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10)
- 2023(4766)
- 2022(3953)
- 2021(3877)
- 2020(3150)
- 2019(7577)
- 2018(7471)
- 2017(12171)
- 2016(7571)
- 2015(8480)
- 2014(8349)
- 2013(7597)
- 2012(7158)
- 2011(6762)
- 2010(7011)
- 2009(6133)
- 2008(5967)
- 2007(5524)
- 2006(5159)
- 2005(4978)
- 学科
- 济(20463)
- 经济(20435)
- 教育(19131)
- 中国(12789)
- 管理(12563)
- 业(10417)
- 学(8958)
- 企(8334)
- 企业(8334)
- 理论(8064)
- 方法(7200)
- 教学(6237)
- 数学(5963)
- 数学方法(5772)
- 农(5488)
- 财(5056)
- 发(4722)
- 发展(4319)
- 展(4197)
- 关系(4169)
- 制(3900)
- 地方(3857)
- 技术(3819)
- 研究(3795)
- 业经(3745)
- 贸(3670)
- 贸易(3667)
- 易(3557)
- 革(3538)
- 农业(3524)
- 机构
- 大学(100336)
- 学院(92949)
- 研究(42601)
- 教育(29016)
- 济(28905)
- 经济(28008)
- 科学(26402)
- 管理(24940)
- 中国(24918)
- 京(24774)
- 范(23571)
- 师范(23342)
- 所(22668)
- 理学(20829)
- 研究所(20668)
- 理学院(20397)
- 管理学(19626)
- 师范大学(19521)
- 管理学院(19426)
- 农(18219)
- 中心(17043)
- 北京(16925)
- 江(16885)
- 院(15656)
- 技术(15510)
- 农业(14501)
- 财(14392)
- 业大(14217)
- 职业(12761)
- 州(12715)
- 基金
- 项目(58897)
- 研究(46983)
- 科学(46751)
- 基金(39015)
- 家(35597)
- 国家(35158)
- 教育(30467)
- 科学基金(27726)
- 社会(25975)
- 社会科(24157)
- 社会科学(24148)
- 省(23798)
- 划(23371)
- 编号(20758)
- 成果(20463)
- 课题(18942)
- 基金项目(18750)
- 自然(17845)
- 自然科(17446)
- 自然科学(17435)
- 自然科学基金(17112)
- 资助(16585)
- 重点(15698)
- 年(15606)
- 部(14678)
- 发(14017)
- 规划(13398)
- 教育部(12790)
- 性(12782)
- 项目编号(12407)
共检索到163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国希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完善高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体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余丰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从课程育人的角度,论述了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辩证关系。思政课当然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理直气壮地开
关键词:
隐性教育 思政课改革 显性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静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新要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不同模式,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实现二者融通,就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准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在课程、教师、学校、网络四个层面入手,探索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结合方式,从而进一步实现二者融通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辩证关系 融通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永奇
认为构建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课程共同体创新模式的逻辑前提主要体现在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在培养时代新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弘扬主流价值上具有共通性,在锻造科学思维方式上具有互利性。提出加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强化高校党委三重责任,构建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推动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促进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课程共同体创新模式的基本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化浪潮在推动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涤荡,我国高校大学生也因此面临着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这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鉴于此,为了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我国高校应扩大德育工作的空间,注重发展隐性教育。国外关于隐性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隐性教育的政治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的维度来展开,理论研究趋
关键词:
隐性教育 高校德育 教育意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小棉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存在一些困难 ,其原因之一是具有基础地位与强势作用的教师隐性教育观念造成的认知与行为监控的盲点。更新教师隐性教育观念 ,需要教师把自己的言行作为研究对象 ,提高自我觉察的敏感性 ,并用语言表达使内隐的教育观念清晰化 ,进而对其进行梳理和更新。
关键词:
教师 缄默知识 内隐学习 教育观念转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新桂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非正面的、非直接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法,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互补、育人、示范、导向等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隐性教育与高校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结合,通过加强校园建设、教职工自身建设、把握好网络阵地和打造优质社团等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隐性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曼
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那些不直接暴露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体系,通过丰富多样的、尤其是隐蔽的教育载体,对教育对象施加多种影响,引导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健康发展。高校出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需要、落实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应在高校中通过寓教于管理、寓教于示范、寓教于文化、寓教于师生关系、寓教于网络平台等路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应用隐性教育。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国耀 米娟
隐性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隐性教育内涵、特点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高职院校隐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改革创新显性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实施积极的隐性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隐性教育 文化素质 路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梁普有 徐仕泉
位于深圳市西北部的公明街道,辖区面积100.3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0万,是深圳市首批规划的七个卫星新城之一。在农村城市化之前,曾先后获得“广东省绿化达标先进镇”、“广东省文明镇”、“国家卫生镇”、“中国经济百强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当前开展的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公明街道正在掀起一场人人学先进、做先进的新热潮,一个和谐、文明的新城区正在形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田鹏颖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论。必须以透彻的学理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从而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余丰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为我们理解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又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价值性和知识性二者在思政课建设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其内在逻辑联系,找到其相统一的路径。一是思政课的价值性决定其人才培养第一课程的地位。思政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课程,是
关键词:
思政课改革 知识性 思政课建设 价值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余丰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也清楚地表明,政治性和学理性辩证统一于思政课,二者不可偏废。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在不同学段,开设不同名称、类型的思政课,根据
关键词:
思政课改革 政治性 学理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潜涛 陈越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其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强调的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根本要求。准确理解其含义,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余丰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从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视角论述思政课建设,这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又一重要方法论。
关键词:
思政课改革 批判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