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54)
2023(14147)
2022(11705)
2021(10625)
2020(8527)
2019(18431)
2018(17905)
2017(32920)
2016(17837)
2015(19119)
2014(17840)
2013(17015)
2012(15031)
2011(13435)
2010(13359)
2009(12365)
2008(11814)
2007(10423)
2006(9082)
2005(7702)
作者
(51929)
(43252)
(43033)
(40568)
(27206)
(21002)
(19207)
(16732)
(16339)
(15113)
(14639)
(14551)
(13733)
(13486)
(13425)
(13288)
(13095)
(12812)
(12619)
(12490)
(10959)
(10422)
(10221)
(9914)
(9898)
(9568)
(9478)
(9448)
(8738)
(8665)
学科
(62645)
经济(62571)
管理(50648)
(48500)
(39441)
企业(39441)
方法(26289)
数学(22511)
数学方法(22173)
中国(20469)
(19980)
(16463)
业经(16363)
(16306)
技术(15409)
(14051)
贸易(14043)
农业(13750)
(13663)
(12776)
地方(11748)
(11157)
银行(11102)
技术管理(10964)
环境(10800)
(10622)
理论(10374)
(10302)
金融(10300)
(9860)
机构
学院(240696)
大学(238845)
(94279)
经济(92400)
管理(88235)
研究(85733)
理学(77001)
理学院(76051)
管理学(74424)
管理学院(73988)
中国(63140)
科学(56571)
(49799)
(49245)
(44463)
(42049)
业大(41491)
研究所(41060)
农业(39276)
中心(38893)
(36079)
财经(33863)
(31649)
(31300)
(30849)
师范(30782)
北京(30414)
经济学(29122)
(28395)
技术(27446)
基金
项目(173471)
科学(136762)
基金(126043)
研究(120202)
(114437)
国家(113476)
科学基金(95967)
社会(77693)
社会科(73632)
社会科学(73613)
(69310)
基金项目(66290)
自然(63807)
自然科(62419)
自然科学(62398)
自然科学基金(61307)
(59311)
教育(54888)
资助(49405)
编号(46546)
重点(40438)
(39368)
(38235)
创新(36946)
(36438)
成果(35899)
计划(34489)
科研(33980)
课题(33304)
国家社会(32945)
期刊
(98074)
经济(98074)
研究(67696)
中国(47851)
学报(46839)
(44365)
科学(41859)
大学(34345)
学学(32818)
管理(32360)
(30660)
农业(30293)
教育(26017)
(19981)
金融(19981)
技术(18654)
业经(18232)
经济研究(17573)
(16123)
财经(15684)
科技(13762)
(13584)
统计(13399)
(13229)
业大(13026)
问题(12382)
(12362)
商业(11180)
农业大学(10914)
技术经济(10910)
共检索到349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婧雯  朱宇  林李月  柯文前  肖宝玉  
城—城流动人口是影响中国人口流动格局演变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论文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城—城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进行改进,并分析了新口径下城—城流动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人口城—城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新口径下城—城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42.92%,远高于原口径的18.85%。(2)与原口径相比,新口径下城—城流动人口具有性别比高,已婚者比例高,首次流动时更年轻,流动年限更长,人力资本、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定居意愿更低的特征。(3)与农村户籍相比,城镇户籍城—城流动人口的流动距离更远、流入城市等级更高,后续流动仍然高度集聚在沿海发达城市,而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继续在沿海城市间流动的同时,出现明显的向中西部回流的态势。(4)模型结果显示,年轻、教育年限长、已婚、从事商业服务业、流动时间长、家庭收入高的人口更容易城—城流动,但家属随迁和子女数量的增加会抑制人口城—城流动;首次流入城市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绿化覆盖程度、较高的人均GDP和财政支出都有效地推动了人口的城—城流动。论文纠正了迄今城—城流动人口统计口径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城—城流动人口认识的偏差,推进了对人口城—城流动这一薄弱领域的研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孙玉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张力  
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左右着流动人口总量的结果。我国流动人口的统计已经形成定期人口普查、常规行政统计、年度调查、抽样调查等多元的数据采集体系。文章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历史资料文献和深度访谈,通过对各部门流动人口定义的详细解读和比较分析,明晰各种统计口径在界定流动的时间和空间单元、登记统计方式等方面存在历史差别、部门差别和地区差别,澄清不同版本流动人口总量不一致的原因。文章认为,各种统计口径在流动的时间、空间单元和登记方式等方面的尺度标准并不统一,且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多次调整而造成的这种"乱象",既与不同职能部门的行政分工和数据采集目的不同有关,也与各地户籍改革、城乡一体化综合试验进程不同步有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文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实证分析了流入地流动人口与同时期流出地留守人口两个人群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职业呈现出鲜明的"非农化"和地缘性特征,单位依附性增强,但职业地位并未提高。除了地域和个人特征变量之外,就业时间与就业渠道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尽管超过半数的留守人口有过外出务工经历,但控制其他变量之后,外出经历对于留守人口的职业选择并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文章对这些结论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陈宁  
文章使用2013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城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个人特征方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参保行为显著相关,男性相比女性参保率较高;25~34岁组参保可能性最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保可能性越大。第二,经济社会因素中,单位性质为外资企业的流动人口参保可能性最大;收入越高,参保率越高;拥有商品房或自建房的相对于租住私房的参保率更高。第三,流动因素中,流入区域、时间和流动范围对参保行为影响显著,中部相对于东部、西部参保可能性最小;市内跨县流动者相对于省内跨市、跨省流动者参保可能性更大;流入时间越长参保可能性越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丁悦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肖宝玉  
