价情况有关;外来人口的改造意愿与性别、受教育水平、是否自家居住、房租过去一年的上涨情况、居住区评价和自我状态评价有关;个体户的改造意愿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静  闫小培  
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普遍存在。以深圳市为例,在梳理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机理与管治对策。研究发现,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发展是政策力、市场力和社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住房,各种动力的大小和方向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章平  唐娟  
在工业化超前和城市化滞后的深圳市原特区外区域,城中村原本为农民的原村民、加上以相对低廉房租吸纳的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其社区治理问题并非像一纸文件名义上的城市化那样简单。以原处经济特区范围之外的宝安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了城中村公共品供给短缺、覆盖不全的现状,探讨如何利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区传统治理组织资源等多元主体,形成公共品供给的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以有效推动城中村"人"和"物"的真正城市化。分析该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问题和根源,尝试为转型期中国特别是城中村的城市化和公共品治理,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和方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艳  朱潇冰  瞿琦  周维  
深圳市城中村的城市更新已经从以拆除重建为主转向以综合整治为主。文章梳理了深圳市持续多年的城中村综合整治实践,发现以"底限式"的环境整治为主,存在整治深度有限、治理效率偏低、财政上难以持续等诸多问题。结合柠盟人才公寓案例在城中村综合整治方面的创新探索,从目标定位、运作模式和组织协调等方面提出对城中村综合整治进行整体统筹的建议,包括:基于对城中村的全面摸底调查,实施城中村分级治理;强化街道在城中村综合整治中的主导作用;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综合整治并加强公众参与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静  闫小培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中村"非正规住房逐渐成为城市居住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在"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供给过程中的角色及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村集体、城中村村民、合作建房者和外来人口构成了"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供给过程中的主要利益主体,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形成了以城中村村民为核心的关系网络。利益主体相互关联形成不同类型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晓颖  薛德升  闫小培  
非正规部门以其就业门槛低、方便灵活等特点成为城市边缘阶层就业和消费的主要部门,“城中村”既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的聚居区,也是非正规部门相对集中的区域。文章通过对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的“城中村”———蔡屋围的案例研究,探讨了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化、半正规化和正规化的三种发展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和内在机制,指出由于现阶段“城中村”特殊的经济社会体系和管理体制以及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和服务的特殊功能,城市政府应降低门槛,允许非正规部门以非正规化的形式存在,但应纳入管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部门采取不同的政策,使之有序发展,最终步入正规化的轨道。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尹晓颖  闫小培  薛德升  
本文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指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正规供给渠道不畅、规划的缺失、管理的不到位等因素是目前深圳非正规部门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对蔡屋围的综合整治和渔民村的全面改造两种改造模式的反思。从宏观看,现有改造多是从实施规划的角度考虑,而规划往往注重物质规划、轻社会因素,这种重物质景观的改造模式过于简单化;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看,"城中村"村民出租房屋的非正规经济活动是一种房地产开发行为,渔民村的全面改造还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蔡屋围的综合整治模式应是主体改造模式,不同改造模式可以同步推进;从社区的角度看,"城中村"属于一种类型的社区,"城中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侯学英  吴巩胜  陈乐  
近年来的研究开始认识到,尽管城中村存在许多问题,但它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适应城市化的基础,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就业和收入的角度分析,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城中村区位、居民通勤特征及工作地点三类空间变量,对城中村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包含空间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定量揭示了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对其收入的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红升  靳小怡  
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均比较低,存在身份认同模糊问题,制度性身份认同危机更为严重;"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和本地方言掌握程度,"乡村纽带联结"中老家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本地方言掌握程度和深圳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乡城纽带联结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可谓异同兼具,不同的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均有不同的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