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28)
2023(13768)
2022(11531)
2021(10676)
2020(8654)
2019(19839)
2018(19425)
2017(36953)
2016(19385)
2015(21584)
2014(21220)
2013(20718)
2012(19179)
2011(17197)
2010(17023)
2009(15226)
2008(14610)
2007(12462)
2006(10844)
2005(9829)
作者
(53343)
(44554)
(44370)
(42017)
(28356)
(21282)
(20145)
(17400)
(17129)
(15806)
(15147)
(15004)
(14189)
(13786)
(13780)
(13766)
(13236)
(12883)
(12795)
(12666)
(11048)
(10787)
(10727)
(10325)
(10066)
(9940)
(9829)
(9528)
(8928)
(8701)
学科
(86240)
经济(86155)
管理(52911)
(52030)
(41567)
企业(41567)
方法(34476)
数学(29488)
数学方法(29073)
中国(25607)
(23785)
地方(22748)
业经(20138)
(19326)
(16513)
农业(16462)
(15297)
贸易(15283)
(14667)
(14383)
理论(13877)
(13661)
金融(13657)
(13551)
银行(13526)
环境(13164)
(13086)
技术(12980)
(12972)
(12887)
机构
学院(267660)
大学(267396)
(113350)
经济(111179)
管理(103673)
研究(91606)
理学(89200)
理学院(88215)
管理学(86739)
管理学院(86225)
中国(69420)
(56152)
科学(54268)
(52037)
(44317)
中心(42826)
(41953)
财经(40974)
研究所(40091)
(40002)
业大(37532)
(37444)
(36758)
师范(36384)
经济学(35474)
北京(34965)
(33540)
农业(32393)
(31988)
经济学院(31805)
基金
项目(182763)
科学(145771)
研究(136479)
基金(133491)
(115783)
国家(114780)
科学基金(99725)
社会(88385)
社会科(83802)
社会科学(83785)
(71703)
基金项目(70227)
自然(62937)
教育(62808)
自然科(61546)
自然科学(61532)
自然科学基金(60396)
(60208)
编号(54809)
资助(53103)
(44107)
成果(43990)
重点(41528)
(40596)
(39159)
课题(37862)
国家社会(37169)
创新(36528)
教育部(35425)
发展(35380)
期刊
(127034)
经济(127034)
研究(80373)
中国(55762)
管理(40328)
(40042)
学报(39291)
(39207)
科学(37353)
教育(32297)
大学(31044)
学学(29016)
农业(26784)
(25701)
金融(25701)
技术(24992)
业经(21967)
经济研究(20468)
财经(20421)
(17717)
问题(16760)
(14016)
(13075)
图书(12907)
技术经济(12822)
科技(12406)
商业(12295)
(12091)
理论(12079)
世界(11854)
共检索到405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曹宗平  吴靖  李倩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分工和人的发展的反馈机制。文章以"分工—所有制—人的发展"为逻辑主线,首先说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之一即是分工演化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其次剖析分工与不同所有制形态结合所产生的对人的差异化影响,阐述非公有制经济强制性分工引起劳动异化并导致人的片面化发展的种种表征;最后提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发展在较大程度上矫正了非公有制经济对人的负面影响,进而论证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前提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曹宗平  吴靖  李倩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分工和人的发展的反馈机制。文章以"分工—所有制—人的发展"为逻辑主线,首先说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之一即是分工演化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其次剖析分工与不同所有制形态结合所产生的对人的差异化影响,阐述非公有制经济强制性分工引起劳动异化并导致人的片面化发展的种种表征;最后提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发展在较大程度上矫正了非公有制经济对人的负面影响,进而论证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前提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松龄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认识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要通过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揭示它的理论依据。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为"两个毫不动摇"提供理论依据。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是建立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前提和条件,有利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是揭示"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顾钰民  
"两个毫不动摇"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在1859年又提出"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进一步提出扬弃私有制的思想,反映了马克思对所有制问题的分析是遵循规律的。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两个毫不动摇"思想的深化和细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在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既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遵循现代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功翔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与具体体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确保改革开放不犯“颠覆性”错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需要从历史维度阐释清楚其必然性,从理论维度阐释清楚其现实可能性,从实践维度阐释清楚确保“两个毫不动摇”政策落地生根的具体路径。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方福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就是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标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界定为“两个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经叔平  
(一) 谈到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我认为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论述在理论上具有鲜明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杜乐勋  
讨论了毫不动摇地坚持卫生改革方向的重要性,探讨了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问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文兵  
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表明,在公办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正确的、有效的,是中国特色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完善这一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我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童万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江泽民总书记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对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他在199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粮食生产必须稳定发展,这个基本思想绝不能动摇。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必须保证农民收入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乔虎  
作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个人劳动能力局限性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造就了人的"类的全面性",又导致了"个人的片面性"。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工的"自然—自发—自觉"的不同历史阶段凸显了人的发展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上对分工进行历史、辩证地考察,在人类社会历史结构的嬗变中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反过来否定和革新旧的分工形态,分工自我扬弃的过程勘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之路。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纪瑞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从2010年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番";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所有制经济发展,必须"两个毫不动摇"。这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性大事,极为重要,必须加深理解其深层内涵。文章以数据分析为依据,并联系江苏实际,作了解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金一斌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中央对高校的一贯要求,也合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规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社会主义学校的头等大事。新近研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在确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时,又把"坚持德育为先"放在"三个坚持"之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