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成为当前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永久定居意愿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内在驱动力。论文从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出发,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有着整体水平偏低、空间不均衡的特点;永久定居意愿流形成以上海市、深圳市和北京市为主,内陆部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辅的多极格局;随着永久定居意愿的增强,对城市的选择愈发聚焦在少数几个一线城市。(2)模型结果显示,流入地级市与流出地级市间的工资与失业率的差距显著影响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女性、年长、受教育程度高、短距离迁移、停驻时间长以及举家迁移等的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永久定居意愿;流入城市的住房开始取代就业成为定居决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变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谌新民,吴森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同时流动人口的各种结构特征愈加明显。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劳动力来源、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力图在充分认识广东省流动人口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对隐藏在流动人口结构特征后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种现象的经济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栾敬东  
文章作者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结果证明,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等基本社会特征均对其收入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男性比女性、已婚者比未婚者年龄大、收入高。受教育年限、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流动就业人口的收入水平。流动人口只有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掌握了生产技术并积累起工作经验后,就业岗位和收入水平才能相对稳定下来。一部分流动人口已明确表示愿意在打工地区定居下来,且收入相对较高或家乡与就业地区生活水平差距较大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正式迁移,男性和受教育年限较长者移民经济发达地区的愿望也更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彩霞  王录仓  常飞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流动范围与城市吸引场高度相关,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地理邻近效应越明显。流动时间呈现出短期性(1~2年)与长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短期性随城市等级的下降而递增,长期性则随城市等级而递减。农业户口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三低一高"(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技能就业化和高性别化)是流动人口的最基本人口学特征。经济因素对人口的流动仍具有主导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基于CFPS2010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但乡城流动人口偏好程度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无论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还是一孩或一孩二孩生育在流出地的,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二孩与三孩递进生育概率均小于农村本地人口。在社会融合五个维度中,经济融合维度尤其是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会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提高农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洪春  
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如果从商代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关人口统计口径,变化频繁,有些问题至今难以完全弄清。在此,本文就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口径的一些基本特征略加论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玮  
确立合理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一切有关城镇问题研究的基础。我国虽然几次调整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但是仍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急需尽快解决。 一、目前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所存在的偏差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对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有两个: 1.市镇总人口。是指市镇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其中对市带县的大中城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雪  魏洪英  
文章根据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进行分析,发现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特征、经济特征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并使得这一群体内部出现了分化的新特征。研究表明: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普遍增强个体留城意愿的同时,以大学专科学历为界限,高学历者呈现出更加强烈的居留意愿。收入水平的增加显著影响了整个群体的居留意愿,以6000元收入水平为分界点,表现为高收入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远大于中低收入者。在追加了住房支出变量后,发现伴随着住房支出的增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梦凡  张良  
本文在托达罗乡—城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收入水平和城市生活成本这两个变量,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联系起来。人口流动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现象,不是城市化本身。所以,根据"民工荒"或者"民工潮"现象判断城市化水平是否适当是不科学的,农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生活成本无疑是决定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半城市化"作为统计数据意义上的城市化水平是脆弱的,因此,城市化的质量和内涵在下一阶段城市化推进中应该得到重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涛  陈思创  曹广忠  
文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居留落户意愿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远低于居留意愿,二者影响因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体生命历程、流出地资产和流入地社会融合等方面。4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导致其落户意愿强烈,落户无望将导致其快速返乡;承包地的收入保障功能使流动人口能够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城市购房的困难则迫使其为保留农村宅基地而不愿落户城镇;社会融合特征对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层面的融合显著提升居留意愿,社会心理层面的融合则对落户意愿的提升作用更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