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48)
2023(2176)
2022(2014)
2021(1808)
2020(1564)
2019(3560)
2018(3588)
2017(7333)
2016(4004)
2015(4619)
2014(4692)
2013(4698)
2012(4506)
2011(4004)
2010(4214)
2009(4047)
2008(4301)
2007(3994)
2006(3671)
2005(3587)
作者
(11503)
(9558)
(9323)
(9289)
(6159)
(4471)
(4264)
(3620)
(3593)
(3530)
(3240)
(3215)
(3051)
(3010)
(2935)
(2882)
(2830)
(2792)
(2666)
(2631)
(2468)
(2308)
(2287)
(2247)
(2152)
(2140)
(2114)
(2051)
(1934)
(1922)
学科
(16521)
经济(16490)
管理(15050)
(14408)
(12625)
企业(12625)
(7489)
方法(6063)
(5049)
中国(5034)
数学(4855)
(4828)
数学方法(4711)
(4689)
财务(4676)
财务管理(4666)
企业财务(4410)
业经(4082)
(3550)
(3331)
贸易(3329)
(3262)
银行(3260)
(3247)
农业(3229)
教育(3180)
理论(3154)
技术(3052)
(3013)
(2996)
机构
学院(60166)
大学(59696)
(25088)
经济(24474)
管理(22511)
研究(19814)
理学(18560)
理学院(18362)
管理学(18041)
管理学院(17926)
中国(16765)
(14269)
(13018)
科学(10992)
财经(10529)
(10348)
(10030)
(9352)
中心(9292)
北京(8841)
研究所(8810)
(8644)
师范(8623)
(8123)
(7745)
经济学(7572)
财经大学(7572)
(6927)
师范大学(6806)
经济学院(6765)
基金
项目(33040)
研究(26447)
科学(26289)
基金(23719)
(19803)
国家(19611)
社会(16909)
科学基金(16827)
社会科(15891)
社会科学(15887)
(12822)
教育(12543)
基金项目(11825)
编号(11025)
(10644)
资助(10252)
成果(10249)
自然(10108)
自然科(9826)
自然科学(9825)
自然科学基金(9636)
课题(8129)
重点(7664)
(7609)
(7331)
(7140)
(6840)
项目编号(6840)
教育部(6766)
人文(6751)
期刊
(32524)
经济(32524)
研究(21957)
(12845)
中国(12489)
管理(9045)
教育(8523)
(7773)
金融(7773)
(7461)
学报(6780)
科学(6688)
财经(5689)
业经(5486)
大学(5430)
技术(5123)
经济研究(4967)
(4922)
学学(4915)
农业(4634)
问题(4576)
(4030)
会计(3642)
财会(3640)
国际(3241)
统计(3237)
技术经济(3187)
(3172)
理论(3110)
图书(2916)
共检索到100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峰  
价值转形是个伪问题的命题(简称"转形伪命题"),由冯金华教授于2008年提出以来,先后受到丁堡骏、裴宏等国内学者的批评,批评的重点是冯金华教授在"转形伪命题"中采用的施加再生产条件等论证方法。基于对这些批评意见的具体剖析,本文从均衡、投入转形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继续揭示和回答冯金华"转形伪命题"体系中存在的方法上的困难,认为这些困难从根本上说源自再生产条件和投入转形将转形问题研究引入了一般利润率均衡和瓦尔拉均衡不能相容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到的结论是,"转形伪命题"证伪的只是再生产均衡条件下的转形命题和投入转形命题,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本身并没有被证伪。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冯金华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是收敛的,则可以把它的极限定义为由价值转形而成的生产价格。假定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不会影响生产的技术条件和资本的总剥削程度,以及平均利润总量等于剩余价值总量且生产价格总量等于价值总量,则可以证明,在转形过程完成之后,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价格都必然等于它们的价值。就此而言,价值转形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民鸣  
流通过程中分配剩余价值,不能改变生产中已经耗费的劳动。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满足相应的价值形式的再生产条件,流通过程中商品的交换比例满足生产价格形式的再生产条件。价值形式的再生产条件是解决价值转形的关键。剩余价值实现与剩余价值分配都属于社会再生产的一部分。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实现与剩余价值分配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不可分。对再生产与价值转形进行全面考察,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冯金华  
到目前为止,所有以偏离系数为特征的价值转形模型都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作为这些模型的解的偏离系数有可能总是等于1。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合理设置的偏离系数转形模型中,只要假定"两个总量相等",即整个社会全部产品的生产价格总量等于价值总量以及平均利润总量等于剩余价值总量,则所有的偏离系数都将等于且只能等于1,从而,所有产品的生产价格都必然等于相应的价值。因此,价值转形是一种"伪转形",价值转形问题是一个伪问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冯金华  
在生产技术不变和生产的技术矩阵行列式不等于零的假定条件下可以证明,如果整个经济的平均利润总量与剩余价值总量相等,且生产价格总量与价值总量相等,则每一部门的单位生产价格与相应的单位价值也相等。换句话说,在所给的相当宽松的技术条件下,所谓的价值转形,只能转形为与自己在数量上相等的生产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转形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任  
转形问题,是经济学上著名难题之一。自1907年德国统计学家鲍特凯维兹从数学角度提出以来,90多年来曾发生过两次世界性大论战(特别是,萨缪尔逊与森岛通夫之争)。 一、问题的提起 转形问题(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即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问题,其数学含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魏旭  
价值转形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社会生产发展演化的价值转形条件生成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对价值转形过程的分析,蕴含其对价值转形过程的历史分期。按照马克思对这一进程的历史分期,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经历了由商品按照个别价值(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交换向按不完全市场价值交换、按市场价值交换和按生产价格交换的历史转化过程。这一历史转化进程所涉及的市场价值、资本及其构成以及生产方式演化等范畴,构成了价值转形逻辑过程不同的中介,借由这些具有历史规定的中介范畴,马克思完成了价值转形逻辑过程的分析。因此,科学地把握价值转形理论,必须回到社会经济系统及各要素的生成历史,回到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构建中所遵循的历史方式与逻辑方式相统一的方法,才能真正地理解价值转形为什么是一个自洽的科学的论断,进而消除各种纷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白暴力  
