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43)
- 2023(19589)
- 2022(16554)
- 2021(15374)
- 2020(12825)
- 2019(29267)
- 2018(28870)
- 2017(55746)
- 2016(30107)
- 2015(33786)
- 2014(33487)
- 2013(32803)
- 2012(29591)
- 2011(26412)
- 2010(26226)
- 2009(24258)
- 2008(23914)
- 2007(21139)
- 2006(18522)
- 2005(16384)
- 学科
- 济(122568)
- 经济(122401)
- 业(106573)
- 管理(101890)
- 企(94035)
- 企业(94035)
- 方法(57197)
- 数学(47121)
- 数学方法(46526)
- 财(39216)
- 农(37378)
- 业经(35209)
- 中国(30431)
- 务(27135)
- 财务(27055)
- 财务管理(27010)
- 制(26998)
- 农业(25796)
- 企业财务(25575)
- 理论(23095)
- 技术(22535)
- 地方(22037)
- 学(21627)
- 和(20909)
- 贸(20642)
- 贸易(20631)
- 体(20096)
- 易(20033)
- 划(19824)
- 环境(18721)
- 机构
- 学院(427166)
- 大学(422818)
- 管理(173047)
- 济(172109)
- 经济(168559)
- 理学(149953)
- 理学院(148384)
- 管理学(145874)
- 管理学院(145066)
- 研究(132883)
- 中国(101515)
- 京(88155)
- 财(83073)
- 科学(80519)
- 农(67579)
- 财经(66182)
- 所(64549)
- 江(63090)
- 业大(62079)
- 中心(61476)
- 经(60206)
- 研究所(58322)
- 北京(54795)
- 范(53482)
- 师范(53013)
- 农业(52706)
- 经济学(52097)
- 州(50373)
- 财经大学(49174)
- 院(48725)
- 基金
- 项目(290467)
- 科学(230544)
- 研究(215618)
- 基金(211658)
- 家(182482)
- 国家(180913)
- 科学基金(158139)
- 社会(137309)
- 社会科(130208)
- 社会科学(130175)
- 省(114517)
- 基金项目(112246)
- 自然(102019)
- 教育(100117)
- 自然科(99708)
- 自然科学(99687)
- 自然科学基金(97921)
- 划(94738)
- 编号(88259)
- 资助(86498)
- 成果(70330)
- 部(64399)
- 重点(64363)
- 创(62188)
- 发(61348)
- 课题(60348)
- 创新(57547)
- 国家社会(56523)
- 制(56484)
- 教育部(56010)
- 期刊
- 济(188915)
- 经济(188915)
- 研究(123422)
- 中国(79447)
- 财(67405)
- 管理(66856)
- 农(62805)
- 学报(62282)
- 科学(58567)
- 大学(48961)
- 教育(47167)
- 学学(46204)
- 农业(43288)
- 技术(40197)
- 融(36139)
- 金融(36139)
- 业经(33386)
- 财经(32628)
- 经济研究(29333)
- 经(27973)
- 问题(24668)
- 业(23737)
- 技术经济(21804)
- 财会(19873)
- 现代(19872)
- 版(19736)
- 理论(19706)
- 科技(19687)
- 商业(19287)
- 图书(18801)
共检索到619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璐 刘朝阳 安亚人
以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市场规模为中介变量,探讨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化对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传导途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嵌入"型路径假设下的生产成本变量没有通过中介效应检验。管理成本、市场规模和交易成本是垂直专业化分工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中介变量。说明当下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化并非以"技术嵌入"模式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路径提升制造业效率,而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制造业市场规模的路径提升制造业效率。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不但直接扩大了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和文化嵌入"路径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内部润滑",节约了管理成本;通过"社会制度嵌入"路径促进了市场化进程,实现了"外部润滑",节约了交易成本,整体提升了效率水平。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彬 桑百川
入世之后,中国面临的市场规模、市场准入、经贸规则等发生新变化,作为中国外贸主力的制造业,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影响其升级进程。本文对2002、2005、2007和201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垂直专业化1水平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提高,但趋势在弱化,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高。随后结合相关指标和对制造业的细分,分析入世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升级状况,结果显示产业间升级有所改善,而产业内升级经历了进展、逆转和再进展的波折变化,这有别于以往的研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验证国际分工对制造业两种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产业间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瑞琴 张晓涛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出现对我国产业的区位选择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下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八个理论假说,然后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的结论是:地区要素禀赋仍是决定我国产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模式下,产业的区位选择对该地区交通的便利性、地区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以及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程度非常敏感;同时,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将可能使得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不显著,但这种国际分工会强化地区技术外部性对产业区位选择的作用。
关键词: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制造业 区位选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史本叶 李泽润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作为新型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数进行了测算,并运用1992-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实证研究了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以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而且这种升级效应在初期效果显著;尽管这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但升级效应的积极作用依然存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殷宝庆
