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08)
2023(10513)
2022(8318)
2021(7678)
2020(6133)
2019(13584)
2018(13501)
2017(24732)
2016(13852)
2015(15730)
2014(15952)
2013(14837)
2012(13487)
2011(12178)
2010(12476)
2009(11469)
2008(11232)
2007(10367)
2006(9433)
2005(8891)
作者
(42438)
(35465)
(34952)
(33244)
(22513)
(16956)
(15952)
(13710)
(13694)
(12645)
(12131)
(12018)
(11646)
(11550)
(11441)
(10933)
(10505)
(10315)
(10284)
(10060)
(8958)
(8913)
(8825)
(8297)
(7981)
(7976)
(7912)
(7759)
(7353)
(7315)
学科
(48629)
经济(48551)
管理(38226)
(36623)
(30084)
企业(30084)
中国(18719)
(17579)
方法(15951)
(14413)
业经(14040)
(13792)
(13211)
数学(12234)
数学方法(12011)
(11643)
农业(11459)
理论(11278)
地方(10445)
(9795)
银行(9743)
(9384)
金融(9377)
(9364)
教育(8961)
(8683)
技术(8429)
(8222)
体制(8080)
(7982)
机构
大学(193898)
学院(192566)
研究(74266)
(70354)
经济(68524)
管理(66644)
理学(55869)
理学院(55158)
中国(55048)
管理学(53830)
管理学院(53516)
科学(47973)
(44040)
(40620)
(39072)
研究所(35626)
(35144)
中心(33200)
业大(32200)
(32150)
农业(32024)
北京(28078)
(27662)
(27482)
师范(27191)
财经(26363)
技术(25034)
(24992)
(24694)
(23942)
基金
项目(129872)
科学(100685)
研究(93328)
基金(91494)
(83897)
国家(82788)
科学基金(68148)
社会(56983)
社会科(53573)
社会科学(53555)
(51872)
基金项目(46981)
(44666)
自然(44278)
教育(43879)
自然科(43220)
自然科学(43200)
自然科学基金(42423)
编号(37797)
资助(36601)
成果(32651)
重点(30581)
课题(28548)
(28293)
(27648)
(26991)
创新(25232)
计划(24998)
科研(24488)
国家社会(23822)
期刊
(85629)
经济(85629)
研究(59240)
中国(50929)
学报(39898)
(38741)
科学(33882)
教育(31363)
大学(29682)
管理(28294)
(28030)
学学(27667)
农业(26200)
技术(18420)
(17836)
金融(17836)
业经(14107)
(13967)
经济研究(13500)
财经(13433)
(11932)
(11717)
业大(11370)
图书(11204)
问题(11009)
科技(10269)
农业大学(9498)
职业(9375)
(9329)
论坛(9329)
共检索到309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雪冬   路旖帆  
系统观念,是全面理解、持续推进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社会现代化必须掌握和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动实践的总结和凝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必然体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中国路径,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基本内容,着力处理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体系、领域布局、古今内外关系,在实践中统筹推进国家治理各环节的优化、各主体的能力提升,统筹好国家治理在观念、制度与行动诸层面现代化的衔接、互动,凝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文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采用唯物辩证法和系统科学、教育科学理论,文章从问题与价值引领、理论内容体系、形成逻辑等角度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理论上的系统性特征,从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角度分析了其系统性的现实特征,同时也分析了其哲学上和实践上的系统属性。据此,文章全面阐释和揭示了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推进"三进"工作的逻辑体系和内在机理,认为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现实基础和实践基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婧  
新时代来临之际,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化改革全然进入攻坚阶段,全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更是大力推动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关键途径。因此,基于新时代发展背景深析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时发展进度,对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理论、实践意义。对此,笔者将结合刘须宽编著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概念,并客观探索益于加快该实际进程的可行性路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决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新论断、新决策、新举措、新要求、新部署,既为深化会计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深化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会计改革工作要做到"四个落实"。一、落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决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楼继伟  
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仅是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受传统体制惯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晰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机关化"特征显著,共同事务较多,行政效率偏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分两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本文建议以"实体化"、"法制化"、"高阶化"为重点,着力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彭玉婷  王可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涵盖丰富、系统完整。这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下,基于我国生态、资源和环境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国家战略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明  
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推进党内法规建设及其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支持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来明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从13个方面突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韩凤芹  张绘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任务的实现。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增强执行力。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应转变以往一提国家任务就是财政资金支持、就是加大项目建设的传统思维方式,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以推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少南  
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深刻理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把握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基本原则,顺势而为、强化特色、开拓创新,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实现治理效能的转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刁玉华  闫治国  
加强和完善各级政府对区域高等教育统筹协调机制和治理能力建设,是新时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央政府应根据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精准施策,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地方政府应立足省情,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卢洪友  
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安排下,财政是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财政与市场、财政与社会、财政与民众各个层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财税预算制度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中国财政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期间,尽管经过了1994年税制与分税制的大规模改革,但离现代财政制度相距甚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而且也必须从深化财政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增强财政治理能力入手。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志勇  
我国正在加快建立的现代财政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构建现代化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其三大主要内容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以来,央地财政关系改革已经取得重要进展,无论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整体部署,在公共服务的具体领域,还是在政府收入体系的划分上,或者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上,都有了可圈可点的成就。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更是给财政事权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财政预算是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集中体现,是优化政府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制度成果,有效发挥了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志勇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扎实做好财政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财政工作千头万绪,综合性强,一端是财政,另一端是相应的具体业务。财政管理与专业管理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财政工作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财政工作又是财税改革和财政政策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