英国经济学家塞顿的论文《转形问题》在价值转形问题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说明:首先,这篇论文,建立了“价值转形问题”的一般公式,在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上,塞顿的这项工作是具有重要贡献的;其次,这篇论文,将“价值转形问题”的讨论从对“不变性公式”的选择转到对“特殊模型”的选择之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但是,另一方面,这篇论文认为:“价值转形问题”只能在特殊模型中得到解决,马克思转形理论量的完善性只能在特殊条件下成立,这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白暴力  詹纯新  
“价值转形问题”研究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第一,马克思基础:即马克思对生产价格理论的原始论述,说明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第二,数学基础:“Frobenius定律”,说明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解的数学特性;第三,方法论基础:经济过程的客观性,在“Frobenius定律”基础上,说明“平分余量”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方法,“平分余量”的存在与马克思的理论没有任何冲突,更不可能否定马克思的理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锦辉  
马克思以五个部门为例阐述转形问题的假设条件,可以称其为"五部门模型"的假设条件。学者们通过修改假设条件将五部门模型推广到n部门模型(n>5)。这种修改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添加假设条件,重点是将简单再生产纳入假设条件;第二类是修改假设条件,重点是区分价值与价格。这些修改导致转形解法存在种种争论。五部门模型推广到n部门模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假设绝对地租是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假设股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民鸣  
价值转形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1907年,鲍特凯维兹开始尝试用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解决价值转形问题。一百年来,很多经济学家采用各种假设条件,构造价值转形模型。这些模型都不能准确反映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思想。本文提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具有几种不同形式,解决了价值转形中的逻辑问题,并提出一个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本文证明,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在价值转形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两部类之间不流动,并分析马克思的"两个等于"的著名论断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余斌  
庞巴维克未经论证就断言,一旦把马克思计算过程中的成本价格由价值转变为生产价格,所谓转形问题在逻辑上是决无可能解决的。对于庞巴维克挑起的争端,一些学者尝试完成马克思省略掉的计算。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有的分析框架存在重大缺陷;有的企图用取消价值转形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对价值转形问题理解不到位;有的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种种缺陷。尽管马克思没有进一步考察二次价值转形并列举相应的数值例子,但他关于如何进行二次价值转形的计算,尤其是成本价格的修订,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足够让我们去正确地考察和计算二次价值转形。总之,价值转形是一个真问题,而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百年难题则是一个伪问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伟  
转形问题传统解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忽视货币。在古典解法和斯拉法解法终结之后,转形问题研究在近20年来的发展是围绕着“新解释”理论和分期单一体系学派的主线进行的。“新解释”与分期单一体系学派通过重视货币价值(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示的倒数)对于马克思价值-价格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思路,通过货币价值直接链接了价值与市场价格。“新解释”和分期单一体系分别在自己的意义上证明了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正确性。但是货币价值的决定却是复杂的,价格由抽象劳动建立起来的方式是复杂的,需要一个可以恰当处理这种复杂性的理论来解释。虽然“新解释”和分期单一体系提出了围绕价值形式、劳动力价值、货币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动态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昌会  
转形问题的争论不仅关系到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论证方法能否成立,而且关系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逻辑上能否一致,以及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能否成立。首先,对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出了十大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覆盖了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争论的全部内容;其次,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对马克思转形理论进行了定量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最后,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方法,对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有力驳斥了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在对所争论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解决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新方法。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史晋川  
价值转变为生产价格这一“转形问题”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论题。本文在回顾“转形问题”争论的基础上,试图利用斯拉法的“标准体系”来充当“不变价值尺度”,从而为解决“转形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