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3)
- 2023(10352)
- 2022(8487)
- 2021(8365)
- 2020(6830)
- 2019(15510)
- 2018(15488)
- 2017(28556)
- 2016(15916)
- 2015(17859)
- 2014(17671)
- 2013(17279)
- 2012(16201)
- 2011(15034)
- 2010(15126)
- 2009(14059)
- 2008(13735)
- 2007(12330)
- 2006(11283)
- 2005(10359)
- 学科
- 济(64835)
- 经济(64752)
- 农(46847)
- 业(41615)
- 管理(32096)
- 农业(30970)
- 中国(23095)
- 方法(20756)
- 企(20060)
- 企业(20060)
- 数学(18510)
- 数学方法(18388)
- 制(18279)
- 业经(18035)
- 体(14569)
- 贸(13477)
- 贸易(13470)
- 财(13414)
- 易(13232)
- 学(13167)
- 地方(12386)
- 发(12385)
- 银(12092)
- 银行(12075)
- 行(11808)
- 融(11001)
- 金融(10993)
- 农业经济(10515)
- 发展(10037)
- 展(10015)
- 机构
- 学院(219471)
- 大学(217381)
- 济(98773)
- 经济(96928)
- 研究(88767)
- 管理(77478)
- 中国(70406)
- 理学(65374)
- 理学院(64592)
- 管理学(63657)
- 管理学院(63249)
- 农(58869)
- 科学(51826)
- 京(48114)
- 所(46204)
- 农业(45119)
- 财(44032)
- 研究所(41885)
- 中心(39761)
- 业大(38061)
- 江(34397)
- 财经(33226)
- 院(31040)
- 北京(30971)
- 范(30866)
- 师范(30570)
- 经(30523)
- 经济学(30113)
- 科学院(28128)
- 农业大学(27380)
- 基金
- 项目(143673)
- 科学(112491)
- 研究(109741)
- 基金(103700)
- 家(92107)
- 国家(91225)
- 科学基金(75377)
- 社会(70268)
- 社会科(65992)
- 社会科学(65980)
- 省(54395)
- 基金项目(53933)
- 教育(49314)
- 划(46318)
- 编号(45474)
- 自然(45107)
- 自然科(43984)
- 自然科学(43972)
- 自然科学基金(43215)
- 资助(41276)
- 成果(38029)
- 部(33805)
- 发(33146)
- 重点(33056)
- 农(32980)
- 课题(32188)
- 国家社会(30357)
- 中国(29590)
- 创(29498)
- 性(29058)
- 期刊
- 济(119926)
- 经济(119926)
- 研究(71660)
- 农(62702)
- 中国(57120)
- 农业(42559)
- 学报(37423)
- 科学(34753)
- 财(31337)
- 大学(29057)
- 教育(28918)
- 学学(27309)
- 融(25996)
- 金融(25996)
- 管理(25862)
- 业经(23278)
- 业(21051)
- 技术(17894)
- 经济研究(17798)
- 问题(16733)
- 财经(16594)
- 世界(15650)
- 农村(14573)
- 村(14573)
- 经(14472)
- 农业经济(14164)
- 版(12841)
- 贸(12800)
- 国际(11711)
- 经济问题(11628)
共检索到356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米运生 罗必良 徐俊丽
集体所有权被认为是农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基础,但因为如下问题而亟待深入改革:教条式"坚持"、形式化"落实"和虚无化"完善"。本文认为,基于历史经验、实践诉求和操作可行性,需要从功能角度出发推进农地集体所有权改革。"坚持"就是以服务"三农"、发展生产力和弥补市场失灵的实践标准来体现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落实"的重点是明确农地集体所有权人即承包户以完整财产权,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产权行使主体且经授权而拥有监督、管理农地之事权,作为中心签约者而服务于农业规模化。"完善"的主要内容是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对等的事权与财权,厘清自治组织和产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同时亦需推进农地监管体制和征地制度等配套改革。
关键词:
农地 “三权分置” 集体所有权 改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周
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初期,为了满足农民的温饱诉求,党和政府逐渐认同了农民推出的"大包干"做法;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为了满足农民外出从事非农就业的诉求,党和政府赋予农民自主流转其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权利;现在,为了满足农民享有土地财产权益的诉求,党和政府应赋予农民土地股份的权利,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按份共有的改革目标落到实处。股权是集体经济的基础。改革初期以含义模糊的承包权替代含义清晰的土地股权,是为了达成改革共识;现在以含义清晰的土地股权替代含义模糊的土地承包权,是改革深化和认识与时俱进的结果。
关键词:
农地集体所有 土地承包权 土地股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童列春
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以集体成员、农用土地和农业产业为基础,针对农村群体生活安排而设计,旨在保障农民生存、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全;它脱胎于公有权,是资源性质、社区性质的所有权,处于国家意志严格约束之下;它将农地归属于农民集体,排除了国家所有和私人所有,保障农业生产组织和农地资源整合。农民集体是群体主体,农地与道路、水利设施等财产协同发挥功能,通过生产经营机制实现运行,并得到多层次法律机制的保护。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童列春
虽然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存在虚化现象,利益关系人不明农地集体所有权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掏空了农地集体所有权,使之成为没有收益的财产权。但是,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的虚化属于功能性虚置,并且受制于粮食安全政策约束,它的一些权能处于潜伏状态。未来方向是优化农地权利体系、运用所有权的弹力性,发挥对外排除功能和对内调整功能。
关键词:
农地 集体所有权 虚化 实在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甘颖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土地调整为切入点,试图重新理解"集体"和土地集体所有权。尽管近年来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土地调整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各地仍有不少自发的土地调整实践,因为农民无论从生存权、农业生产效率,还是从集体供应公共品的能力方面,都对土地调整有诉求。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考察了土地调整背后的政治逻辑,并发现土地调整的成功,需要村级组织不断处理过去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形成村庄秩序;也需要村集体不断将村民动员起来,无论是在土地调整方案的形成、钉子户的处理,还是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方面。正是在土地调整中,"集体"的土地权利可以被激活,"集体"的能动性可以得到发挥,因此,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给村集体留出实践其所有权的空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列春
流行理论认为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设计脱离物权固有逻辑,主体不明确、客体不确定,还存在权能虚化与承包经营权关系不清等诸多缺陷。这种理论误解原因在于未能把握农地资源所有权特质,对于农地集体所有权的群体性主体理解不当;脱离中国社会情境所预设的制度功能,没有在公有制政治前提下理解农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是本土性物权,它是农民集体对于农地所享有的所有权,其权能依照情势选择性地休眠或者激活,在现阶段可以采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模式。
关键词:
农地 农民集体 集体所有权 物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宁 汪险生
