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67)
2023(11711)
2022(9836)
2021(8734)
2020(7053)
2019(15720)
2018(15189)
2017(28469)
2016(15546)
2015(16625)
2014(16237)
2013(15743)
2012(14819)
2011(13472)
2010(13390)
2009(12245)
2008(11798)
2007(10512)
2006(9429)
2005(8554)
作者
(48017)
(40131)
(40104)
(37539)
(25285)
(19485)
(17650)
(15702)
(15364)
(14087)
(13793)
(13199)
(12915)
(12675)
(12600)
(12157)
(12122)
(12070)
(11662)
(11492)
(10378)
(9791)
(9718)
(9153)
(9080)
(8896)
(8844)
(8775)
(8152)
(7960)
学科
(67062)
经济(66997)
管理(42527)
(41963)
(31074)
企业(31074)
方法(23449)
中国(21199)
(20612)
数学(20487)
数学方法(20349)
地方(20282)
环境(15979)
业经(15833)
(14833)
(14598)
农业(14358)
(14226)
贸易(14215)
(13762)
(11524)
地方经济(11479)
(11445)
金融(11445)
(11329)
银行(11281)
技术(11278)
(10949)
(10876)
(10149)
机构
学院(220506)
大学(217369)
(92422)
经济(90754)
研究(82769)
管理(79772)
理学(68999)
理学院(68164)
管理学(67008)
管理学院(66633)
中国(61109)
科学(54054)
(49184)
(46657)
(44000)
研究所(40517)
(39751)
业大(39261)
农业(38872)
中心(36600)
(33505)
财经(31806)
(30281)
北京(29262)
(29048)
(28980)
经济学(28776)
师范(28530)
(27569)
(26522)
基金
项目(154591)
科学(120980)
基金(112129)
研究(105834)
(102077)
国家(101223)
科学基金(84791)
社会(69371)
社会科(65885)
社会科学(65869)
(61881)
基金项目(59985)
自然(56023)
自然科(54720)
自然科学(54699)
自然科学基金(53733)
(52333)
教育(46431)
资助(44436)
编号(39952)
(39543)
重点(35818)
(32777)
(32637)
创新(30747)
计划(30663)
发展(30612)
成果(30282)
科研(30164)
(30111)
期刊
(102365)
经济(102365)
研究(62759)
中国(45870)
(45112)
学报(44075)
科学(38334)
大学(32220)
学学(31052)
农业(31006)
管理(28703)
(28653)
(21559)
金融(21559)
教育(20451)
业经(19064)
经济研究(17540)
(16568)
技术(16462)
财经(15443)
问题(13859)
(13364)
业大(12340)
科技(12098)
(11569)
商业(11260)
资源(11068)
(10997)
技术经济(10278)
林业(10180)
共检索到3299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慧杰  冯瑞云  刘晶  刘跃鹏  
长期传统耕作导致土壤紧实形成犁底层,是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的关键障碍因子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于2013年4月-2016年4月在山西运城南花农场开展为期3年的大田试验,对比研究垂直微孔深松技术和传统耕作方法产生的土壤环境效应以及对棉籽品质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微孔深松耕技术使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7 849.1 k Pa降低到991.4 k Pa,土壤容重降低;在≥30 cm土层中,土壤N、P、K及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增加显著;垂直微孔深松耕棉田籽粒数从1.56粒/层增加到1.82粒/层,籽指平均增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国京  叶露莹  刘爱青  韩婧  贾清华  刘燕  
以芍药品种‘大富贵’(Paeonia lactiflora‘Da Fu Gui’)为试材,研究棉籽皮和花生壳两种可再生农用废弃物为主要成分的基质配方代替草炭作为芍药盆栽基质的可行性。试验设置两种基质,基质A为棉籽皮:蛭石:珍珠岩=4∶3∶3;基质B为花生壳:蛭石:珍珠岩=5∶3∶2;以前期筛选的栽培效果良好的草炭:蛭石:珍珠岩=3∶1∶1基质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基质的总孔隙度、EC值与对照相同,pH均高于对照,大小孔隙比小于对照,基质A的容重高于基质B及对照;两种基质上栽培的芍药株高、冠幅、单株开花数、生物量、叶绿素a/b等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茎粗、花径、单朵花期、根冠比、根生长指标、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永红  马舒威  岳霞丽  胡红青  
小分子有机酸是土壤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土壤中的小分子有机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的分泌、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微生物的分泌与合成、土壤中有机物的转化等,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为脂肪族和芳香族羧酸,且在土壤中的含量较低(小于10 mmol/kg)。土壤中的小分子有机酸具有重要的环境效应,除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毒性和生物有效性有影响外,同时还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降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不同。本文对土壤环境中的小分子有机酸的来源、种类及其环境效应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小分子有机酸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银丽  翟胜  陈志杰  徐福利  由海霞  杜社妮  
通过对黄土高原设施农业与土壤环境效应的系统分析 ,从土壤pH、EC及NO-3-N含量的变化方面阐述了土壤环境质量的退化过程 ,提出了保持设施农业中土壤质量、维持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洪涛  张玉龙  黄毅  宋浩文  虞娜  张玉玲  孙占祥  
