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05)
2023(9138)
2022(7455)
2021(7007)
2020(5554)
2019(12617)
2018(11959)
2017(22489)
2016(11540)
2015(13301)
2014(12939)
2013(12865)
2012(11834)
2011(10975)
2010(10452)
2009(9533)
2008(9243)
2007(7841)
2006(6817)
2005(6216)
作者
(32517)
(27832)
(27702)
(26258)
(17504)
(13025)
(12384)
(10787)
(10480)
(9569)
(9416)
(9155)
(8829)
(8763)
(8720)
(8536)
(8379)
(7973)
(7887)
(7686)
(6908)
(6585)
(6482)
(6243)
(6135)
(6071)
(5922)
(5689)
(5668)
(5387)
学科
(58111)
经济(58071)
(34251)
管理(33738)
(25207)
企业(25207)
方法(23372)
数学(21019)
数学方法(20914)
中国(18111)
(15512)
技术(13804)
(13001)
贸易(12995)
(12745)
地方(12365)
业经(11223)
农业(11074)
(10733)
(9453)
环境(9354)
(8836)
(8400)
金融(8397)
地方经济(8169)
技术管理(7989)
(7952)
银行(7934)
关系(7860)
(7783)
机构
大学(174208)
学院(172447)
(85162)
经济(84016)
研究(66424)
管理(66094)
理学(57645)
理学院(56969)
管理学(56365)
管理学院(56025)
中国(50268)
科学(37263)
(36942)
(33557)
(32690)
研究所(30118)
中心(29039)
经济学(28633)
财经(27917)
经济学院(25960)
(25935)
(25661)
(23918)
北京(23429)
(22742)
师范(22579)
业大(22576)
(22480)
财经大学(21181)
科学院(20670)
基金
项目(121885)
科学(99118)
基金(92641)
研究(91071)
(81830)
国家(81268)
科学基金(69512)
社会(63001)
社会科(60105)
社会科学(60095)
基金项目(48165)
(43476)
自然(41744)
自然科(40854)
自然科学(40847)
教育(40257)
自然科学基金(40141)
(38158)
资助(36485)
编号(34134)
(29100)
国家社会(28754)
重点(28259)
(28070)
成果(26831)
(26536)
中国(26268)
教育部(25320)
创新(25078)
人文(24133)
期刊
(88069)
经济(88069)
研究(53497)
中国(33018)
科学(25701)
管理(24445)
学报(24106)
(23332)
(23138)
大学(18915)
学学(17859)
农业(17114)
技术(16463)
经济研究(16165)
教育(15937)
财经(14169)
(13530)
金融(13530)
(12564)
(12203)
业经(12152)
世界(11819)
问题(11790)
国际(11127)
技术经济(10714)
(10541)
科技(8970)
资源(8703)
(8581)
论坛(8581)
共检索到252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鲁晓东  
本文利用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中整合过程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特点,以及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性,进而总结了东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变化和中国在新三角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峰  
近20年来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速度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由于东亚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一体化组织,所以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理论不能够解释其内部贸易的扩张。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为解释东亚非制度性的区域内贸易扩张提供了依据,而外部需求的增加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最终动力。本文以1995—2006年中国从东亚各国/地区的进口贸易为考察对象,将生产非一体化指数(VDI)代替垂直专业化指数,用美国来自东亚各国/地区进口份额的变化代表外部需求,采用联合国统计司的BEC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的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张来自于垂直专业化分...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陈静  Somnath Sen  白雪飞  
东亚因其迅速发展的国际生产网络而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瞩目。本文在整理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分析提出了东亚区域内广泛存在技术梯度差异的现实。作者根据Jones等人提出的国际垂直分割理论,建立增广引力模型,在区分零部件贸易和传统贸易的情况下,利用联合国贸易统计面板数据,对东亚垂直分工网络的技术结构进行了细致梳理。结果显示,近年来日本在核心部件上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四小龙实现了技术升级,作用得到较大的提升。作为东亚生产共享网络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同四小虎之间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而非替代性。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昭玲  张玉  宋晓丽  
采用HS六分位编码下的商品贸易数据,基于产品复杂度的视角,对全球重要经济体依据RSCA指数进行聚类分析,以刻画全球以及东亚分工生产体系的格局及其变迁。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区域分工生产体系下经济体的分工形态与格局存在较为显著的变化;中国优势产品的复杂度不断提升,在中、高复杂度等级产品上的生产优势使其与韩国、日本共同划归为核心梯队,在低复杂度等级产品上的生产优势逐渐被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国家超越;东亚分工生产体系由梯队层级分明的"雁行模式"发展为中、日、韩三核驱动的复杂生产网络形式。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彭冬冬  谢长安  
本文使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测度中国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发现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呈现一种上升的态势,且这种上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产业内效应。在此基础上,估计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结果显示,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方式、企业所有制类型及企业所属行业类型是影响垂直专业化生产率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斌  
本文立足中国视角 ,对当前各种流行的东亚汇率合作方案做出了评价。研究发现 ,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快速变化 ,加上欠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 ,钉住一揽子货币、亚洲汇率机制等一系列东亚汇率合作方案不能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构成有益的改善。推进东亚汇率合作 ,中国一方面可以通过呼吁日元对美元的稳定实现东亚区域内货币之间的稳定 ,另一方面 ,推进人民币在东亚区域更加广泛的使用是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战略目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炳南  陈玲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勤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中,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兴起。作为区域经济的微观基础之一,华商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在东亚区域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当代华商是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力量,华商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和经济网络扩展,将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经营网络的格局变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敬峰  王庭东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敬峰  王庭东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东亚区域向全球转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多淑杰  
基于附加值贸易框架,从"参与程度—地位—显性比较优势"3个方面,构建了反映中国参与东盟区域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地位分析框架。采用OECD-TIVA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中国整体参与东盟区域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地位不断提升,在分工地位上处于中下游位置,服务业参与程度落后于制造业。从细分行业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参与程度最高,中技术制造业次之,低技术制造业最低;高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处于下游位置,而中技术制造业向中上游靠近趋势明显。服务业中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参与程度和地位相对比较高。最后提出了中国参与东盟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鹿朋  
"雁行模式"衰落和以此为基础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兴起为中国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机遇。本文证实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正在形成并且中国已经参与其中,进而分析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现状和挑战,认为中国必须利用东亚区域分工模式转变的机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提升其在区域内生产分工地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欧定余  陈维涛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8年11年间中国与50大贸易伙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贸易关联"性很强,反映了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多为出口导向型和效率追赶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春生  
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不断演进,主要表现为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张和地区内部投资的不断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为区域生产网络的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钱志权  杨来科  
随着中国在东亚垂直分工体系中角色日渐凸显,其产业及贸易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利用可比价格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日、韩、印尼、马、菲、新、泰、中国台湾、越等东亚国家(地区)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运用MRIO-SDA技术对1997-2002年、2002-2007年、2007-2012年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进行了跨期比较。研究表明:1东亚垂直分工导致了中国隐含碳排放增长,而且虽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隐含碳的增加有缩减效应,但减幅明显收窄。贸易结构恶化与贸易规模扩张是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增长的重要因素;2由于隐含碳排放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