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76)
2023(5812)
2022(4770)
2021(4559)
2020(3549)
2019(8059)
2018(7959)
2017(15958)
2016(8499)
2015(8773)
2014(8500)
2013(8580)
2012(7869)
2011(7178)
2010(7380)
2009(6821)
2008(6752)
2007(6191)
2006(5625)
2005(4925)
作者
(21736)
(19031)
(18361)
(17466)
(11453)
(9045)
(8169)
(7260)
(7091)
(6558)
(6428)
(6045)
(5764)
(5718)
(5696)
(5616)
(5462)
(5379)
(5210)
(5118)
(4627)
(4580)
(4560)
(4378)
(4269)
(4239)
(4219)
(3944)
(3940)
(3785)
学科
(47934)
(36146)
(34770)
经济(34720)
农业(32025)
管理(17855)
业经(15617)
农业经济(12264)
(11547)
企业(11547)
(10340)
中国(9434)
(9397)
农村(9380)
(9145)
方法(8985)
服务(8766)
工作(8613)
地方(8265)
数学(8124)
发展(8104)
(8102)
数学方法(8092)
(7662)
建设(7201)
土地(7099)
(6971)
(6663)
劳动(6663)
收入(6650)
机构
学院(114569)
大学(108224)
(49842)
经济(48807)
管理(46661)
(42379)
理学(40723)
理学院(40418)
管理学(39956)
管理学院(39757)
研究(37719)
农业(31621)
中国(31292)
业大(24419)
科学(21740)
(21495)
(20186)
中心(19460)
农业大学(19388)
(18157)
(17884)
研究所(16220)
经济管理(15770)
财经(15507)
(14943)
(14277)
(14217)
(14215)
师范(14188)
(14163)
基金
项目(78050)
研究(62201)
科学(61794)
基金(56247)
(48125)
国家(47513)
社会(41630)
科学基金(40856)
社会科(38800)
社会科学(38787)
(32121)
基金项目(30430)
编号(28001)
(26682)
教育(25341)
(24831)
自然(23151)
自然科(22556)
自然科学(22555)
自然科学基金(22160)
成果(22131)
资助(20485)
(18774)
(17565)
国家社会(17350)
(17241)
课题(17060)
重点(16731)
(16698)
(16289)
期刊
(64605)
经济(64605)
(51237)
农业(34918)
研究(29528)
中国(27282)
业经(18846)
学报(17918)
科学(17078)
大学(15115)
(14796)
学学(14469)
农业经济(14266)
(13688)
金融(13688)
农村(13546)
(13546)
(13357)
管理(10994)
问题(9821)
农村经济(9037)
(8898)
世界(8372)
社会(8240)
技术(8148)
经济问题(7936)
图书(7853)
教育(7724)
社会科(7560)
社会科学(7560)
共检索到1747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成   王佃利  
面对严峻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难题,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手段向农村输入资源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一价值不应局限于兜底保障功能,更要从激励视角促发村庄养老服务供给自主治理的活力。运用扎根理论,在对山西省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中发现,政府以垂直激励来激发村庄治理进而推进村庄养老服务的生产,其中激励感知为差异化的传导中介。整体而言,从激励理论视角揭示了这一情境中的“前台-后台”作用机制。垂直激励为村庄治理开启了引擎,并键入了制度生成,但也存在难以触达村域治理主体心理层面与激励感知窄化两重约束。因此,应当注重通过垂直激励引导村庄内生激励生成而非仅仅作用于激励感知层面,注重对村庄能人认知观念和村级党组织进行非物质激励的构建,以及开发整体性的差异化激励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香梅  朱彩慧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垂直合作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可以提高农村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和农户的期望收益,约束垂直合作的核心变量是正规金融给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和贷款违约损失的分摊比例,二者此消彼长关系,协调好两者的比例可以实现垂直合作的激励相容。垂直合作模式在具体设计中,非正规金融的选择、激励相容的贷款合约、奖罚机制、利润分配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至关重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海员  陈东平  
本文利用一组实地调查数据,计量分析了目前村庄民主化治理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村集体经济水平的提高,选举的规范程度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正向影响会得到强化;选举的激烈程度对于公共品供给数量具有"倒U型"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选举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影响机制,一定程度上表达的是村庄之间对政府资源的争夺,所以,选举主要影响了资源在村庄之间的配置而非资源总量的增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芬妮  张俊飚  
外出务工农户作为现阶段乃至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力量,在"十四五"规划提出"乡村建设行动"背景下,探究其参与村庄建设的驱动力至关重要。基于湖北省707份外出务工农户数据,以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为例,利用OLS估计与优势分析法,从声誉激励、经济激励双重视角,探讨了不同激励方式对外出务工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洽理的影响,并由此回答了推动外出务工农户做出参与决策究竟是"面子"还是"里子"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声誉激励、经济激励均能推动外出务工农户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治理,二者还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在影响外出务工农户做出参与决策上,经济激励是首要因素,声誉激励的影响亦不容小觑。换而言之,"里子"是激发外出务工农户选择参与的关键出发点,"面子"亦是促使其参与的又一重要因素。此外,声誉激励、经济激励对外出务工农户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汪时珍  