针对辽宁西北半干旱区耕层浅、犁底层厚,影响雨水下渗和玉米生长的实际,玉米苗期进行深松,并测定了深松部位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及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结果表明,深松与对照相比,耕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玉米株高提高了6.3%,茎粗增加了7.0%,穗长增加了19.4%,穗径增加了:3.9%,产量提高了10.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汉民  刘松涛  曹雯梅  马丽  房卫平  
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保水剂含量在0.030%~0.100%内,土壤表面蒸发明显降低,pH值趋于酸化;保水剂的用量在30~45 kg/hm2,能够明显提高棉花的产量,增产幅度达10%以上,对纤维品质没有影响,株高增加3.8~10.2 cm,铃数增加5.7万~9.4万个/hm2,铃重增加0.1~0.19 g;并且以穴施最经济有效。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佘冬立  刘营营  刘冬冬  徐翠兰  曲欣  陈友林  邓凌云  俞双恩  
为探明土壤容重变异对海涂围垦区粉砂土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土柱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围垦区粉砂土和南京菜地黄棕壤不同容重下土壤水分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容重对2种试验土壤入渗过程有较大影响,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稳定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均随容重增大递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模拟2种土壤入渗过程的考斯加科夫模型中,表征初始入渗速率的参数K值随容重增大递减,而表征入渗能力衰减速度的参数α随容重增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简略的Philip入渗方程的幂级数解可以很好地拟合2种土壤湿润锋深度随时间变化过程,拟合的参数λ和x变化规律表明随着容重的增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薄慧娟  朱嘉磊  文春燕  聂立水  宋连君  
【目的】研究栽植密度对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在3种不同栽植密度[行距×株距分别为2 m×2 m(T_1)、 4 m×3 m(T_2)和4 m×5 m(T_3)]下,对10年生毛白杨速生丰产林试验地0~5、 5~10、 10~20、 20~40、 40~60和60~100 cm共6个土层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栽植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用单因素分析法,数据间的多重比较用Ducan法。【结果】0~2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所占比例分别为69%、 79%、 71%和74%;不同栽植密度下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不一致:T_2栽植密度下有机质在0~5 cm处最高,为15.44 g·kg~(-1),显著高于T_1,在5~20 cm土层处3栽密度间有机质差异显著(P0.05)。【结论】10年生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富集在0~20 cm土层,栽植密度为2 m(行距)×2 m(株距)的养分低于栽植密度为4m×3m和4m×5m,养分质量分数随栽植密度和不同土层的变化而变化。图5表2参3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向富  刘目兴  易军  吴四平  杨叶  娄淑兰  
渗透性能和持水能力是土壤重要的水力学性质,是土壤调节径流、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水文功能的基础。以三峡库首的夷陵-大老岭山地为对象,采集亚高山棕壤针叶林地、中山黄棕壤针阔混交林与茶园地和低山黄壤针叶林地等4个样点剖面的土壤样品,在室内进行土壤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和理化性质测定,量化了不同样地土壤渗透性能、持水能力和水分库容等水文功能参数,并明确了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山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在0.06~14.78 mm/min之间,亚高山棕壤和中山黄棕壤林地土壤渗透性能较好,其平均饱和导水率在7.15~14.78 mm/min之间,低山黄壤次之(1.3 9 mm/min),中山黄棕壤茶园土壤渗透能力最差(1.17 mm/min)。不同类型土壤的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存在较大差异,凋萎含水量差异较小。同一类型土壤的不同发生层内,土壤饱和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波动上升。不同样地间土壤水分总库容差异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水分总库容增加。土壤水分特征参数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与土壤总孔隙度、粘粒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饱和含水量与根系重量呈显著正相关;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中山茶园地和低山黄壤林地相比,亚高山棕壤和中山黄棕壤林地渗透性能较好且持水性更强,具有更好的调蓄径流和涵养水源的水文功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柯凡君  张绍铃  陶书田  田伟龙  
选取3种果袋对‘黄金’和‘丰水’梨套袋,以不同生理时期梨果实为材料,对果实外观、果皮色素含量、相关酶活性、糖含量和袋内微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套袋能明显改善梨果皮色泽,降低果锈发生程度,‘黄金’以双黄袋套袋效果最佳,‘丰水’以黄黑双层袋最佳。套袋改变了袋内微环境,袋内温、湿度呈负相关性,果皮叶绿素含量降低,POD、PPO酶活性受到抑制。套袋后‘黄金’和‘丰水’单果重分别比对照减少13.55%和10.82%,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均下降,与对照相比,‘黄金’分别降低8.68%、5.94%和4.83%,‘丰水’分别降低9.97%、1.40%和11.32%。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侯晓娟  李志  崔诚  李凯  余飞  袁颖丹  郭晓敏  牛德奎  