本文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分析的约束条件,基于对上海松江区家庭农场模式中集体经济组织对农地承包权与农地经营权有效运行的治理分析与思考,探究了如何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以实现农地三权有效分置的理论命题。研究发现: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以期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达到落实农地集体所有权的目的具有理论和操作上的可行性,但在治理内容上需要尽可能剥离集体成员权对农地实际经营与处置附加的交易成本。同时,坚持农户家庭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环节的核心主体地位,以及为农地经营权的细分和多种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提供社会化服务,引导并深化农业生产分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兴明
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是筑牢农村集体经济基本盘的客观需要,契合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守集体所有底线的基本逻辑。本文基于《民法典》视角,阐释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政策逻辑,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三权分置”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对于巩固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和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然而,受困于农民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虚化、宅基地利益主体复杂多元和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封闭性”等多重因素,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学术界需要加强法治实践研究,需要将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研究放置于国家法治建设的逻辑之下,在学术研究与法治建设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因此,建议结合《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围绕着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从明晰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主体、强化集体所有权权能、建立新型宅基地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实现路径。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志强 高丹桂
现行农地制度混同了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正义和效率两方面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其深层次利益动因是国家通过其基层代理人——社区组织替代集体经济组织行使土地所有权从而获取制度收益。重塑农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实质是以增进农地使用效率和满足农民的土地利益诉求为目标的制度变迁。新的制度安排的核心内容是:使农民成为农地的终极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民的直接主体,两者通过产权联系构成一个复合主体系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志强 高丹桂
现行农地制度混同了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使国家的基层代理人——社区组织替代集体经济组织行使土地所有权,残损了农民应有的土地权利,而且在正义和效率两方面都造成了负面影响。重构农地集体所有制,关键就是要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使之成为独立于社区组织的实体,真正行使农地所有权。"新的制度安排"将能使多数农民得利而少数既得利益者受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蒋南平
本文评述了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实现中,理论研究争论不休的各种观点,探讨了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实现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土地 集体所有权 实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米运生 罗必良
为洞察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本质,本文研究选择了功能主义而非传统的结构主义视角。从功能主义视角看,农地集体所有权承载了三重不同维度的制度功能: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助推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然而,城乡"二元"思维和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制度异化。这集中体现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农地发包方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本文研究表明:原本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功能以"权利"或"义务"的形式被转嫁到集体;作为"回馈",集体被赋予一定的农地处分权和隐性的收益权。制度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因缺乏资质与能力,有关集体"权利"和"义务"的诸多规定成为"写在纸上的制度"。制度异化助长了违规征地等问题,并影响到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本文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国土规章制度;明确地方政府需承担的应有职责;集体需要回归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心缔约者"角色并获得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高海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的基石。但是,学界从承包权和经营权的视角切入,根据承包权和经营权定性的不同,所构建的"三权分置"之"所有权+不动产用益物权+权利用益物权"、"所有权+‘自物权’+权利用益物权"、"所有权+成员权+不动产用益物权"、"所有权+成员权+债权"的权利结构与实施路径,往往忽视了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中集体成员的流动性和客体的不可分割性等本质特性的影响。因此,应当回归更大程度地坚持并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研究视角,以"所有权+不动产用益物权+债权"与"所有权+股权+不动产用益物权"的双轨制推进"三权分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志强
农地流转改革始终无法回避中国集体所有制作为地权结构基础的发展走向论证问题。做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观点忽略了土地的权利属性前提、历史与逻辑前提和地权发展的价值前提,中国终将会以"土地国家所有+做实使用权+做虚所有权"的方式来回复土地的私权属性。在土地国家独占基础下,需要对发展权的权利设置和土地承包制的运行逻辑进行着重论证,由此来夯实土地流转改革的应然性地权构造基础。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土地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 发展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罗玉辉 侯亚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并与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然而,当前西方学者及国内新自由主义学者借以各种理由攻讦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大力鼓吹土地"私有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于这种误解,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集体所有制"理论来源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当前土地制度争论的焦点及对"阿尔钦之谜"的解析,提出私有制并不优于公有制;其次,从实践层面总结了国外土地"私有化"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坚持"集体所有制"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农村土地坚持"集体所有制"是正确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制度 集体所有制 家庭承包经营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