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正式信贷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信贷失衡现象,中小农户从正式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相当困难。本文对比分析了正式信贷和非正式信贷的水平替代和垂直联结两种情况,指出给予非正式信贷机构以信贷支持,有利于为农村中的弱势农户提供更好的信贷条件,也有助于缓解农村中的信贷失衡和“金融抑制”状况。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春燕  庄晋财  
在"农民创业—村庄公共品供给—村庄凋敝治理"理论框架下,根据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354个创业农民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三者的关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创业活动能促进村庄公共品供给的改善,并作用于村庄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进而有效缓解村庄凋敝状况。因此,鼓励农民创业应该成为政府政策的着力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胜利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组织分化现象日益明显,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必须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打击各种非法组织等对策,发挥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琰超  杨龙见  尹恒  
本文利用CHIPS2002村庄调查数据,使用双重差分(DID)方法和双重差分结合匹配倾向得分(DID+PSM)方法,估计了农村税费改革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得到了稳健的结论:农村税费改革导致村庄公共物品供给水平显著下降,其中,教育开支和行政成本的下降尤为突出。导致上述结果的核心原因是,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基层政府的财力。在结构上,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农村税费的征收机制,削弱了县乡政府干预村庄治理民主化的动机,从而加强了村民对村干部的监督,节约了行政开支;另一方面,在农村教育支出责任上收到县级政府,村庄集体收入减少的条件下,削减教育经费便成为村级组织的理性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乃元  苏丫秋  朱玉春  
基于江苏、安徽、陕西3省90个村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HLM)考察精细化治理与村庄自治型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以治理单元“微型化”为代表的精细化治理能够显著提升村庄自治型公共服务的供给效果,这种效果提升是通过发掘培育村庄精英骨干力量和增进村民公共事务参与两条路径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够显著增强精细化治理对公共服务效果的提升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精细化治理在外出务工率高的“空心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而基层单元的责任制改革是精细化治理发挥作用的组织基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胜利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日益分化,不断扩大的村庄差距造成了社会流动失序,加深了村庄间隔阂,增大了社会风险,致使村庄治理面临巨大困境,必须从国家宏观引导分化程度、村庄内部创新治理机制、探索多样化村庄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农村社区分化背景下的村庄治理路径选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胜利  杨国玉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农村利益分化是农村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但是,农村利益过速分化、过度分化以及持续分化不可避免地会加大村庄治理难度,使村庄治理面临严峻挑战。鉴于此,必须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对相关法律和制度不断进行完善,解决农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不断完善和创新村庄治理模式,以实现农村社会的科学治理与和谐稳定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增付  
对闽、赣、湘三地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探讨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形成机制和村庄治理参与行为。分析发现: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的集中,规模经营主体的身份符号和对占有资源的策略化利用,村组织衰落和土地流转后村庄常住人口的减少等因素,推动了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崛起。新土地精英具有参与村庄治理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观需求性。但应当注意,新土地精英的崛起和村庄治理参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需从加强规制入手,既发挥新土地精英作为治理主体的功能,又要避免其对村庄公共资源的攫取,以有效解决或缓解农村社会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永友  张帆  
文章基于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垂直不平衡这一重要事实,利用地方层级政府数据和GMM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垂直不平衡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方政府平台举债行为的激励效应。结论表明,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垂直不平衡固然有1994年体制选择的原因,但除此之外,预算软约束也是垂直财政不平衡不断加深的重要机制,并且这一机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作用更强。尽管晋升竞争机制也一直被认为会加深财政体制的垂直不平衡,但本文实证结果并没有显示这一机制在发挥作用。在预算法的约束下,财政体制垂直不平衡对地方政府在预算法框架外的举债融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体制垂直不平衡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产生了显著激励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