在全球生产网络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广泛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收入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外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测算了浙江26个制造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并就垂直化专业分工对浙江制造业工资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制造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提升了行业工资收入水平;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工资收入的促进作用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大。本文最后就如何提升浙江制造业工资水平、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分工 工资效应 面板数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宏 刘珅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在D-S框架下建立两国三产业的NEG模型,将劳动力要素细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引入3种要素,改进中间品完全专业化生产的假设,加入垂直关联因素分析了FDI对一国垂直专业化地位的决定因素。根据理论模型,结合中国数据进行经验分析表明,随着跨国公司对我国FDI的增加,我国参与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的程度加深,在国际生产网络中所处的分工地位提升。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 FDI 技术复杂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磊
笔者借鉴Hummel(2001)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以及行业净附加值比重,并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的7个年份当中,制造业总体及14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都逐渐上升,说明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但制造业总体以及16个细分行业的净附加值率在考察年份中却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通过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升级,但却导致了细分行业净附加值比重的下降,对制造业的产业内升级作用不明显,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分工 净附加值 产业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霍经纬 田成诗
利用2003—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在增加值率和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测算基础上,对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否影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进行检验,并对抑制中国增加值率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增加值率具有负向作用,但并不稳定;在引入外资影响和研发水平因素后,垂直专业化对增加值率的负向影响减弱甚至消失。此外,垂直专业化水平并不是抑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的主要因素;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与优惠条件,垄断并限制高端产品技术与专利权,挤出中国研发部门人力资本水平,使中国垂直专业化技术进步迟滞,才是抑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的主要原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邬丽萍 柴陆陆
基于区域、双边与部门层面,以中国参与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例,考量生产共享程度、结构与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生产共享水平尚处低位,但呈快速增长态势;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共享水平显著较高且前景较好;中国在CAFTA制造业生产共享体系中的获益水平增长较快,但剔除了贸易规模扩张效应的获益效率呈现下滑趋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沈春苗
本文分别测算了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水平,并利用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就垂直专业化分工和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制造业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我国制造业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发展缓慢是由制造业所处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化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导致垂直专业化分工浅化的两难困境所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邬丽萍 柴陆陆
基于区域、双边与部门层面,以中国参与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例,考量生产共享程度、结构与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生产共享水平尚处低位,但呈快速增长态势;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共享水平显著较高且前景较好;中国在CAFTA制造业生产共享体系中的获益水平增长较快,但剔除了贸易规模扩张效应的获益效率呈现下滑趋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宏 徐婧 李清杨
在利用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对Hausmann(2005)出口复杂度指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针对跨国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大多数国家出口技术结构的升级,但影响的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东亚经济的制度安排,并提供分工地位提升所需的外部条件,才能更好的利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机遇实现出口技术结构的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明志 李敏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对相关指标的计算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出现了新的特征,即产业间升级与产业内升级的背离。这意味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存在着"虚高"现象。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这种产业结构的"虚高"现象与中国深度介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密切相关,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促进中国产业间升级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产业内升级具有阻碍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先锋 胡翠群
利用1999-2011年我国制造业15个行业数据,将垂直专业化、产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置于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垂直专业化与产业空间集聚的相互作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要大于对TFP增长的影响程度;产业空间集聚明显促进了TFP增长,表明产业空间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能由于我国处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和集聚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等相对低端产业,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集聚的交互作用对TFP增长有相对的削弱作用。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 产业空间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昭玲 张咏华
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细分中间投入产品进口来源和最终产品出口方向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进行了度量,并通过分析前后方向的分工联系勾勒出中国加入的国际垂直专业化链条。研究表明,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在加深,但主要角色仍是加工制造的中转枢纽。"NIEs/日本—中国—欧美"和"NIEs/日本—中国—NIEs/日本"是中国制造业加入的两条主要垂直分工链条,从而印证了"三角模式"和东亚生产网络的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