根系是植被-土壤的媒介,研究根系与土壤关系有助于掌握养分元素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从而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武功山芒(Miscanth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养分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养分,采用根系扫描法测定根系参数(根系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进一步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系参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80%左右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6cm土层;根系参数与土壤深度符合幂函数关系,根系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卜明娜   杨习文   滕政凯   胡乃月   张烁   王春艳   杨键   梁文宪   马文奇   贺德先   周苏玫  
【目的】探究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塑造良好的根系构型,为麦田的科学施肥和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1—2023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原阳科教示范园区进行,采用池栽定位试验,设置3个施肥处理(F_0:不施肥;F_1:N、P、K肥浅施;F_2:N、P、K肥1/3浅施+2/3深施)和3个灌水处理(W_1:底墒水;W_2:底墒水+拔节水;W_3:底墒水+拔节水+扬花水),共计9个组合处理,测定0—100 cm不同层次的土壤养分和根系性状。【结果】在不同灌水频次下,土壤耕层养分含量较高,随着土层加深,有效养分减少,0—60 cm土层养分含量表现出F_2>F_1>F_0。分层施肥(F_2)明显增加了20—40 cm土层肥力,较浅层施肥(F_1)相比,不同灌水频次下开花期至成熟期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16.03%、7.67%、8.82%、6.32%。80—100 cm土层硝态氮和全氮含量上升,灌水增大了富集效应;0—10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呈“S”分布,且成熟期含量升高,出现钾素外排现象。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中,分层施肥(F_2)显著提高了根系在20—40 cm土层根系的形态分布和功能,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比、根干重密度、根系活力和根系生理势两年均值比浅层施肥分别提高38.42%、16.93%、25.65%、43.07%、33.12%、31.10%。相关分析表明,0—20 cm土层各养分指标与根系形态指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0—60 cm土层根系生理势在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分层施肥结合3次关键水实现了根系分布与土壤氮磷钾分布的高度协调,增强了根系在20—40 cm土层的分布比例,有利于土壤氮磷钾的协同吸收和产量提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会利  王绍能  宋贤冲  秦丽玲  唐林峰  叶建平  曹继钊  邓小军  
通过分层采集水青冈林0~100 cm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分析其垂直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组成等物理性质及土壤pH值、速效养分等化学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青冈林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66~76.75 g/kg和5.52~10.77 kg/m2,且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大致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0~20 cm土层有机碳总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最大,分别占据整个土壤剖面的33.82%和27.94%,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水青冈林地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1~1.05 g/cm3和54.58%~73.16%,0~20 cm土层其值与其他土层差异显著;水青冈林地各级粒径土壤颗粒含量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砂粒(53.51%)>粉粒(29.93%)>粘粒(16.56%),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水青冈林地不同土层土壤p H值的平均值为4.16,且土层之间变幅很小;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09.48 mg/kg、1.61 mg/kg和40.81 mg/kg,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相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与p H值、粘粒(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正才  徐德应  傅懋毅  孙雪忠  奚金荣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茶园土壤外,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 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增加,30 cm以后表现下降的趋势;(2)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21.1%,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48.5%;1m深度以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竹林;(3)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和平  郭其强  刘合满  钱登锋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集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样品,研究了表层(0~20cm)土壤土壤体积质量、pH以及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垂直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生态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壤体积质量和pH值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高山灌丛林>方枝柏林>杜鹃林>急尖长苞冷杉林,且随着海拔的上升以上4个指标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温度、湿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